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蘇軾怎麼評價王維
王維,祖籍山西祁縣,是唐朝著名詩人和畫家,號摩詰居士。另外王維參禪悟理,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為“王孟”。蘇軾是北宋時期的詩人,畫家,政治家。同樣多才多藝,那麼蘇軾怎麼評價王維的呢?
王維畫像
首先,其實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論是邊塞詩、山水詩、還是絕句等都有膾炙人口的佳作。王維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他獨到的造詣。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也好,,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也罷,甚至是小橋流水的恬靜,他都能一一精煉地塑造出無與倫比的生動形象,意境高遠,詩情畫意融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其次,在蘇軾看來,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因為在蘇軾看來,王維的詩詞具有很強的立體結構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蘇軾評價到:詩中有畫。另外,在繪畫方面,蘇軾也給予王維很高的評價:“畫中有詩。”因為在王維的畫中透着一絲詩意,能給人一種詩情畫意的感覺。
蘇軾作為一代大家,在文學、書法、繪畫、藝術,甚至是政治上,都有很高的造詣,難得蘇軾對王維評價有如此之高,實屬難得。所以由此可見,王維的書法、繪畫技藝之高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短短八個字,短小精悍,不僅很好地概括突出了王維詩作,畫作的特點,也反映了蘇軾對王維的極高評價,從側面反映出蘇軾對王維的尊敬和崇敬之意。
蘇軾的鷓鴣天表達了什麼意思
蘇軾的一生,在政治上並不光明,其仕途進行的極其艱難坎坷,人生中多次被貶,甚至還曾經進了朝廷的監牢之內,可謂是現實生活十分豐富之人,當然也正是因為他的經歷比一般人更多,更為曲折,所以才能有那麼多的人生感悟,才能有那麼多的創作源泉,才能寫出那麼多的好文章,才能給後世子孫們留下這麼一筆珍貴的精神財產。
鷓鴣天
蘇軾的創作高峯期是從他被貶開始的,那時候蘇軾的心情極其抑鬱幽悶,只能通過文章才能緩解和抒發他的個人情懷,將自己的懷才不遇寄託在文學上,《鷓鴣天》亦是那個時候所著之傑作。
這首詞的構造也可以分成兩部分,上半部分到細香為止,下半部分則是到結尾為止,既為宋詞,蘇軾在此詞當中同樣是通過上半段寫景,下半段抒情的手法來創作的,《鷓鴣天》的大體意思如下:
上片描述景色,林子的盡頭露出很多山,而竹林隱隱約約的在圍牆處出現,周圍很多蟬鳴聲,雜草已經在小小的池塘給完全長滿,天空中經常看見那不斷翻騰的鳥兒,在水下面的荷花也散發着那絲絲清新的香味。
下片抒發情感,我一個人百無聊奈,漫步徘徊在那古城旁的小村子裏,不知不覺已經從天色已從朝陽變成了夕陽,昨天半夜裏下過一陣雨,今天感覺到了夏日中的一絲清涼。下片中因作者被貶謫,所以心情十分鬱悶,但由於天性樂觀,很快便能自我開解,通過此詞抒發了自己想通的感悟。
蘇軾的洗兒詩講了什麼東西
人家養子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養兒愚且魯,無災無害到公卿。——蘇軾的洗兒詩。
蘇軾畫像
蘇軾的洗兒詩是一種感悟,也是一種無奈,是他對自己落魄境遇的嘲諷。
蘇軾才名享譽天下,可惜仕途多舛,他本人也成了黨派鬥爭的犧牲品,連番的貶職與不得志,讓他感覺自己充滿了諷刺,《洗兒詩》就是他用來諷喻自己的。蘇軾的聰明這是公認的,蘇軾有才華這也是公認的,可是這些又帶給了蘇軾自己什麼呢?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能被髮揮作用,自己的學問毫無政治建樹,自己一身所驕傲的才華不但沒有讓蘇軾叱詫風雲反而將他推向風尖浪口,政敵打擊報復,同僚也與他有政治分歧,他的才華他的聰明帶給他的是從高處跌落的失意與身不由己。
反觀蘇軾眼中資質平庸的人,雖然不能揚名立萬但是卻可以平平安安一生安康,這些是蘇軾這些年大起大落顛沛流離後所渴望的。在蘇軾的思維裏,一個人平庸甚至是蠢笨,那麼他就不會有太大的野心,他會安於現狀會很知足,只要自己的小家安穩,其他的就都在個人考慮之外,這樣的人不會去挑戰社會,不會觸動社會頂層的利益,自然招致的人禍就少,個人安危就可以得以保障。
蘇軾的洗兒詩也是對當時社會的諷刺:有才華的人不得志受到排擠打擊報復,無能的人卻能安穩度日,為什麼會這樣,這樣的社會發展態勢是不對的,深深的無奈躍然紙上。
歷史上蘇軾是個什麼樣的人
蘇軾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蘇軾生活的餓那個時期可以稱得上是無人能夠比肩的一代文學大家,這樣一個人無疑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從其一生的經歷來看也是一個非常豁達的人,從其詩詞的風格來看更是一個非常豪放的人,蘇軾堪稱才華四溢,作為官員也是一個具有錚錚傲骨的人。
蘇軾畫像
首先説蘇軾是一個聰明的人,這從蘇軾的經歷就可以看出,蘇軾的父親蘇洵在蘇軾年齡還比較小的時候就醉心於仕途,在家裏刻苦攻讀,這樣也為蘇軾的早年家庭學習打下來堅實的基礎,蘇軾後來的成就離不開早年的啓蒙。據説蘇軾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軾二十一歲就參加朝廷的考試並且高中第二名,從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資聰穎。
再説蘇軾是一個豁達和豪放的人,俗話説“文如其人”,蘇軾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調的自憐自艾,蘇軾的文章充斥着一種強烈的生命力,豪放灑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氣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獄之災後的《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那麼豪放不羈,看到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絲毫沒有悽悽切切的傷感情緒,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蘇軾豁達的胸懷和豪放的做派。
蘇軾是一個才華四溢的人,從蘇軾留下來的數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蘇軾的才華,蘇軾不僅僅是一位文壇泰斗,還是一位具有錚錚傲骨的官員,王安石改革的時候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和,這個時候蘇軾不是放棄自己的政見為了高官厚祿而曲意迎合,而是選擇了外調,後來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廢除,蘇軾又與統治者的政見不和,這個時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選擇了外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蘇軾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堅持己見具有錚錚傲骨的人。
蘇軾晁錯論主要內容是什麼
咱先説説晁錯這個人,他是西漢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與文學家,重農抑商這個政策就是他推動發展的,因為主張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而損害了諸侯利益,後來七國諸侯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變,漢景帝聽從袁盎的讒言,為平息諸侯叛亂腰斬晁錯。
蘇軾畫像
蘇軾的這篇《晁錯論》卻從另一個角度解析了晁錯之死:晁錯的死不在於他削藩激怒藩王,而在於他空有想法卻缺少預見性、堅韌的意志與衞道者的犧牲精神。在蘇軾的觀點中,是晁錯鼓勵支持皇帝削藩的,那麼他就應該預見在未來會發生的事情:藩王政治集團的反擊,實施過程中的各種阻力,其自身會受到的攻擊等等,結果等藩王造反矛頭指向他的時候,他卻退縮了,讓皇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大家想想看,出事了讓皇帝去頂缸,自己留下保命,這是一個臣子該做出的事嗎?皇帝心裏該怎麼想他?即使沒有袁盎的讒言,皇帝御駕親征打贏了,削藩成功了,他的命也未必能留下。晁錯沒有展現出一個做大事人應有的破力,失敗是必然的,然而他的失敗他的死是源於自身的缺點,而不能一概推給諸藩王與小人。
這篇文章是蘇軾參加科舉考試時的應試文章,蘇軾通過對晁錯政治措施失敗的剖析與感嘆,表達了自己的一種情緒,自己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能志願為國家效力,但卻有志難展報國無門,空有一腔才華與熱血,心中充滿抑鬱苦悶。
蘇軾草書有什麼特色
《醉翁亭記》是蘇軾草書代表作品之一。1091年,蘇軾在潁州擔任知府一職時,友人想問蘇軾要一幅他的墨寶。隨後,蘇軾寫了兩幅《醉翁亭記》,一幅是草書作品,一幅是楷書作品,後來草書版《醉翁亭記》送給了開封府劉季孫。
蘇軾草書
在當時,蘇軾的墨寶十分珍貴,得到他書法作品的人一般不會輕易拿出來世人。公元1296年,趙子昂有幸見到了蘇軾的草書《醉翁亭記》,隨後,趙子昂做了題跋。趙子昂做了題跋之後,這幅書法作品被馮伯田所收藏。而後很長一段時間,草書版《醉翁亭記》都處於銷聲匿跡的狀態。明代年間,高拱得到了這幅真跡,後來又被張居正所收藏。張居正被抄家後,草書版《醉翁亭記》輾轉入宮,後來被火燒燬。清代康熙年間,有人發現了蘇軾草書版《醉翁亭記》的拓本,雖然殘破不全,但是從中依然能品鑑出蘇軾的書法藝術。
其實,蘇軾最為擅長的書法形式是行書和楷書。除此之外,蘇軾在草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早年間,蘇軾在父親的教育下,他開始了對王羲之草書作品的臨摹,隨後又學習了張旭的狂草。蘇軾在臨摹他人的作品時,善於總結草書的形態藝術,逐步練習之後,蘇軾自稱一家,寫出了自己的風格。蘇軾的草書作品豪邁大氣,字體娟秀飛舞,蘇軾在寫作書法時,善於借用筆端的力量,所以他的草書作品遒勁而富有力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