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大學排名
自然指數公佈了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全球高校、科研機構排名,這也是最新的一期排行榜。
中國科學院位在全球榜單上登頂,第二名是哈佛大學。國內排名靠前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值得一説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學術領域蟬聯國內高校第一,國內還有有20個高校和機構順利挺進全球前100名,南方科技大學第一次進入全球100名。
全球綜合排名
自然指數排行榜,國內進入全球前100名的還有南京大學,第13名;中國科學院大學,第15名;浙江大學,第23名;復旦大學,第32名;中山大學,第35名;上海交通大學,第38名;南開大學,第39名;蘇州大學,第44名;四川大學,第47名;武漢大學,第49名;華中科技大學,第59名;廈門大學,第62名;吉林大學,第71名;天津大學,第74名;湖南大學,第85名;南方科技大學,第99名。
根據近3年的統計數據,自然指數表明,我國最具實力的學科領域為化學學科,中國所有的自然指數論文中有二分之一涉及化學。從2012年到2017年,中國在自然指數中的化學論文產出增長了84%,位列全球第二,居美國之後。
國內排名
在天文學和太空研究方面,我國已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論文產出國,也僅次於美國。
我國在化學、植物生物學、天文學和太空科學、生物醫學工程、納米科學等優勢領域的科研表現和領先地位。但是,國際上很多科學家認為,與美國還有相當的距離,這表明中國在科研質量方面還需繼續前行。
冷絲注意到,《自然》雜誌增刊《2019自然指數-生物醫學》顯示,美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科研產出依然全球領先,但中國正努力追趕,相關科研產出呈現快速上升趨勢。
鳥瞰中科大
這是自然指數首次聚焦各國研究機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表現。數據顯示,美國在該領域保持領先,科研投入和產出均排名全球第一,不過相關基金資助額度和高質量科研產出有一定下滑。
科研產出方面,中國正逐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2012年至2018年間,中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科研總產出位居全球第二,超過英國、德國、日本等國。中國2018年相關科研產出較2012年增長超過140%。
自然指數是自然集團編制的統計前一年各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性論文數量情況的指標數據。該指數首次發佈於2014年11月,之後每年發佈年度排行榜。最初入選指數的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有68種,2018年6月增至82種。
國內多家媒體認為,自然指數在評估全球各科研機構、高校的國際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國內很多頂級科學家認為,所謂自然指數,説白了就是一年時間內各機構和高校在82本指定期刊上發表論文情況的彙總,而且統計處理粗糙。自然指數反映不了全球各科研機構、高校的科研實力,也代表不了全球學術排名,不能對此太當真。
關於如何評價自然指數,冷絲歸納了一下,國內學者有三個觀點,具體情況如下:
其一,自然指數收錄的期刊數量太少。
目前自然指數只統計82本期刊,涵蓋的學科領域也僅是生命科學、物理學、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等少部分學科,如此狹小容量和狹窄領域不足以全面、客觀反映機構、高校發文情況。
其二,自然指數收錄的期刊論文並非都是高水平學術成果。
比如最頂尖的《自然》,創刊至今就一直是一本科普刊物。不否認《自然》的偉大,但發表在《自然》上的文章並不能簡單地與高水平科研成果畫等號。
同時,即使是高水平學術期刊,也不代表上面的每篇論文都是高水平的學術成果。一個典型的佐證就是高水平期刊上的論文也常會被撤稿。
其三,自然指數的計算方法經不起推敲。
自然指數採用兩種計算論文產出的方法:一種是論文計數(AC),一篇論文不論一個還是多個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國家或機構都獲得1個AC分值。另一種是分數式計量(FC),一篇論文的FC總分值最多為1,認定每位作者貢獻相同,所有作者平均分享1個FC分值。
由此,不難發現,第一種AC計算方法,論文的“價值”竟會因署名者增多而提高;第二種FC計算方法,沒考慮合作者對論文貢獻程度的大小。
毫無疑問,這兩種計量方法都明顯“罔顧事實”。
冷絲也因此認為,自然指數只是一種文獻梳理和統計的數據,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過於較真,更不值得驕傲,就此認為我國自然科學發展有了飛躍發展,甚至認為我國自然科學已經位列世界第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