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德清是誰 關於憨山德清的典故有哪些
憨山德清是誰,關於憨山德清的典故有哪些?説起明朝的思想體系,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會是程朱理學,但不同於明初理學的獨尊格局,晚明的思想界更加多元化,各種思想的碰撞也更加活躍。佛教也一改之前的低迷之勢,走向了復興之路,這一局勢的迴轉得益於晚明出現的四大中興高僧,而憨山德清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憨山德清是誰 關於憨山德清的典故有哪些
憨山德清,其號憨山,法號德清,幼時就與佛教結緣,十九歲遁入空門,其人極具個性,人生閲歷也十分豐富。憨山德清也是博學多才之人,詩文書法多有精通,而其佛學思想更是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在當時被贊稱為“中興祖庭之師”。
在大多數人眼中,佛門是個不染俗世塵埃清淨之地,然而憨山德清卻更強調積極入世的概念。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有着密切的交往,在他們思想的碰撞中,世俗的儒家思想同佛教緊密結合在一起,佛教不斷地世俗化,憨山德清正是企圖以這樣一種方式以求達到普度眾生的宏願。
據考,憨山德清曾與220個士人有過密切的往來,這説明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之間的思想交流很活躍。事實上,不僅是憨山德清想通過入世的方式來普度眾生,晚明的士人羣體也在積極尋求思想支柱。在晚明,傳統儒家思想已無法適應現實社會的需求,在這種情境下,士人羣體急於尋求一種新的思想體系,這成為儒釋道融合的契機。
歷史推動了個人或羣體的發展。可以説,儒釋道三教間的融合是晚明思想發展的趨勢所向,而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可視為佛教與儒家教派的代表,他們之間的交遊和其思想層面上的互通,恰好適應了晚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憨山德清的典故一:領悟法界。1565年,憨山德清到天界寺學習禪法。有一天他在寺中認識了一個不凡的人——妙峯禪師。兩人相見恨晚,約定好時間一起出去遊歷。然而過了幾天妙峯卻不辭而別,憨山德清只好一個人出門。1571年開始遊歷的他,只拿一個缽,辛苦到達寒冷的廣隆時,遇到一個蓬頭垢面的僧人,一下子就認出是妙峯,兩人再次相見恨晚,終於可以一起遊歷。也就是在一起遊歷的這段時間,憨山德清領悟出了法界的真理。
憨山德清像
憨山德清的典故二:與太后結緣。1581年,憨山德清被太后邀請到五合山參加大會。而此時的憨山德清已經隱居在嶗山一年多了,太后因此派了專門的人去請以表誠意。而他拒絕了。太后再次請人去,並且帶上重金,但德清還是拒絕了,還把送來的錢送給貧苦的饑民。太后感到很震驚,為了表示對德清的讚賞,施刻了五萬冊《佛説高王觀世音經》頒給天下老百姓。
憨山德清的典故三:牢山劫難。1595年,德清因為私自建造寺院的罪被充軍到雷州,聽到消息的人都含着淚水相送。到南京時,他母親見到德清,但一點也不悲傷,因為她覺得“死生是既定的因緣”,這令德清很感動,後來還為母親的見諒而寫了一首詩。在雷州市,德清看到很多饑民餓死在路上,便發動大家建道場;返回廣州時,即使穿着囚服也有人來向他求佛道,追隨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