楠木軒

左宗棠的繼承者,喜山樂水,保衞喀納斯湖,收回失地11萬平方公里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經典

“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這首《黃河》詩中充滿的愛國熱情,至今讀來仍有壯懷激烈的情緒。作者楊度筆下的烏梁海,是指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以及阿爾泰淖爾烏梁海在內的廣袤地區。
阿爾泰山,是新疆北部的制高點,阿勒泰的得失將影響到現代新疆和西北邊防。1912年,新疆省長兼督軍楊增新,保持清醒,認為阿勒泰只有並進新疆,才能完成歸屬中國的使命。“左宗棠在新疆的繼承者”——楊增新,抱定決心,立志收回。
楊增新對山水的熱情嚮往
民國建元,楊增新執新疆軍政之牛耳,以省長兼督軍守衞新疆十七年。楊增新(1864—1928),字鼎臣,漢族,雲南省蒙自縣人,光緒十五年進士。早年為官甘肅,歷任天水知事、河州知府、甘肅陸軍學堂總辦,清廉自持,政績卓著。在他任職的河州,當地少數民族將其譽之為 “楊青天”。
1907年初夏,楊增新從甘肅蘭州押運協餉來到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從此,時年44歲的楊增新留任新疆,就職首任新疆陸軍學堂與法政學堂監督。彼時清政府要求各省舉薦人才,振興國勢,新疆巡撫聯魁舉薦楊增新。聯魁評價,楊增新是“經世有用之才”。第二年九月,楊增新應召來到京城,吏部查驗官認為:“楊增新年力精強,才識幹練,起家牧令……詢以邊務事宜,言之均得體要。洵稱關外得力要員。”毫無疑問,青年楊增新才幹出眾。
1911年六月,楊增新被任命為鎮迪道兼新疆提法使。這個任命,使楊增新走到清末新疆政局的關鍵位置,既是新疆省首府城市的最高長官,又是全省最高司法行政長官。
楊增新布衣素食,清廉高潔,一件棉袍能穿十幾年。他從來不置私產,狹小的卧室既是辦公的場所也是用餐的地方,在這裏他案無留牘,夙夜為公。楊增新不讀無用之書,生活中沒有特別嗜好,偶有閒暇之時便寄情于山水之間。楊增新對山水的嚮往,熱情到哪種程度?——他晚年時身體都很硬朗,卻在壯年時就説,死後要葬在天山天池或阿勒泰喀納斯湖畔。
科布多參贊大臣千里求援
辛亥革命這場兩千年來未有之大變革,引起了楊增新對西北邊疆地區的警覺。1911年12月28日,哲布尊丹巴宣佈:外蒙古脱離中華民國,建元共戴,首都設在外蒙古庫倫(烏蘭巴托)。外蒙古獨立這起重大事件,關係到新疆與外蒙古之間的重鎮科布多的歸屬。接着,又是阿勒泰的歸屬。
科布多,是清代城市名稱,也是清代西北邊疆區域名稱。科布多幅員遼闊,東接喀爾喀蒙古的札薩克圖汗部,西連塔爾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南通烏魯木齊和巴里坤,北鄰唐努烏梁海,西北面還與俄羅斯接壤。廣袤的科布多,在今天分別屬於蒙古國、中國、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四個國家。
清朝雍正九年時,皇帝命人在布嚴圖河畔修築科布多城。乾隆二十四年,科布多設置參贊大臣,歸烏里雅蘇台將軍節制。1906年,清政府派出參贊大臣駐科布多,另派辦事大臣駐阿勒泰,實現了科布多與阿勒泰的分治。
民國元年,外蒙古宣佈獨立時,科布多參贊大臣溥鐧,緊急向民國政府大總統袁世凱告急。那時,外蒙古騎兵包圍科布多,日夜不停尋釁攻城,科布多參贊大臣溥鐧堅守城池,派出幾撥官員飛馳兩千裏,翻山越嶺,到烏魯木齊向楊增新求救。
楊增新決定出兵科布多,馳援科布多,但卻遭到幕府人士的激烈反對。幕僚認為,此時出兵科布多,徒勞無功,勞民傷財,不僅無法改變科布多的命運,而且還會引禍新疆。
新疆楊督軍演“圍魏救趙”
幕僚反對出兵科布多,而楊增新自有主張。
楊增新認為,科布多與新疆唇齒相依,是我國西北門户,如果發生變故,尤其為全國安危之所繫。因而,身為新疆省督軍決不能置之不理,任由事態的發展。彼時,民國取代了清朝,從東南富庶省份籌集支援新疆的協餉也就斷絕了。民國元年,新疆收到的最後一筆協餉是湖南督軍譚延闓送來的五萬兩湘平銀,楊增新拿出一半,用作馳援科布多的軍費。
楊增新選賢任能,物色蒙古親王帕勒塔,任馳援科布多總指揮。帕勒塔(1882—1920),新疆伊犁烏蘇人,乃父是土爾扈特東部落六世君王巴雅爾。帕勒塔早年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精通軍事,能打硬仗,擁戴共和,是個很有識見的人。
帕勒塔不敢懈怠,調集20多營兵馬飛奔科布多。各營兵馬從新疆開拔之際,楊增新特別提醒帶兵將領,此次出兵馳援科布多,萬不可受外人恫嚇與干擾。“吾輩只知以平定內亂,保全領土為宗旨,一切交涉(北洋)政府自能主持。”此時的楊增新,表現出了一箇舊式官員的民族氣節。
科布多很遙遠,沿途要走月餘時間,外蒙古不相信新疆會出兵。各路兵馬總計3000多人,克服缺水困難,陸續趕到科布多。新疆兵僅打兩仗,就成功收復了科布多。
楊增新沒有想到,此戰竟打得如此順利。新疆兵雖在此時收復了科布多城,但卻遭到北洋政府的掣肘。實際上,外蒙入侵科布多,是沙俄一手促成的。北洋政府下令,新疆兵撤出科布多。但,楊增新爭取到新疆兵駐阿勒泰,以維持現狀。
新疆出兵科布多,勝而失地,楊增新早有預料。殘酷現實面前,楊增新退而求其次,精心佈置新疆防務。他意識到,“阿(勒泰)存則新疆可保,阿(勒泰)亡新疆難以獨全。”對於楊增新而言,通過出兵科布多,實現了保全阿勒泰的目標。
阿勒泰地區歸屬於新疆省
當阿勒泰直屬北洋政府管理時,北洋政府沒有把這塊“不毛之地”當回事,幾乎等同於放棄,而在楊增新眼裏卻是寶貝。楊增新認為,阿勒泰改隸新疆才能歸屬中華。這樣,阿勒泰才不可能被強鄰所覬覦、所侵踞。楊增新大大方方地説:“阿山(阿勒泰)應以新疆為根本,新疆應以阿山為屏障。”基於這樣的認識,毫無疑問,楊增新在涉及阿勒泰歸屬問題上是第一個明白人。
民國七年,帕勒塔親王等人的策動下,直屬北洋政府的阿勒泰所屬蒙古三部,由王公貝勒聯名呈文新疆,並專呈中華民國政府,請求把阿勒泰改隸新疆,改為新疆阿山道。民國八年六月,北洋政府改變了阿勒泰的行政格局:取消阿勒泰辦事長官,阿勒泰歸併於新疆省。阿勒泰不會追隨科布多從中華民國版圖剝離,楊增新選擇派遣甘籍名將周務學擔任首任阿山道尹。
首任阿山道尹周務學統籌管理的土地,東西約兩千裏,南北約一千里,北冰洋水系的額爾齊斯河流向西北,成為新疆河流僅有出海口的特例。而美麗的喀納斯湖,歷經波折,最終回到祖國懷抱。喀納斯湖,蒙古語,意為美麗而神秘的湖泊,位於今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北部。如果楊增新當年松點勁兒,這個坐落在阿勒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已是別國的風景。
新疆收回阿勒泰,以此擴大了疆界,鞏固了西北邊境線。雄心勃勃的新疆督軍楊增新,絕不允許阿勒泰成為第二個科布多。在楊增新的苦心經營下,他果斷採取軍事措施,使阿勒泰最終沒有繼科布多後塵而脱離版圖。包爾漢評價楊增新:“在新疆十幾年同帝國主義國家或他們的代理人沒有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或做過類似的口頭默契,他沒有依靠他們謀求什麼,也沒有借過外債。”
結束語:“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這首《黃河》詩中充滿的愛國熱情,至今讀來仍有壯懷激烈的情緒。作者楊度筆下的烏梁海,是指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以及阿爾泰淖爾烏梁海在內的廣袤地區。而真正為烏梁海而戰的,是孤獨的楊增新。當外人迫使阿勒泰追隨科布多之際,北洋政府已經放棄了這片土地之時,他卻以微弱的力量和超然的智慧保全了阿勒泰11萬4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強硬的楊增新,被人們譽為左宗棠在新疆的繼承者。已故著名學者楊鐮評價:“阿勒泰歸屬中華民國,毫無疑義,是民國建立以來的影響最大的中國擴充疆界事件。”1928年7月7日,楊增新在烏魯木齊遇刺身亡,屍骨經西伯利亞鐵路遙遙運回北京安葬。多年後,與之有過交往的瑞典學者斯文.赫定説:“楊增新差不多是過去時代的最末一個代表者,具有最高度的中國偉大的舊道德、傲氣和愛國心,他唯一的夢想是中國的統一。”(文|樊前鋒)
參考資料:楊增新:《補過齋文牘》;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楊鐮:《守望天山:楊增新與現代新疆》;楊永福、段金生:《楊增新與科布多時間及阿爾泰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