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介紹 王安石的墓位於哪裏?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介紹
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社會格局,最終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其實從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就能看出王安石變法的背景了。
王安石變法
北宋建立初期,統治階級通過一些列舉措來緩和階級矛盾,起初收到了良好的效益,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矛盾加劇,集權統治其消極的一面的開始顯露,並且動搖着北宋王朝的統治,階級矛盾日益尖鋭,北宋中期,土地兼併現象越來越嚴重。建國初期,統治者採用的是不抑兼併的策略,地主公然兼併土地,還不用繳納任何税賦,這種政策最終導致土地越來越集中,國家財政收入越來越少,國庫虧空。造成的一種社會現象就是農民沒地種田,田都握在地主手裏,然後農民為了種地成為了傭户,受着地主殘酷的剝削和壓榨。百姓活不下去就舉兵起義,放下農具拿起武器,開始了反抗鬥爭之路,而且農民起義愈演愈烈,撼動了統治階級。
北宋時期,官僚機構環環相扣,人員眾多,當官者只拿俸祿,不幹事,而且官員待遇優厚。不僅如此,北宋雖有大規模的軍隊,但是沒有系統的訓練,戰鬥力極其低下。但是國家必須要養着這羣人,維持龐大的官僚機構和湊齊軍餉,國庫虧空,提前消費現象很是嚴重,導致情況就是國家窮,百姓窮,官僚富,窮一些人富一些人。北宋存在着嚴重的財政危機。
王安石變法就是基於這些因素,從而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革新利弊。
王安石的墓位於哪裏
王安石於1086年病逝,享年66歲,死後王安石被葬在鐘山南麓東三里的地方,也就是原先的寶公塔與草堂寺之間。王安石墓可以説的上是一個王氏墓葬羣了,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除了王安石的父親王益和王安石的大哥王安仁沒有葬在這裏外,其他的王氏成員都是埋葬在這裏的,包括王安石的母親吳氏,王安石弟弟王安國和王安禮,還有王安石的兒子。鐘山南麓可謂是王氏家族的家族墓葬羣了。
王安石父親王益墓全景
王安石墓前有華表(就是標誌或者裝飾用的大柱子),墳庵(設於墓地的廟庵),兩側種着樹木。明朝初期,鐘山南麓這塊墓地被朱元璋所看重,於是在這塊陵寢附近的古蹟都被搬遷了,其中王安石墓也在被遷的名單中。至於王安石墓最終被遷往何處了,説法歷來不一,一種説法是遷至麒麟門了,一種説法是遷回江西老家,也就是江西臨川。
但是後期陸續發現王安石墓的蹤跡。1509年,太監石巖在為自己建造墓的時候發現墓磚不夠,於是就近取材拆了附近的一座古墓來取磚,看到墓誌發現是王安石墓,但是這份資料中沒有明確記載這個墓的地址。
另有一種説法:民國初,在麒麟門考古出土一座古墓,其中的墓誌上寫着:安石三蒞江寧,卜居鐘山,子姓兄弟,多著籍焉。看其墓誌記載講述的就是王安石的生平事蹟,所以大部分人認為王安石墓遷至麒麟門處。但是奇怪的是在此處沒有發現任何陪葬品及文物痕跡。
第三種説法:王氏家譜中記載王安石墓遷到了老家臨川月塘中。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賞析
《桂枝香金陵懷古》是王安石的一首詞作品,出自《臨川先生文集》。這首作品主要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詩人登上金陵看到此情此景,想起了往昔的時光,不覺得感嘆歷史更替,從而情感轉變,他憂慮國家,擔心國家朝政,關心國家大事,境界雄渾,可謂是情景交融。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古詩配畫
引原文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峯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這首詞主要講述了:登上金陵古都望向遠方已是晚秋時節,這時候天氣已經轉涼了。長江遠望就像是一條白鏈,那青山遠望就像箭鏃。歸帆在斜陽的照耀下穿梭在江波上,九思旗在西風的吹拂下飄揚着。畫船蕩白鷺飛,這幅美景是難以用畫描繪的。
想起往昔金陵帝王在這裏尋歡,城門下敵軍來襲城門上卻還是鶯歌燕舞,亡國之恨又襲來。時光流逝多少人在此駐足弔唁,嘆息那段興亡與繁榮。六朝舊事已經過去了,草木枯樹呈現這綠色,不僅如此茶樓上的歌女還在鶯鶯唱歌,唱的是那首後庭舊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創作於王安石任職知江寧府時作的,那時候是1067年,這段期間王安石創作了大量的詠史弔古的作品。後來到了1076年,王安石從宰相貶為知江寧府,這首作品就是產自1067-1076這10年間。
王安石登高望金陵,看着滿目美景不禁被其吸引,但是又想起往昔的時光,感嘆歷史興亡,從而寄託了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王安石罷相是怎麼回事
王安石曾兩次罷相,第一次是被神宗罷免宰相之職,第二次是王安石主動請求辭去宰相一職。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第一次罷相:王安石自變法以來就遭到了守舊黨派的強烈反對,但是幸得有神宗的擁護與支持,變法才得以順利推行。
王安石變法自推行以來就受到了各方的阻力,1074年,天下大旱,顆粒無收,饑民遍野,流離失所,反對變法的大臣們紛紛上書彈劾新法,上書是免行錢造成的這種局面。神宗左右為難,信心動搖,欲打算廢除不好的法令。但是王安石認為這屬於天災是難以避免的,天災不可避,但是我們能後天處理和維護,派人治理方可解決。反對派們不僅上書反對甚至還繪製流民旱災困苦圖給神宗看,為新法的過失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並且要求罷免王安石。
敵對關係正是緊張時刻,兩位太后也出來干預朝政,認為王安石亂了整個天下。神宗心中動搖,於是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位,讓其當吏部尚書。被罷免後的王安石為了新法能繼續推行,就推薦了新法的擁護者呂慧卿和韓絳在朝中任要職,沒想到呂慧卿掌權後,對王安石下手,在韓絳的幫助下,王安石再次回朝。
王安石第二次罷相:1075年,王安石再次當上宰相,但是王安石的變法依然受到多方阻礙,內部矛盾加外部因素,變法失敗不能在推行。一年後,王安石就以生病為由,辭去宰相之位。先後任職左僕射,同平章事等職位。
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之間的聯繫如何
看到這個標題,第一反應是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的關係與關聯,大家都知道王安石變法變於宋神宗時期,得到宋神宗的大力支持,新法推行後,新法的成敗與宋神宗有着很大的關聯。新法推行,嚴重的損害了官僚集團的利益,這羣保守派聯名上書攻擊變法,宋神宗從一開始的信誓旦旦到最後的進退兩難,最終罷免王安石的宰相之位,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封面
而今天這個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是一本書,於2005年5月份出版發行,書名就叫做《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全書以小説的形式進行闡述,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歷史史實。
《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這本書由楊碩與其父親兩人合力創作完成,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講述了三大變法,及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及現在的改革開放,這三大變法時期都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關鍵時期,商鞅變法最終成功,社會發展飛快,中國向前發展了近千年。王安石變法只有短短的一代就夭折了,整個社會逆轉直系,中國後退了近8個世紀。
作者通過一次成功和一次失敗的變法來對比,從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通過歷史經驗,教育後人應該要正確認識歷史,正確對待歷史,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從而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全身心投入改革運動中,這樣國家才能發展,這是我們一代人的責任也是這一代人的義務。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圖片大全
歷史上的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不僅在政壇上是一把手的位置,在文壇上也是一個標杆人物,但是在生活中王安石的名聲卻是“臭”的,可謂是“臭”名遠昭,為什麼這麼説呢?其實從王安石圖片上就能隱約感受到。
王安石圖片
畫中人頭戴高帽,留着一臉的絡腮鬍,一身鬆鬆垮垮的服裝,據記載王安石本人不修邊幅,不注意個人衞生,每日的刷牙洗臉工程也被王安石省去掠過了,臉都不洗更別説洗澡了,一年也不見他洗幾次澡。所以看見王安石本尊的時候,通常不會聯想到他能官至宰相,因為從外表看上去就是一個叫花子,蓬頭垢面,“臭名遠洋” ,遠遠就能聞到從身上飄出的一股酸臭味,所有人都會掩鼻避過,但是王安石卻沒有把這些小事放在心上。
但是我們再看王安石圖片的時候發現其都是衣冠楚楚的,這是古人畫像的一大特點,都會將其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後後世,以便後人用來瞻仰與膜拜,剔其糟糠取其優點。
在文獻記載中,多處有記載到王安石的這個壞習慣,並在蘇洵的文學作品中還出現了對王安石不修邊幅的文字記載,在一篇《辯奸論》中就直指王安石邋遢的事實,甚至是人們想象蘇洵在寫下這部作品的時候都是捂着鼻子進行揮墨創作的。
王安石的夫人也屢次與王安石交涉,讓其注意衞生,但是他從不拘小節,甚至於吃東西的時候能和老鼠一起吃發臭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