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旅行最大的收穫就是,拍了很多很多的照片,然後沒了。
美國 Fairfield 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Linda Henkel,2013 年刊登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 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表明:過度的拍照行為會損害事後細節回憶的能力。也就是説,如果旅行中你一直在拍照片,很可能你的回憶就只剩下那些照片了。因為當別人在當下享受美食、美景和偶遇的遊客時,你卻在不停地擺盤、凹造型,甚至你的自拍杆可能正打在了一個專心賞玩路邊特色小物件兒的遊客的腦袋上。
那天跟朋友去一家西餐廳吃牛排,我一邊啃着餐前面包,一邊跟朋友説「麪包都這麼好吃,牛排應該錯不了」,一邊看着餐廳另一側角落裏的一對情侶直播攝影技巧。
兩個人緩緩落座後,把衣服放在一邊,女生示意男生可以開始了,然後擺出一個用叉子思考的姿勢,男生非常配合地迅速掏出手機,正面、左側、右側、仰拍、俯拍,咔咔一通拍。麪包上來了,又舉着新道具試了試燈光。女生抱怨不自然,於是男生開始扭曲着身子、移動着步伐,抓拍抓拍抓拍。這倒是讓本來毫無生氣的餐廳多了些人氣兒。
很想看完全程,但無奈我們的牛排上來了,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因為拍照耽誤吃上熱乎的牛排,也不知道他們回憶今天這頓燭光晚餐的時候是不是全是燈光和鏡頭。
你常常抱怨自己注意力不能集中,很可能就是因為吃飯的時候都無法只關注食物;你常常埋怨另一半沒有時間陪你,可真的在一塊的時候,也沒見你有多享受二人時光。
我知道,你是想把那些美好的時刻都記錄下來,但有時候你的目的可能未必這麼單純。如果真的是想和家人朋友分享你旅行的快樂,打個電話好好聊聊,隨手附上三兩幅美圖就足夠了。更多的時候,抑制不住不停拍照的衝動,只是為了晚上發朋友圈的時候能夠有更多的選擇,可以搭配出完美的 9 宮格,可以琢磨出與眾不同的文字説明,得到更多的贊和互動。稍微停下來想一下,你的快樂很大一部分在旅行中不旅行的時候,而真的旅行的時候想的又是如何在有 Wi-Fi 的地方更好地展示自己旅行的過程,一個你並沒有真的好好經歷和體驗的過程。
這事兒是不是有點諷刺?
可不就是我們每天都在乾的事情麼?
發表在 Visual Communication 上的一個研究表明:照相技術的主要功能已經從最開始記錄特殊事件和家庭生活的功能,演變到我們自我的形成和社交聯繫。
也就是當我們在翻看我們的相冊時,看到已經不是回憶,而是這張照片發出去能向我的社交圈傳達什麼信息,能給別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能吸引什麼樣的人來和我互動。
你常常抱怨沒有自我,四處尋找建立自我的方法,可卻忽略了這個隱藏在你手機中的巨大隱患;你常常嫌棄自己沒有社交技巧,反而把真正鍛鍊交流的機會浪費在了選圖、修圖和發圖的惡性循環中。
想要真的留住回憶,試試別拍照片了。
我帶着你,你別帶相機行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