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讀書方法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發明的二十四字朱子讀書法是最有影響力的古代讀書方法,這內容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着緊用力、居敬持志。這二十四字對後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只要照着朱子的這幾條方法嚴格要求自己,就能很快的掌握書中的知識。
朱熹畫像
循序漸進是朱熹特別強調的一條,讀書一定要從基礎開始由淺入深,切不可馬馬虎虎、急於求成。要根據自身的情況,符合自己的認知規律,逐字逐句反覆研究。只有紮紮實實的掌握了書中的基礎知識,才會對書中的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熟讀精思,即讀書不僅要通讀,還要熟練,熟練之後還要會思考,達到眼、腦、心的結合,才會領略書中的要旨,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差不多一個意思。虛心涵泳,即讀書要仔細揣摩書中所表達的意思,遇到不懂得問題,不要隨波逐流,認真思考後,再得出結論,接着對這些問題和答案認真專研,反覆咀嚼。
切己體察,即將讀書和自己的經驗、閲歷相結合,將書中的知識和實際相結合。不能將所學知識放在心中,只有運用到生活中才能體現書本的價值。着緊用力,即讀書要刻苦用功,絲毫不能鬆懈,要有緊迫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庸庸散散。居敬持志,即對讀書這件事一定要誠心誠意的去做,態度端正,堅守原則。還要有遠大的讀書目標,並持之以恆的朝着這個目標前行,不斷學習,不斷學習新知識。
朱熹理氣論
程朱理學,是中國宋朝時期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的儒學流派。“理學”在中國古代又稱為義理學,起源於北宋,盛傳於南宋、元朝和明朝,清朝中葉以後漸漸地沒落,在原有的儒學思想上,大量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是一種新的儒學,也是古代早期的哲學思想。
南宋朱熹畫像
朱熹的“理氣論”的核心範疇是“理”,或者稱為“道”或“太極”,從中可以看出他充分利用了道家的思想。理是萬物之先,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太極”包括了萬事萬物之理,萬物就可以分別體現整個太極。也就是説人人有理、事事有理,每一個人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存在的根據。氣是僅次於理的又一哲學範疇,氣相對應理來講,理是抽象的,而氣是有固定形態的,有情、有形、有狀,有跡可循,從而鑄成萬物,它具有凝聚和可改造、創作的特性,天下萬物都是理和氣相統一的產物。第二個方面,理、氣是有主次之分的,理為先,氣在後,理具有第一性,氣則屬第二性。
朱熹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認為天理就是萬物的本源。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發揮了儒家“仁”的學説,認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有了“仁”,也就有了義、禮、智、信,這就是天理的反應。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初期都被奉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也對後來的陸王心學有深刻的影響。
朱熹卦序歌
朱熹生於1130年,我國南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他主要學説是“理學”,他的哲學思想表現為客觀唯心主義,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閩學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繼孔、孟以來儒學學派的另外一個新的高度。
序卦圖
朱熹卦序歌出自於《周易本義》,“周易”是古代用來卜筮的,孔子曾經創作過“十翼”,對“周易”的思想做過闡述,後來朱熹潛心創作了《周易本義》,全書共十二卷,卷四分為《説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彖傳》與《象傳》,《卦序歌》就是其中的著作。全文為: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鹹恆遁兮及壯大,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兑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朱熹卦序歌是為了人們能夠方便記憶,但是由於其中一些字比較晦澀難懂,所以除過專門研究的易經的,很少人都能夠準確的記憶和誦讀,對於其中的意思也是一知半解,對陰陽八卦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太極分為乾和坤,乾三連,坤六斷,乾為天,坤為地,每一個卦象代表天地間的一種事物,並且八卦是最早的文字符號。八卦代表易學文化,不僅在中國發展,其影響力更是滲透在整個東亞的文化中。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八卦的用途就是用作看風水,分陰陽,實則那只是八卦用途的九牛一毛,古代很多精巧的機關設置秘訣就是利用卦象,中醫所用的“望聞問切”中的望就是利用掌心的八卦,所以朱熹卦序歌對於研究易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朱熹是什麼家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晦。是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繼孔、孟之後最傑出的儒學大師,也是儒學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
朱熹畫像
朱熹出生在南宋,父親朱飛是與岳飛同時期的人,因為反對秦檜的政治主張,被逐出朝廷,回到福建家中,朱熹和父親在福建建陽度過他的童年。朱熹從小博覽羣書,好鑽研。在紹興十七年秋中的舉人,次年春天中進士,先後被授予多種職位。朱熹對各種書籍都有涉獵,關注儒學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等都有一定的造詣。在哲學上,發展了程灝和程頤的關於理和氣的學説,建立起早期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程朱理學”,簡單的把世界的萬物歸於氣,理和氣不能相離,還斷言“理在先,之後才是氣,理是根本”。要求人們“存天理、滅人慾”,這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對於後世影響頗深。
除過理學家的身份,朱熹還是很好的教育家。他寫的《觀書有感》中,有一千古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到現在你依然廣為傳頌,教導人們要靈活應變,要不斷接受新的知識、新的事物,才能有源源不斷新鮮的知識,從中可以看出朱熹超乎常人的眼光和見地。朱熹一生留下很多文獻典籍,最為有名的要數《四書章句集註》、《楚辭集註》、《晦庵詞》等。朱熹於1200年去世,終年70歲,諡號為“朱文公”。
朱熹理學
朱熹理學自成體系,説的有理可尋,讓你無理可駁,真可謂諱莫如深。朱熹理學沿襲五百多年,至今無人超越,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朱熹理學。
朱熹的畫像
朱熹反佛崇儒,他一直在探索可以用來治國的方法。他的新主張對整個宋朝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他的理學,堪稱絕妙。他的理論得到大家的認可,而且體系之龐大,是宋代理學的大成,他在理學方面所作的闡述,後人受益匪淺且對他的理學稱讚有嘉。他的理學思想到了元朝的時候受到歡迎,並作為治世之道和管理民風的良方。
朱熹理學避各家之所短,揚各家之長,集佛、道、儒為一體,吸取其中之精髓。而這思想的核心是理,他認為理是萬物之根本,萬物皆有理,也離不開理,當所有的理歸結在一起的時候就是太極。萬物隨着理轉,理無所不在,既可以用來形容道德倫理,又可以用在人身上,即所謂的人性。
朱熹理學還分為靜和動、陰和陽,萬物循環、生生不息,動和靜都有它們自己的規律,這就是他的動靜觀。人若是能達到格物致知就是聖人,身為凡人的他已經在考慮聖人應該做到哪樣,説明他自己已經是個聖人。人要做到仁慈、講禮節、有義氣和有智慧,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成為聖人。他還闡述了人性二元論,人體的形成離不開理和氣,氣的不同讓我們有不同的脾氣和不同的性格。
朱熹的人性論
《三字經》中有句為“人之初、性本善”,主張人性本善的理論,但是也有主張“人性本惡”的理論,關於“人性”是我國倫理思想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朱熹雕像
宋明理學是我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同時也是對“人性”進行大討論的時期,宋代的理學家們創造了一個包容並超越先輩哲學家的人性學説。從表面看,“人性”問題似乎只在善惡之間劃分,朱熹的人性論則是突破了這些傳統,選擇從更深的角度探討人性。朱熹的人性論在整理前人關於“人性”的學説的基礎上對先秦以來已有的學説做了批判性的總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這個複雜的問題,給出了自己合理的解釋。
在朱熹之前,已有“二程”為理學進行了奠基,朱熹在二人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理學學説。朱熹人性論的思想是以對理氣、人心、天理、人慾、義利作出了具體的闡述,並指出理是根本,而後才有氣。同理,也劃分了其他幾對“本與末”、“主與從”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主張,主張人們通過“克己復禮”來達到遵從天理,消除人貪婪的慾望。
朱熹的人性論思想通過性與氣的劃分,引出“理”的概念,教導人向善,雖然是客觀的唯心主義,但是他的功績卻是不能否認的。他所構築的人性論思想體系對於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借鑑意義。朱熹提出的“四端之善”對於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