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兒童節的不快樂——大腦發育和關愛
兒童節快樂。
昨天我去聽了 @田吉順 田太醫的知乎 Live。一個小時,我基本一直在做筆記,根本沒法停。有些觸動,原來備孕都這麼複雜。想必經過這長途跋涉之後,降臨的孩子也會備受寵愛。
這種情況,反而讓我想起了一個極端相反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我二導告訴我的,並不愉快,但容我寫一寫。
這個故事發生在歐洲的羅馬尼亞。
1966 年,為了增長人口數量和勞動力,羅馬尼亞當時的總統 Nicolae Ceasescu 將避孕和墮胎劃為違法行為。國家派遣婦產科專家為「月經警察」,按時檢查每個已經到可以生育年齡的女性,確保她們能夠生出足夠的小孩。當時還頒佈了一個驚異的法案:每個家庭的孩子數量要是不超過五個,都被強行收取「單身税」。是的,就算你和你老婆有了 4 個孩子,你們倆還是單身狗,要給國家繳税。
此人上台,當年的新生兒數量暴增。
但很多貧窮的家庭根本養不起這麼多孩子,只好把孩子送到國家福利院。不難想象,當時羅馬尼亞的福利院也是如雨後春筍。1989 年的時候,這個總統終於被彈劾下台時,全國有十七萬小孩被遺棄在全國各地。當時羅馬尼亞全國也只有兩千萬人。
雖然和周邊的其他國家相比,Romania 的人口不算多。但它也窮啊。這麼多孩子,為了節省開支,全國的福利院只能將這些孩子像是養雞一樣養在籠子裏。機械化地餵養所有的小孩。每 15 個小孩有一個護工,而這些護工還被明令禁止擁抱或與這些孩子有任何的情緒性溝通,即使當有孩子在哭鬧時,也不可以。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護工安慰一個哭鬧的孩子,孩子們就會想要更多。每天按時給他們餵食物,孩子排成一隊進入一排同等大小的塑料罐子裏進行必要的排泄和洗浴。每個小孩穿的一樣、一樣的髮型、無論性別。換言之,這就是一個人類飼養工廠。
這些小孩基本沒有任何機會得到任何關愛、玩耍、也沒有人牽過他們或抱過他們,雖然生存的基本條件都被滿足:他們會被按時餵食、洗澡、並有衣服穿。換句話説,他們不缺營養,但他們極度缺愛。
這樣的工廠在一些科幻小説中,似乎有出現過。但你有想過,這樣「生產」出來的小孩,會是怎樣的呢?既然從來沒有體驗過「關愛」,他們是不是無情而冷漠呢?
恰恰相反。他們形成了一種過度親熱的性情。當一個陌生人走進這樣的福利院時,所有的小孩都會來扒住他,死死地拽住手、要求坐在腿上等等等,取得這個陌生人的最大的注意力以及最多的身體接觸。你可能覺得孩子都這樣嘛,但這樣的特性一直會持續到成年,而且所有在這樣的福利院長大的小孩都是如此。
很快地,這樣的情況震驚了很多國外來訪問的醫生和科學家。1999 年時,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的查爾斯尼爾森醫生,組建了一個團隊,仔細測量了 136 個從出生就一直在福利院的「缺愛」小孩,年齡從 6 個月到 3 歲不等。
很快,他們有以下發現:
這些「缺愛」小孩的 IQ 大致為 60 到 70,而同年齡的普通小孩的平均 IQ 為 100。
「缺愛」小孩的大腦明顯發育遲緩,且語言發展過晚。
當他們用腦電圖來測量這些「缺愛」小孩的大腦活動時,還發現這個孩子有明顯更低的神經活動。
生長在缺失情感關愛和認知刺激的環境中,人類的大腦無法得到正常的發育。
好在,研究人員也發現,大腦的恢復能力也很快,當孩子被轉移到一個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時,他們的大腦會迅速地發育,追上正常的孩子。年齡越小,恢復越快。分水嶺為兩歲。只要年齡小於兩歲,那小孩一般可以基本康復。超過兩歲的小孩,在認知上會有進步,但要看 ta 離開福利院時年紀多大了。
上圖為不同年齡的大腦在神經細胞連接情況。從左到右分別是 新生兒、1 個月、9 個月、兩歲和成人。你可以看到在最開始的兩年,神經細胞的巨大變化以及迅速增長的細胞之間的連接,而相比於兩歲的大腦,成人後的細胞變得更加強壯、但連接數量也變少。舉個例子,因為日語沒有英語 R 和 L 之分,在日本長大的小孩,不到一歲時,就不會分別這兩個音了(譬如説 RICE 和 LICE)(而在幾個月大的時候他們是分得清楚的)。
這些發現都説明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充滿關愛、人與人之間有互動的環境中,對大腦發育的重要性。
圖:3 歲孩子的大腦掃描比較。左邊為正常環境下生長的,右邊是「被忽視」的孩子的大腦。
這些研究結果直接影響了當時的國家政策。逐漸的,這些孩子被送回父母身邊,或是送到更好的環境中(接受國外領養)。2005 年,羅馬尼亞從法律上禁止了將小於兩歲的小孩送入福利院(但注意,只是兩歲以前)。
現在,全世界還有上百萬的孤兒生活在政府福利院中。在資金短缺的狀態下,如何讓從出生就在福利院出生的孩子擁有適合大腦發育的環境,這到現在也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話題。
如果不給嬰幼兒良好的生長環境,出生率增長毫無意義,甚至會成為政府的更大的負擔。
我想用這個故事強行給你灌輸一個事實:缺少對大腦的基本瞭解,可以讓當權者做出多麼愚昧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