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我這裏做諮詢的朋友,有不少人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成長經歷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而看過了很多的故事之後,我很難不注意到一些規律。中國的父母,有一句暗地裏對孩子影響非常大的口頭禪:你自己想想你哪裏錯了!
大家可能都隱約覺得這句話讓自己不舒服,可是具體怎樣影響我們的,如何與我們當下的認知、情感和人際關係處理聯繫起來,我想和大家更深入地分析一下。
一個案例
我們小時候聽到這話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認真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期望找到自己的污點,誠懇地反省並獲得大人的諒解。我的來訪者 A 小姐就有這樣的經歷,媽媽很強勢,對女兒的教育有很多的挑剔,經常會對女兒説這話。
A 小姐長大了之後,人格的發展出現了幾個顯著的特徵。一個是她很自卑,對自己充滿了自我懷疑和否定,比如最近她和男朋友分手了,在我們的對話裏她對自己有很多的譴責。第二是她經常容易焦慮,遇到事情容易想的很多。第三是她對自己要求非常高,有明顯的完美主義傾向,認為自己必須要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好,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都必須全力以赴。
這樣的性格特徵,造成了她長期焦慮,精神壓力大,一方面容易取悦別人,另一方面又對很多事情很挑剔。這樣的狀況自然給她帶來了很大影響,所以在諮詢過程中,我們一起探索了她和媽媽的關係,最終很多問題指向了媽媽的這句話:“你自己想想你哪裏錯了!”
影響分析
這句話到底給 A 小姐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這句話讓我們對世界和人際關係產生了誇大的責任歸因,模糊了我們的掌控感界限。小孩子對於事情因果關係的歸因能力本來就處在很幼稚的狀態,如果做錯了什麼事情,理想狀態下應該得到父母的教育和引導,明確自己的哪些行為帶來了哪些後果。當這種客觀準確的歸因建立起來了之後,我們就能夠比較準確地瞭解哪些事情在多大程度上是受我們行為的影響的。
比如小孩子打碎了一個碗,關係不好的父母兩人因為這件事情爭吵起來了,氛圍讓孩子十分害怕和焦慮。這時候好的父母會試圖向孩子解釋,爸媽吵架不是因為你打碎碗,而是因為爸媽之間有些矛盾。但是更多的父母可能一邊吵一邊轉過來指責孩子,對孩子説“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吵架嗎?你自己想想你哪裏錯了!”
顯而易見,打碎碗其實並不是父母吵架的實質性原因,夫妻關係問題才是,但是因為孩子無法理解這一層因素,所以當被要求反省自己的錯誤的時候,就會把自己打碎碗的行為和父母的矛盾直接聯繫起來,形成這樣一個認知:父母吵架是因為我的過錯。
我們的 A 小姐,似乎就是受到了這樣的影響,小時候長期被媽媽指責和要求反省,但是媽媽並沒有給予清晰的指導和教育,只是每次都讓她自己反省。在恐懼和焦慮之下,孩子感到了被拋棄和嫌棄的風險,所以就會拼命地反省,甚至是誇大自己的錯誤程度,以期望換取媽媽的原諒。
類似的一個情況,是小時候在學校了犯了錯寫檢查,我們都會傾向於把自己的“罪行”寫得特別誇大,因為學校和老師給我們的暗示就是坦白從寬,所以我們會覺得越坦白越好,至於是否客觀,是否公平,都管不了了。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很多事情的發生並不是某一個單一的因素引起的,尤其是人際關係的好壞。可是當一個人從小就有了“父母吵架是因為我的過錯”這樣的歸因之後,就會對人際關係有一種魔幻思維,誇大了自己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既然我做錯了事情讓父母關係不好,那麼我從不犯錯,父母關係就會好了”。
於是我們的 A 小姐才有了完美主義傾向,因為認為自己的一點不完美,都可能帶來父母很大的不愉快。所以她不斷要求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要盡善盡美,不可以優缺點。與此同時,她也有了長期的焦慮,因為她會經常發現,自己不論如何努力,有些事情就是無法改變,爸媽的關係不好,和伴侶的關係不好,她不管怎麼努力好像都做不好。
A 小姐沒有意識到的是,其實很多事情的發生本來就和她沒有必然關聯,她就算什麼都不做,其實還是會有差不多的結果。可是因為她一直處在反省模式中,所以會一直感到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做到足夠好,所以大家不開心。在這樣的狀態下,A 小姐不敢期望別人尊重和理解她,也不敢表達和強調自己的需求與喜好。
我們能做什麼
當父母説“你自己想想你那裏錯了”的時候,我的理解更多的是在發泄自己的挫敗或者惱怒情緒,但同時又體現了父母教育子女方法的不得當,本來應該充當的指導和教育職責沒有完成,卻讓孩子用自己尚未成型的認知去尋找答案。
這樣的説法,還有一層意義在於,有時候父母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扭曲事實,誇大孩子的負罪感,從而讓孩子更加聽話和順從自己。我想這也是中國家長家教的一個根本誤區,將順從聽話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卻忽略了孩子為了順從聽話而失去的成長和成熟機會。
關於父母影響的各種問題,其實都沒有一招見效的解答,因為更多的性格和認知上的改變,來自心理諮詢過程中逐漸的調整,發現和嘗試。但是我能夠給的建議是:
1.尊重事實:世界不是由你來維護的,人們過得是否開心快樂,不是由你來決定的。你能起到的影響和作用僅僅是一小部分。當有什麼事情出現問題的時候,並不都是你的錯,也並不都是你能力範圍內能避免的。
2.分清界限:當父母或者親近的人告訴你他們的幸福快樂都指望着你的時候,請相信我這並不是合理的期望。無數人的故事讓我覺得,期望別人來讓自己快樂的人,會是永遠貪婪和無法滿足的。你去滿足你的父母,但是你會發現他們的滿足是無止盡的。一個人的生活如何,主要是由他們自己去選擇和負責,我們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3.不要幻想:你並不是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你的判斷並不是什麼情況下都準確的,所以説不要認為自己有能力讓一切都變得很好。你會犯錯誤,肯定會犯,但這不代表你不好。
4.不論你是什麼樣的人,你都有權力被別人尊重,被別人關懷和愛。可能你的父母不願意這麼做,但是至少在諮詢師這裏,我們是不會對任何形式的”過錯“有批判和否定的態度。我也會鼓勵你更多地去和那些能夠接納你過錯,鼓勵你不斷變得更好的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