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張騫兒子
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期間,曾經被匈奴擄去做了十年的奴役,匈奴王看見張騫相貌堂堂,又是大漢的使節。這樣有膽識的人,匈奴自然不會放過,於是將本國公主許配給他並生下了一個兒子。但是張騫十年來一直保持着大漢的氣節,始終不肯妥協。在匈奴發生內亂之時,張騫是第二次從匈奴地盤出逃,他帶着妻子兒子逃離,在回漢的途中,張騫害怕到時候妻子孩子會被漢武帝殺害於是將他們安頓在張家川。
張棉驛站
漢武帝在聽聞張騫這十多年的經歷後,認為張騫的忠心依舊不變。不但赦免他的罪過,還封他做了博望候並且讓他進行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計劃。張騫的兒子張棉也一同被赦免,並且被賜亭驛的官職。後來由於匈奴不斷前來騷擾驛站,於是張棉將驛站遷移到了張家川。後人把這個驛站叫做張棉驛來紀念張棉,也是因為張棉在此做過官職。在絲綢之路開通後,張棉驛成了中原與西域之間商貿往來的重要中介點,這個驛站為各國與大漢之間的往來提供了食宿,要不然這長途漫漫的辛苦也會令過往旅人身心疲憊。直到清朝末年張棉驛才被撤除。
雖然張棉沒有其父張騫那麼有名,在歷史中的記載也是寥寥數筆,但是其有張騫這樣偉大的父親也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作為漢羌混血的張棉也慶幸有免於被漢武帝殺害的命運。
張騫後代
作為絲綢之路的開通者,張騫在歷史上的地位顯著,同時他的豐功偉績也被後代世人所傳頌。那麼張騫的後代現如今如何呢?張騫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他的家鄉固城千里流傳,世世代代綿延不絕。據考古學家講述,現住在固城縣的張騫的後代還有五百多個。
張騫
為了紀念張騫,村裏的人還未張騫修建了一座張騫祠堂,每日祠堂前的香火總是不間斷的延續。祠堂內張騫的雕塑高大威武,牆上掛着一幅壁畫,其中寫着一副對聯。這樣小小的祠堂被張騫後代供奉至今,後代們對張騫的崇敬與愛戴之情全都表現在祠堂香火的不間斷。
村裏的第六十五代孫介紹説,張騫的後代主要分佈在城固的各個小村落裏,全縣大約有一千多個人,大部分都還在從事農業生產,也就是説張騫的後代幾乎都是農民,勤勤懇懇,帶着祖輩的踏實樸質的精神延續到現在。
再張騫的陵墓旁守着一對石虎,這對石虎對張騫後代來説算是他留下了的一件寶貴的財富。據説這對石虎是張騫乘槎時偶然從織女那裏所得的。當地的人供奉着它,求雨拜神,世世代代祈求它保佑當地人民。
其實在兩千多年前,張騫也不曾想到自己會開通絲綢之路,打開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也不曾想到,當初的一個勇敢的決定促就了今天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今天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有一部分原因要歸結於絲綢之路的開通。
張騫碑
關於張騫的墓碑,有一篇文章叫做《漢博望候墓碑記》,讀此篇文章能後感受張騫的信與義。你會從這篇文章中想到張騫的故里。去過張騫故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後代世人對張騫的緬懷之意,你能看到在張騫的陵墓旁,環繞着拍拍松柏,青翠的草叢以及那對守護了兩千年的石虎在陵墓前熠熠生輝。座座石碑感嘆着歷史的過往情懷,讚頌着張騫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張騫墓
在張騫墓前走一遭,帶着無限崇高的緬懷之前,多少人感嘆先人的堅強不倒的毅力。張騫把畢生精力全都奉獻在兩次出使西域的道路上,在被匈奴禁足的十多年裏,張騫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度過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矛盾心理使他徹夜難眠,心中裝有大漢的使命卻要被困在如此令人煩躁的環境裏。匈奴人不斷的籠絡張騫,使其歸順,他卻十多年秉持漢節,堂堂正正不踐踏大漢的尊嚴。
張騫的墓冢前豎立着一塊石碑,這塊石碑刻有民國國旗。這塊墓碑上的文字多次提到了西北聯合大學。是由這所學校的教授記錄了他在1938年對張騫墓的考古發掘。這塊石碑實屬不多見,聯大教授對張騫墓的修繕事件也是對城固縣的一筆有價值的貢獻。不僅證實了張騫墓的真實性,還為後來絲綢之路申報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做鋪墊。總之,張騫之墓承載着兩千年不變的歷史事蹟,墓碑也刻畫着永不變的歷史遺蹟,它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對張騫的評價
梁啓超曾經這樣評價張騫:堅韌磊落奇男子。沒錯,張騫的堅韌在他開創絲綢之路的過程當中顯然已經體現出來了。漢武帝當時招募有勇之士前去大月氏,張騫在完全沒有了解西域之路的前提下毅然報名前去,這樣的膽識在歷史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為大漢帶回來眾多物資並且產生了各國使者紛紛前來朝拜的外交影響。張騫在促進民族融合的關係上成了功臣。
張騫雕像
他開闢的絲綢之路成了中西方商業貿易的重要渠道,為各國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商業利益,可以説沒有張騫絲綢之路的開闢,大漢之後的經濟就不會那麼快發展起來。他從西域諸國引進的汗血馬,葡萄等為人們的生活和飲食增添了新的有趣的元素。
張騫也是個對大漢忠心不二的人。在被匈奴擄去當了十年的奴役,依舊大漢氣節不變,也正是其氣節依舊贏得了匈奴的讚賞,匈奴花了十年的時間籠絡大漢使節張騫,然而張騫心中依舊秉持那個未完成的使命----出使大月氏國家。就這樣,他趁匈奴不備,偷偷逃走了。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心胸寬大,文人信義,西南蠻夷都很愛戴他。因為這些品質才能營造大漢與各個地區之間的友好聯繫。
張騫用自己親身實踐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人要敢為天下先,心中秉持那份堅定與勇氣,將開拓精神進行到底。
張騫的精神
兩千多年來,張騫的精神一直沿襲到今天。他不怕苦,勇敢無畏的冒險精神和開拓進取的精神一直為世人所讚頌。當時漢武帝招募人員出使西域之時,張騫便勇敢報名,出使西域的道路困難重重,可想而知,沒有超乎於常人的勇氣與毅力是不可能主動報名的。因為沒有人走過西域的道路,張騫的出使西域的事蹟使他成為第一人。這條連接同西方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對當時和後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圖
細數張騫的精神可以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張騫有着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出使西域,不僅道路困難重重,路上還會遇到殘暴的匈奴,喪命的幾率真的很大。但是胸懷大志的張騫毅然決然的前去大月氏。他已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第二。張騫有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眾所周知,在張騫出使大月氏期間,他被匈奴抓取當了十年的俘虜。匈奴為了拉攏張騫為他娶妻生子,即使是這樣,張騫心中仍舊不忘大漢的使命,十年之久仍未改變張騫的大漢之節,他也在處處尋找可以逃出去的機會。果然在一次匈奴鬆懈之時,他與甘父等人逃了出去,繼續前往十年前心中所要到達的目的地大月氏。如果換了他人,也許會在匈奴的地盤同妻子孩子安然的度過一生,然而張騫卻不是這樣。這樣的愛國之情也是無人能比的。第三,張騫還是個重信義的人,他對各國使者的禮儀之風贏得了西夷各國的愛戴,張騫的名聲在那時可謂是響徹一時。
張騫紀念館
張騫因為開闢了絲綢之路而被世人所稱道。這個漢朝有名的外交官成了世人所永遠不能忘卻的偉人,於是便有人修葺了張騫紀念館以表對張騫的紀念。張騫紀念館座於其故鄉博望村,先屬於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對象。百姓為了紀念張騫,一直在供奉着一對石虎,傳説中這對石虎是張騫在泛槎時偶然得到的。
張騫紀念館
張騫紀念館整體呈對稱分佈,獻殿內有著名畫家為其所畫的張騫出使西域圖。殿內古風依舊,典雅大方,大門青磚綠瓦,頗有漢室宮殿建築的特點。東西兩區的景物陳列各不相同,東區主要陵園,展覽部分,西區則是展示地貌文化等部分。當地的風景人物精美照片也在館內供人觀賞。
張騫紀念館也時常有學術討論會在此舉行,主要是弘揚張騫勇敢無畏的冒險開拓精神,激勵世人向其學習。現在,縣城每年會舉辦一次張騫文化節來宣傳這種氣氛,這種獨特的城市精神是不應該隨着時間的流逝而磨滅的,張騫的冒險開拓精神時時刻刻激勵着現代人的心志。同時紀念館設有多種藏品,其中一級二級三級文物均有陳列供遊客欣賞,年參觀量達三萬人次。臧品除了供遊客欣賞,也會拿來以社會捐贈的方式進行弘揚精神。
張騫的開拓新道路的事蹟也是後朝後代所效仿和學習的,對後代的教育意義也非常重大。所以其紀念館被也稱為愛國思想教育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