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數學天才”畢業後堅持出家,9年後道出緣由,父母悔不當初
“天才”二字對父母來説,是種肯定和驕傲,對孩子本身來説可能就並非如此了。
不同的童年經歷造就的性格也有所不同,生活帶給孩子的每一種感受,都會鐫刻在他的心上,從而左右他的人生選擇。
作為家長,在引導和幫助孩子走入校園、習得知識之外,更應該注重與孩子的心靈溝通,避免他獨自與迷茫對抗。
否則,無論取得多大成績,孩子終究意難平,最終這些也不過是泡影而已。
北大“數學天才”畢業後,放棄麻省理工全額獎學金堅持出家
北大和清華的畢業生,也算是“天之驕子”一般的存在了,這樣的履歷拿出來本身就是分量。
現在提起“柳智宇”這個名字,可能大部分人都聞所未聞,但當年他也是轟動全國、神一般的存在。
高一時他發表的的論文《冪數列求和縱橫引論》,就獲得了省級大獎,強大的思維能力令很多專業人士歎服。高二時他參加了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並代表中國隊取得金牌。高三時,他被選入國家隊,參加中學生奧林匹克國際比賽,以完美的滿分成績獲得冠軍。而後,柳智宇得到了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系的名額,大學剛畢業又收到了麻省理工的全額獎學金。
如此輝煌的成績,是絕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求的。
然而柳智宇全都放棄了,轉而投身到北京西山腳下的千年古剎——龍泉寺出家了。在他寫的那封信中,全是在塵世和家庭生活中的孤獨與不被理解。
如此一個數學天才,才剛迎來人生的巔峯時刻,就要與青燈古佛常伴,不僅父母全力阻止,大部分世人也無法理解。
柳智宇拒絕了所有采訪,直到9年後才道出緣由:學數學救不了世人。父母聽後更是悔不當初,直流眼淚。
分析
事實上,根據柳智宇同學和老師的闡述,他雖在數學方面有天賦,但更喜歡哲學,尤其喜歡讀《莊子》。
而且,柳智宇從童年開始就一直生活在競賽中,父親帶他輾轉參加各種比賽,同時要求也很嚴格。
柳智宇的媽媽節假日不讓他出去玩,只讓在家中讀書,自己負責“後勤工作”,全程陪讀。
原本身體就很差的柳智宇,視力高三時更是鋭減,加上生活軌跡十分單一,每天只是週而復始地在學校、家庭和醫院三點一線。閲讀便成了他獲得心靈養分的唯一途徑,且開始有了出世想法。
柳智宇最喜歡的其實是古典文學,然而家人一直讓他生活在高壓下,研習數學。
心理上的重重矛盾、掙扎和迷茫無人理解,而身體又太過孱弱,這樣的生活讓他喘不過氣。
在寺廟待的這9年,柳智宇漸漸意識到這裏和理想中還是有差距,於是轉而研究心理學。
“天才”這個詞帶來的名譽一直壓在他身上,父母的過高期望和世俗眼光,也時常讓他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由於不被理解,柳智宇只能封閉內心,獨自在哲學和宗教中尋找出口。
如今的他希望能通過心理學開導別人,但不如説是開導自己,試圖找到一直以來模糊的自我定位。
倘若當初他的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壓力,瞭解他的內心想法,也許一切都將不一樣。
督促學習的同時,父母如何走進孩子的心裏?
1)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
孩子的心理特點一般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因此家長平時可以多瞭解教育類的期刊或雜誌。
當然,最重要的是多觀察孩子的變化,多與他以及身邊的同學或老師溝通。
如果發現孩子的心情有明顯變化,可以問問他發生什麼,試着用温和、尊重的溝通方式使其敞開心扉。
2)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換位思考是與孩子取得溝通的捷徑,唯有了解在孩子的角度可能會想什麼,才能避免教育中犯“想當然”的錯誤。
3)創造一個民主、孩子想説就能説的環境
所謂交流,應當是雙向的,不要總是向孩子灌輸知識或要求他聽話懂事。唯有給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讓他想説就願意説能説,才能避免各種問題滋生。
家長千萬不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對立面,這於親子關係和孩子的身心成長不利。
簡單來説,就是你要了解孩子,並且讓孩子知道你瞭解他。失去父母理解的孩子,會感覺自己像座孤島,請不要讓他活得這麼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