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詩人駱賓王圖片欣賞 駱賓王墓位於何處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駱賓王圖片

駱賓王的樣貌在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後世也只能通過他的一些圖片來看駱賓王的樣貌。下面我們就通過駱賓王圖片來簡單分析一下他的長相。

駱賓王圖片

從這一張駱賓王圖片中可以看出他正在飲酒,矮桌上放着紙筆,卻沒有看見字跡。而駱賓王一手拿着酒杯,卻沒有真的喝下去,眉頭輕輕皺着,似乎有什麼難題。

通過歷史的記載我們知道駱賓王的一生並不順利,雖然他才華橫溢,在初唐時期,他也算是家喻户曉的名人,但是他的仕途卻非常不順,在仕途受阻後,他甚至有一段時間是直接和母親回了老家靠種地維持生活。所以這個從駱賓王圖片中也可以體現出來,他即使看似有悠閒的捧着酒杯也無法釋懷,依舊帶着愁緒。

另外圖片中的他眼神比較深邃,看着不知名的地方,一定是在思索着什麼,而矮桌上的紙張也能看出,他確實是需要寫些什麼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從駱賓王圖片中可以看出,駱賓王其實還算是一個閒適的人,但是奈何空有一身抱負卻無處施展,就算是他有心退出朝堂,奈何種地竟然維持不了生計,只能再次踏入朝堂,卻依舊處於尷尬的地位。

駱賓王圖片中的他,永遠都是看似閒適實則卻優思較重,或許這和他才華橫溢卻沒有用武之地,空有名聲在外,卻依舊維持不了家中生計的苦悶有關係,但不得不説駱賓王圖片中的他將他刻畫的栩栩如生。

駱賓王墓

駱賓王的墓在南通城東狼牙山山腳,因其是浙江義烏人,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在浙江義烏為其修建了衣冠冢。

駱賓王墓

公元684年,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自立為女皇執政,駱賓王起草了《為徐敬業討武瞾榭》來號召天下人反對武則天的行為。同年十一月,徐敬業兵變失敗,攜駱賓王與其部下決定逃往高麗避難。在逃往高麗的途中,到了海陵,他們當時乘的木船因為遇到了風浪無法向東邊高麗繼續前行,眾人不知該如何是好,都紛紛跳水逃生去了,駱賓王便藏匿在水蕩。前來追捕駱賓王的將士見沒有抓到徐敬業和駱賓王,害怕朝廷因他們沒有追捕到二人而降罪,便找了兩個與徐敬業和駱賓王相似的人,將其殺害,割下了頭顱上交至朝廷,才得以交差。駱賓王也因此才能活了下來,自此以後便隱姓埋名,直至死後葬在了南通城北黃泥口。

駱賓王的墓在明代以前都無人知曉,到了明代末期,一個姓曹的農民在南通城北黃泥口挖地開荒時發現了駱賓王的墓。當時農民只是將刻有駱賓王之墓的石碑帶了回去,但後來出於對鬼神之説的懼怕,心裏上承受不住,便將石碑打碎,扔回了原來的地方。清朝的劉名芳在編撰五山志的時候,聽到了這個傳聞,便到城北黃泥口去一探究竟。在傳説的地方找到了石碑的小半塊,石碑上面的唐字是完整的,駱字只剩下上半部分了。劉名芳遂向太守董權文稟告了此事,並效仿前人,將駱賓王的墓遷移到了狼牙山山腳下。

駱賓王是哪裏人

義烏(婺州義烏),位於我國浙江中部的一個縣級市,在13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619年,在一個叫駱家塘的小村子裏,出了個名震天下,才華橫溢的文人志士,這個人就是駱賓王。

駱賓王故鄉

駱賓王家世淵博,在義烏也是個姓氏大族,他的祖父還曾經是官吏,父親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才子志士,雖然他出生的時候家道中落,可是良好的家庭環境還是讓他從小耳濡目染,七歲便能做出《詠鵝》這首詩,可是等到入朝為官之時,卻是長期的懷才不遇。22歲考試名落孫山之後,又做了權門幕僚,可是很快就遭人排擠,丟了官職,後來駱賓王對於武則天氣憤不已,認為她寵幸奸佞,殘暴不仁,十分的希望匡復李唐天下。在李敬業起兵之時,先聲奪人做了《討武氏檄》。

李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不知所蹤,有人説他已經兵敗被亂軍所殺,也有人説他是遁入空門,更有傳言説他自殺身亡,但最後,他終究沒能回到他的出生地。而他在義烏駱家塘的族人出逃到現在的李唐《也稱李塘》,從第一代遷到李唐算起,駱賓王的後人們已經在這裏居住了1900多年,即使是後來發生戰亂,他的後人依舊守着他出生的地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向來以作為駱賓王的後人為榮自豪。

而如今在李唐的附近,有一座頗具規模的駱賓王園林,成為一個以紀念駱賓王為內容的景色聖地。


 

駱賓王在獄詠蟬

公元前678年,駱賓王剛榮升侍御史不久,因為性情耿直,在上書議事時觸犯了武則天,隨後又遭到了小人污衊,以貪污和忤逆罪被判入獄,《在獄詠蟬》便是這次牢獄之中創作的。

駱賓王在獄詠蟬圖

《在獄詠蟬》有兩部分組成,簡短精美的駢文作的序和五律詩。序文是一段抒情故事,講述了駱賓王作這首詩的起因,綜合的敍述了蟬,借之表達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哀怨及希望朝廷能夠明察秋毫為自己平冤的期望,為下面的主體詩文做好了鋪墊。

序文中,駱賓王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與期望。在聽到蟬鳴心中產生了悲傷之感,用反問的語氣將蟬與他自己緊緊的結合在了一起。隨後便開始綜合性的敍述了蟬,包括蟬的形態,蟬的習性以及蟬有哪些美德,雖實在介紹蟬,但駱賓王將蟬影射到自己身上,用蟬寓己,達到了一種人蟬合一的境界。

做好了鋪墊,在五律詩中,便將蟬與自我融合的更加徹底,使得駱賓王想要表達的感情與期望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從開始用蟬鳴來勾起了思鄉之情,一個人在異鄉,在獄中,對於家鄉的思念比以往更深。接着一蟬一人的並排描述,讓人與蟬結合在了一起,用比興的手法來表達自己身陷囹圄、一事無成的悽慘感情。然後不提蟬,不提人,將自己與蟬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

這首詩情感細膩深邃,字裏行間處處體現着駱賓王深厚的功力。對於蟬的妙處不僅僅只是在於結構上的符合,更是在於蟬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了後世膾炙人口的佳作。

駱賓王的故事

駱賓王是唐初著名的大詩人,他的名字是古今人們都廣為流傳的,在他七歲的那年,家中有客人來訪,他的著名詩《詠鵝》也就這樣誕生了,正是因為他七歲時所創作此詩,當時的人都稱之為“神童”。

駱賓王像

這首詩的創作是一個意外,來訪之人正看見旁邊池塘的景色十分幽美,鵝羣在池塘中十分的愜意,加上清風拂柳,柳枝倒映在水面上,一副美麗的風景畫就這樣形成了。隨之,客人問了他幾個問題,他全都對答如流,客人並不相信一個小孩子的能力竟如此之大,因此藉着池塘的風景要求駱賓王作詩,從而故意刁難他。可是年幼駱賓王並沒有被此情此請所嚇倒,僅僅思索了一會兒便做出了這首家喻户曉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詩中動靜結合,顏色的對比和線條的勾勒,引發人無限的遐想,鵝的形象浮現在人們的眼前,讓人心生嚮往。句中的“曲”字把鵝仰天嘎嘎的叫聲十分生動的描繪出來,彷彿使人聽到了水中央鵝的叫聲。特別是最後的兩句對偶句,“浮”字寫出了鵝在水面上悠然自得靜止的狀態,而“撥”字則寫出了鵝腳掌波動水面嬉戲游泳的狀態,這兩句對仗工整,並且動靜結合,彷彿身臨其境。

客人思緒萬千,一字一句細細品味,急忙轉頭稱讚,使這個年幼孩子的詩得到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