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名句有哪些 蘇軾和黃庭堅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蘇軾的名句

蘇軾,一生留下了許多享譽古今、傳名中外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人們雖然不能全篇背誦,但卻是有很多名言、警句被信手拈來,或比喻某事,或抒發某情,或描述某人,或感慨某物。

蘇軾名言

蘇軾所寫下的名言警句實在是太多,如千里共嬋娟等等,不勝枚舉,在此便不再一一贅述了。今天選取的是他關於《前赤壁賦》中的一段話,如上圖所述,詳細分析蘇軾為何會寫下這段話,以及此段話的表明意思和具體所指。

此作品的創作時期,正是作者蘇軾一生中最為困難艱辛之時,那時候的他從政被貶於黃州,並慘遭他人設計陷害以致於身陷囹圄。後期雖然脱離了牢獄,但在獄中的種種已經深深刻入蘇軾的腦海之中,他深感到了政治的黑暗,對自己的人生規劃產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迷茫和困惑。

蜉蝣,是最為原始的昆蟲,生的十分美麗,具有不為人知的特性,另外此種昆蟲的壽命十分短暫,一般最長壽命只能活一週左右。上圖中所示的這段名句,整體意思如下,通過對事物的描述後,作者感嘆自己如同蜉蝣一般,在這廣闊的宇宙中,人的生命彷彿像是粟米般那麼渺小,不值一提,相對於浩瀚的宇宙,我們的人生是多麼的短暫,想要飛上天空傲遊世界,想要獲得與明月同等的壽命是不可能實現的,心中滿腹均是遺憾之情,卻無計可施,只能寄託在這吹來的瑟瑟秋風之中。

定風波 蘇軾

定風波,作為蘇軾的又一系列力作。定風波也是冠以這一系列的詞牌名。在此係列中,最為有名的便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了,下面就來看看這首詞的內容。

定風波 蘇軾

整首詞分為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上面的暗紅色小字,交代了創作此詩詞的時間和背景,創作的時間為當年的三月七日,地點為黃岡東部的沙湖,當時蘇軾正值人生低谷時期,就如同他在途中遇到的那場雨一樣,將自己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但是自己卻不自覺,後來雨過天晴,這便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創作背景了。

第二部分便是這首詞的正篇了。通篇的意思大致是這樣的:在行進的路上不要因為聽到風雨聲而感到害怕,為何不能以便吟誦一遍慢慢行走,拿着一根竹棍穿着一雙輕便的鞋便能夠比騎馬更好,不要怕,披着蓑衣便能在江湖中行走,平安一生。凜冽的春風撲面而來,使得我的酒意醒了過來,感覺到身上有些冷,但雨後太陽卻在迎接我,經歷過這場風雨後回首看,繼續行進下去,不要管它是天晴還是風雨。

蘇軾當時從政正經歷着人生的最低谷,為官被貶至偏僻的黃岡沙湖之處,正可謂是正在經歷風雨,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知是該進還是該退。正如同此詞中的第一段描寫,但蘇軾為人心胸開闊,細細思考過後便能豁然開朗,從容面對,表現出作者處於逆境並不灰心,繼續堅持目標的偉大志向。

蘇軾簡介

蘇軾,字東坡。生於宋朝年間,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

蘇軾圖像

蘇軾,生於1037年,在人世間度過了六十四個春秋後離開人世,享年六十有四歲。他的一生從政生涯方面顯得極為坎坷,為政期間曾有兩起兩落,給他的後半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可以説蘇軾並不是一個傑出的政客,但上帝在關門的同時給他留下了一扇窗,那便是他的文學創藝之路,蘇軾的一生寫下了很多篇朗朗上口的詩詞,從那些詩詞中我們可以感受他的偉大抱負、他的大起大落、他的憂心、他的喜悦、他的不忿、他的悲傷。

蘇軾一門三傑,上有蘇父蘇洵,下有弟弟蘇轍。當時三人同時參加大考,均金榜題名,但蘇軾的功力最高,名次自然也是其中最高。應試後,蘇軾深的主考官歐陽修的喜愛和認可,每次蘇軾寫出新的作品,歐陽修必定參考過目,在歐陽修的極力舉薦下,蘇軾步入仕途,開始從政之路。

但政路漫漫,黨派紛爭,蘇軾的從政生涯的衰敗便是源於與王安石政見不同,當時王安石大怒,無奈蘇軾只能退出京城,調外為官,經過一番努力,蘇軾的仕途也慢慢走上了正軌,但在一次上書給皇帝的奏章中,蘇軾卻因帶入個人色彩,被朝廷內以王安石為首的新派勢力所針對,新政黨想將蘇軾於死地,蘇軾便因此而遭受牢獄之災。

蘇軾脱離牢獄之災後,便再次經歷了人生的第二次起落,最終老死於宋徽宗時代。


蘇軾和黃庭堅

蘇軾與黃庭堅同屬於北宋年間的一代文豪,蘇軾生於1037年,卒於1101年,黃庭堅生於1045年,卒於1105年,二人年齡相差不大,可以説生活在同一時期,蘇軾的詩與黃庭堅的詩都是宋代的絕唱,所以二人在詩詞上的成就都非常高,並稱為“蘇黃”,黃庭堅實際上是蘇軾的門生,受到蘇軾的大力提拔,二人有着師生之誼。

蘇軾畫像

蘇軾是在孫覺那裏看到了黃庭堅的詩文的,一見之下就大為欣賞,覺得黃庭堅的作品超逸絕塵,孫覺是黃庭堅的外舅,所以就請蘇軾為黃庭堅揚名,這個時候蘇軾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文豪,而黃庭堅卻是黃鶯初啼,蘇軾於是大笑説,寫出這樣的文章想要不出名都難,哪裏還用的着我去給他揚名?

黃庭堅在三十四歲的時候給蘇軾寫信,蘇軾回信《答黃魯直》説,我一生之中唯恐不能與您相交,今天你不惜辱沒自己的才華如此待我,實在是讓我又喜又愧,幾乎是難以承受啊。可見蘇軾與黃庭堅兩個人是惺惺相惜。

因為蘇軾與黃庭堅的友誼,蘇軾一生坎坷,黃庭堅也跟着一生磕磕絆絆。

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差點被殺了頭,後來由於王安石的上書請求,又因為宋神宗愛惜蘇軾的才學,才沒有殺掉蘇軾,黃庭堅這個時候雖然並沒有與蘇軾見過面,但是兩個人一直是互通消息,惺惺相惜,所以也被牽連罰了二十斤銅,雖然處罰比較的輕,但是還是處罰了,罰是重點,輕重並不是重點。

又過了一段時間黃庭堅四十二歲,也就是1086年,新皇帝登基,蘇軾被新皇帝召回京師,黃庭堅也被召到京師,於是兩個人第一次見面,但是後來蘇軾反對將新法全部的廢除,與主持政局的人政見不同,不得已自請去了杭州,黃庭堅在1087年也被指出有男女關係問題,在紛亂的政治鬥爭中,黃庭堅不堪其擾,五年後,辭職不幹了。

後來黃庭堅因為修訂了《神宗實錄》再興文字獄,黃庭堅被貶去了亳州,從此黃庭堅很少再寫詩,蘇軾這個時候因為譏諷朝政也被貶,蘇軾於是約黃庭堅在鄱陽湖相聚三日,此次一別就是永別。

蘇軾與佛印

蘇軾是一代文豪,後來因為“烏台詩案”入獄103天,出獄後被貶到了黃州,這個時候的蘇軾喜歡上了佛法。當時的黃州位於湖北省長江的北岸,與長江南岸的江西省廬山隔江相望,佛印那個時候就主持廬山的歸宗寺,於是蘇軾與佛印經常有來往。佛印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名聞全國,蘇軾與佛印很快成為了好朋友。

蘇軾與佛印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羽蘇軾與佛印的小故事有很多,下面小編就説一下蘇軾與佛印參佛的小故事。蘇軾非常的有才學,偶爾有一天蘇軾詩興大發於是寫了一首贊佛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在這首詩中蘇軾將自己的心境寫了進去,暗喻自己的心境已經是“八風吹不動”,寫完之後蘇軾讓侍童拿着自己的詩去送給佛印,蘇軾覺得佛印一定會對自己大加讚賞。但是佛印在讀了蘇軾的詩之後卻在詩的下面批上了“放屁”兩個字讓侍童帶給蘇軾。

蘇軾看到佛印所書的“放屁”兩個字勃然大怒,氣沖沖的去找佛印,等蘇軾到了佛印那裏誰知道小和尚卻説,師父吩咐下來,今天不見客。蘇軾聽了火冒三丈,不顧小和尚的攔阻,徑直向佛印的住處闖去,到了佛印的住處卻看到房門上貼着一張字條:“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軾見到這兩句話,幡然醒悟,我真的錯了,為了區區“放屁”兩個字就大動肝火,何來“八風吹不動”呢?於是蘇軾自嘆自己的修行遠遠不及佛印。

蘇軾與佛印的交往對蘇軾在佛法上的修為大有好處,可以説使得蘇軾仕途上的不如意造成的鬱悶心情得到了平復,對蘇軾保持一個豁達的心境是非常有好處的。

蘇軾母親

蘇軾的母親為程氏,是四川眉山人。程氏出生在一個優渥的家庭,父親是眉山有名的富豪程文應。程氏十八歲的時候,嫁給了蘇洵為妻,後來相繼育有蘇八娘、蘇軾和蘇轍。程氏知書達理,温良賢淑,對“三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蘇軾與母親畫像

《三字經》中有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蘇老泉就是蘇洵,程氏嫁給蘇洵後,鼓勵蘇洵讀書考取功名。在妻子的鼓勵下,蘇洵在二十七歲時,發奮讀書,最終成為一代文豪。蘇洵將心思撲在讀書上後,程氏擔負起了照顧家人的重擔,程氏將家中瑣事打理的井井有條,深得婆婆和丈夫的誇讚。

蘇洵29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名落孫山。隨後,蘇洵一直在外遊歷,照顧兒子的重擔就落在了程氏身上。程氏喜歡讀書,並且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程氏根據蘇軾和蘇轍的不同性格來因材施教。蘇軾好動,蘇轍喜靜,程氏讓蘇軾抄寫《史記》和《漢書》等經典作品,既能讓蘇軾從中領悟到知識,又能鍛鍊他的書法。程氏經常教育兩個兒子要有端正的品德行為,蘇軾10歲,蘇轍7歲時,程氏給兩兄弟讀《範滂傳》,以此教育兩人要有端正正直的品格。蘇軾進入官場之後,時常正直諫言,因此得罪可很多朝廷命官,但是蘇軾行的端做得正,成為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父母官。“三蘇”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程氏身為他們背後的女人,更應該值得後人尊重。


王安石變法蘇軾

北宋神宗年間,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便讓王安石展開變法運動,後人稱為“王安石變法”。當時,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贊成王安石變法運動,其中就有蘇軾。蘇軾對王安石變法進行了抵制和抗議。推行變法前,蘇軾指出王安石變法措施太為激進,在北宋社會根本走不長久。

王安石與蘇軾畫像

1069年,蘇軾曾給宋神宗三次上書諫言,指出王安石變法的不足之處。其中,蘇軾就王安石提出的《貢舉法》向宋神宗提出了意見。蘇軾認為,王安石倡導的人才選舉制度在選拔人才方面只重視能力而不注重人品,如果選拔人才按照《貢舉法》來選舉,那麼朝廷上將會滋生很多投機分子。蘇軾正面批評了王安石選拔人才棄百姓的利益而不顧。隨後,蘇軾遭到了王安石等改革人士的打壓。但是,這並沒有讓蘇軾放棄,他又給宋神宗上書兩次,全面抨擊了王安石變法措施的弊端。以《僱役法》為例,蘇軾指出,助役錢會增加百姓的賦税負擔,對那些投機取巧的貪官污吏來説,他們仍然能從其中獲得大量的利益。如果這一措施實行,只會引發百姓的哀怨。

蘇軾三番五次的諫言根本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他畢竟只是一位官職不高的文官。蘇軾明知道宋神宗變法的決心和毅力,但是他依然上書提示改革措施的弊端,足以看出蘇軾是位大智大勇的人才。不久之後,蘇軾遭到改革派的排擠而離開了京城。隨後,他將自己親眼所見的真實情況上書給宋神宗,向他説明改革後百姓的生活狀態。

蘇軾稱王維什麼

王維,號摩詰居士,生於唐朝,是著名的詩人、畫家、政治家。與蘇軾相同的是,王維年輕時期,抱負遠大,希望做出一番事業,為朝廷效力,為百姓分憂,但都因為政局變化,雲波詭譎,懷才不遇。

王維畫像

王維自小聰穎過人,才華出眾,在詩歌方面,沒到他弱冠之年,已經有可以查閲到的文史資料了,勤奮好學,年紀輕輕便入朝為官。王維的前半生幾乎可以説是風平浪靜的,直到安史之亂後。安史之亂髮生後,王維被貶,日漸消沉,便終日在山水與佛之間尋找精神寄託,一方面來抒發自己的閒情逸致,一方面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也許就是王維脱離官場,迷戀自然的清新淡遠,為後代留下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尤其是王維的山水田園之作,與孟浩然並稱為“王孟”文學成就可見一斑。蘇軾曾經稱讚他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蘇軾一向清高,很少夸人,但王維畫畫上的成就,讓蘇軾也為之折服,他稱讚王維的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畫,畫面十分豐富,層次分明,由遠及近,動靜結合,神韻淡雅,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意境。也許就是因為王維長期沉溺於自然美好的事物,對大自然感同身受,培養了自身敏鋭的觀察能力,因此筆下的山水更加富有意境,耐人尋味,其神韻更是別的畫家鮮少能比擬的。

蘇軾貶謫詩

蘇軾,世人稱之為“蘇東坡”北宋人士,著名的豪放派詩人、政治家、文學家,後人給予蘇軾的評價很高,認為其實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者之一。與蘇軾的政治成就相比,在文學上的成就更加突出。

蘇軾貶謫後畫像

歷史上被貶謫的詩人不勝枚舉,蘇軾就是其中的一個,但是在眾多的被貶詩人中,蘇軾的詩詞文賦的造詣是相當高的。

蘇軾早年受父親的影響,入仕為官,對北宋的政治局勢十分不滿,希望通過温和的改革方式,加強封建王朝的統治,但是卻被視為阻礙朝廷新法,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這次被貶也是蘇軾政治仕途中遭遇的打擊最大的一次,就是從這次被貶後,蘇軾的試從抒情言志到詞,收斂了自己的鋒芒。蘇軾詩風的轉變和佛學是息息相關的,佛學對蘇軾的積極方面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消極層面,蘇軾在被貶過程中,曾在“浮生知幾何,僅熟一釜羹”將佛教中的清靜無為思想表現出來。

蘇軾在貶謫過程中,詩歌特點往往是通過對風雨的描寫,將情感融入其中,雖然遭受政治仕途的打擊和病痛的折磨,但是,仍擁有不被憂患所打擊的開闊的胸襟,直擊人生的苦難,用理性、隱忍、生命力和主體意志積極的面對生活,從容不迫。

蘇軾雖然在仕途中並未有所成就,但是在他十數年的被貶生涯中,留下了很多詩篇,都成為人類詩歌文明發展史上璀璨的明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740 字。

轉載請註明: 蘇軾的名句有哪些 蘇軾和黃庭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