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大家好,我們的小霞運動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緬甸和果敢地區的紛爭並不是持續發生了七十多年,其中也不乏相對安定的時期,從地區態勢的不穩定性來講,其中囊括了很多因素:
緬方體制改革滯後、統一意願不堅決、自身穩定因素、領土完整考量;
地區方面包括多股勢力的一致排他性、自身利益紛爭;
人口方面包括由古至今入駐人羣多樣性且自稱派系;
文化方面則包括對漢文化的高度認同,對果敢族這種強加身份卻少有認同;
地區管理方面,綜合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高度自治”呼聲很高,令緬方難以管理,對於彈壓,往往呈現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態,很難長久壓制。
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果敢名稱的由來有三種解釋,中國、英國、本地土語皆有具體含義,以中文釋義,果斷、勇敢。以英國賦予名稱釋義,取“科幹山”音譯,以果敢地區本地釋義,“九户人家所組成”。其中的科幹山,是當初朱由榔部下隨從的逃入地區,並在此紮根繁衍。
果敢地區自古為中國領土,自大秦始,至元明清一直如此,最後一屆封建王朝大清帝國百年積弱,內不能安民生,外不能抵外辱,列強叩關,只能以喪權辱國的種種條約延續苟延殘喘之勢。
1897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後,果敢地區最終納入英屬緬甸版圖,1948年,緬甸獨立,當地土司為了獲取更大的政治利益,選擇全體併入緬甸“合法公民”範疇,經首屆議會批准,載入緬甸憲法。
緬甸的體制進程發展較慢,到了1965年才真正施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土司制度,實現完整統治,但土司制度的結束不意味着太平盛世的到來,反而成了內亂的根本原因。
曾經嘗試的努力,1963年開始,緬甸政府就展開了對楊文燦等舊有勢力的清剿,以此行動將地區各項權利收攏於政府控制,伴隨着廢除土司制,緬甸軍隊在1965年進入果敢地區,楊振聲等人無法抵禦政府軍,只得潛逃到泰國避難。
長久以來習慣了高度“自治”的果敢人民對政府軍的統治不滿,而政府軍也不能很好的與當地居民達成長治久安的一致共識,所以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彭家聲開始了新一輪反擊戰,但受實力的影響,無奈中的彭家聲最終只得暫時撤退,並納入緬共管轄,僅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彭家聲再次反攻果敢地區,政府軍撤退,他們遵循着老派的行事風格,帶走了寶貴的人口資源,15000人跟隨緬軍撤離,令本來生產力落後的果敢地區雪上加霜。不過,至少果敢地區開始了持續20年的暫時的和平生活。
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果敢地區的狀況是:語言以雲南方言為主,以漢民族為主體,漢族人口高達九成以上,人口構成主體(複雜性):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從眾;
明末應天府楊氏後裔;
二戰期間國民黨遠征軍;
五零年代的國民黨潰軍;
緬共知青;
部分中國移民(80年代左右)(含打工、經商、極少量逃犯)
絲路馬幫(年代久遠,難以追溯。)
這造成,這些特定人羣,對緬甸的認同點較低,一直崇尚漢文化,對緬方所持的民族區分政策(即被賦予果敢族身份)也少有認同,給緬方對當地的有效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困難。簡單説就是,“我”既不稀罕你緬方所給的身份證,也不認同果敢身份,甚至不願納入緬方管理,但對漢文化有着超高的認同甚至追捧。
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脱離緬共的同盟軍(簡稱)
89年,勢力得以擴充後,彭家聲不再滿足於養精蓄鋭的蟄伏狀態,宣佈脱離緬共,併成立果敢同盟軍,緬共安置在果敢的一切機構全部納入同盟軍管轄。
緬甸屬於要體量沒體量,要縱深沒縱深的小國範疇,同盟軍的動力在於自治,而緬方則更傾向於政局安穩,所以雖然有過交火,但最終雙方還是回到了談判桌前,並達成一致,緬方承認同盟軍合法地位。
表面上,同盟軍被編制為正規部隊,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的行為,所有軍隊都受彭家聲控制,名義上,同盟軍變為政府認可的監察部隊,其實還是私人武裝的成分居多,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軍隊税收,包括施行的法律條款、規章制度,全部“高度自治”,對緬方來説也並不是全無好處,至少以此避免了地區獨立。
楊茂良的蓄意內訌
如果彭家聲的統治能夠平穩下去,恐怕果敢地區會一直平靜下去,因為三年間,緬方並沒有撕毀約定再對果敢地區進行軍事幹預,但不巧的是果敢同盟軍也並非鐵板一塊,他的內部紛爭造成了果敢地區的持續不穩定狀態。
楊茂良兄弟的內訌行為得到了外力支持,進行的也比較順利,在奪取果敢地區實際控制權後,自我任命為果敢地區同盟軍司令,但穩定不過三年,彭家聲獲得了一雪前恥的機會,二次內訌爆發,彭家聲曾經的部下李尼門不願接受楊茂良管轄宣佈獨立,就在楊氏兄弟出兵彈壓的同時,彭家聲敏鋭的察覺到機會,趁着楊茂良部分地區兵力因抽調而變得空虛,並在老戰友的支持下,重新獲得果敢地區統治權。
楊茂良見大勢已去,直接借花獻佛,出讓果敢地區利益,交由緬軍接管,並交出所有武器彈藥,只求能有一塊容身之地居住養老即可。
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事實證明,軍官不顧軍心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吳三桂當初向多爾袞求救尚且需要領導王永吉點頭,投降滿清尚且需要徵求全軍幾萬人的意見,楊茂良只圖自身利益的行為當然不被其他軍官所接受,他們帶着自己的部隊投靠了彭家聲,統一接受彭家聲管理,但此次的總司令變為彭家富。
緬方屬於穩健性策略,目標始終定於-先簽署和平條款保證領土完整,再通過或軟或硬潛移默化的手段最終達到統一的目的。
不是同盟軍,當時緬土僅與緬方簽訂和平協議的地方武裝就高達17個,同時緬方自身也在不斷積蓄着實力,並於2008年頒佈新版憲法,要求所有武裝力量統一劃歸國防軍指揮,雖然緬方不斷的派人遊説各方,但是卻不被各方勢力所認可,軍隊被他們視為生存的根本。
2009年,在説服無效的情況下,緬方藉機將彭家聲等人列為被通緝人員,雖然彭家勢力逃脱,但部隊還在,同盟軍再次拒絕了緬方加入邊防軍的要求。而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內訌再次爆發,白所成等人譁變接管果敢地區,並對原彭家勢力進行猛攻.
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蟄伏只是暫時的,14年,彭家聲再次復出並伏擊了緬軍,並於倆個月後帶領部隊對果敢地區緬軍發起了攻擊,緬軍調入2000人,彭家聲則調入3000人投入戰鬥,緬軍再次集結共一萬二千人對彭家聲部隊進行了清剿,之後的17年,同盟軍再次對緬軍發起攻擊,並有多人死傷。你來我往打得不亦樂乎,只是苦了當地的百姓。
彭家聲並非沒有妥協的意願,但是需要一個談判的過程,聯想到歷次利益衝突,不難發現,只要緬方能夠考慮同盟軍高層權益和相應訴求,和解並不困難。
在最後幾次交鋒中,緬軍相對實力佔優,但需要考慮的是,以暴制暴未必能徹底解決曠日持久的現實問題,因為這其中涉及了太多太多不穩定因素,只有將這些因素徹底排除,才能有效的實現限地區穩定,也只有這樣才能達成雙贏的結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95 字。

轉載請註明: 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