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留學生回國率不到20%, 清華校長和北大教授的解釋, 你信誰?
去年,清華大學發佈的一份《清華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該校的赴美留學生中,畢業後選擇回國就業的只有約19%,即不到兩成,其他的都留在美國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和被譽為數學天才的前北大教授許晨陽分別給出瞭解釋——兩種解釋,截然不同。
施一公的解釋,歸納起來就4個字:“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是委婉説法,説白了就是“安於享樂”,這是留學生不願回國的根本原因。為什麼這麼説呢?
一是因為在美國生活,買房壓力不大。對於留學生這個優秀人才羣體而言,只要能進入一家不錯的公司,工作幾年後,就能順利貸款買房,買房問題幾乎不是問題。而至於我國國內的房價,在此就不囉嗦了,大家都知道的。
二是物價問題。相對於我國來説,美國的物價更穩定且更低,20美元就能吃一頓豐盛的大餐了,而在我國,這個數字至少要翻倍。並且,如今中國三線城市的物價,比一線城市還要高。
追求輕鬆安逸的生活條件,本無可厚非,但在施一公看來,“安於享樂”會讓人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造成這些本來很有天賦的人才,在研究創新中難有突破,最終變得平淡無奇,難有成就。所以,國內環境更利於人才發展。
第1句:無法專心搞學問。
在國內,評教授拿科研經費,靠的是在指定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還要時刻為評職稱、進入各種人才計劃等事情煩心,這些跟搞科研都沒什麼直接關係。而在國外,就沒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可以專心搞科研,學術研究環境好。
第2句:學術不端現象普遍。
國內學術論文造假事件屢見不鮮,整治力度卻讓人質疑,被查到了,大多是小懲小戒、息事寧人,這隻能讓造假之風愈演愈烈。學術造假成本太低,對於有真才實學、腳踏實地做學問的學者們來説,是極不公平的,更是無法容忍的。
第3句:年輕科研學者機會渺茫。
國內的各種人才專項計劃,名義上是為有能力的年輕人創造條件,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拿科研經費還要看輩分,前輩優先拿,後輩靠邊站。年輕科研學者申請經費難,而且時間長,老一輩卻能輕鬆拿到花不完的經費。沒有經費,怎麼搞研究?繼續這樣呆下去,自己的人生和前程就被耽誤了,所以還是走吧,到科研環境更寬鬆的國外去。
值得一提是:
200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0年後,施一公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的邀請,放棄了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待遇,選擇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工作;2018年,他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籌建西湖大學,並擔任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2012年,許晨陽在美國學成後,第一時間選擇回國,之後在母校北京大學工作5年多;2018年,在獲得國家“科學突破獎”新視野數學獎後,他做出了一個令當時很多人費解的決定,——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任教。
來源:西學東漸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明:除特別註明原創授權轉載文章外,其他文章均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____________
中國大學教育 ID:cncollege
關注高等教育發展 / 關心大學教師成長 / 關懷大學生成才
大學,有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