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立現代教學觀
一個教師能否有效利用課堂這一陣地,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心育,關鍵是要有正確的觀念。傳統的教學觀,是把課堂當成教書堂,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目瞪口呆,如此灌輸知識,填鴨式教學,不僅談不上什麼滲透心理教育,而且損害學生心理健康,甚至導致厭學症等心理疾病的發生。要把課堂變成滲透心育的場所,必須破除舊觀念,樹立新的教學觀:
(一)破除“容器”理論,提倡“開門”理論。
傳統教學觀,把學生當成裝知識的容器,任憑教師去充填。這一觀念,是把學生當成客體,被動學習,被動接納,教師任意擺佈,任意塑造。而新的教學觀,則把學生做為主體,是課堂上教與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起到啓發、誘導作用,而不是包辦代替,要讓學生學會自己拿着鑰匙去開門,學會學習,這就是所説的“開門”理論。我們有些師生,已經習慣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不肯動腦,只想聽老師講,記住現成的結論;老師則不厭其煩,反覆強調要記住什麼。殊不知,交給學生一座金庫,還不如交給一把打開金庫的鑰匙。課堂上,不僅要教書,還要教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問難。這一點,即使是網上教學,也難以做到,而我們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做到。?
(二)破除目中無人的師本位,確立學生主體觀
在課堂上,到底以誰為主。有人説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主體要聽主導指揮之意;因此,又有“雙主體”説,即教師、學生都是主體。不管怎樣表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是一個影響者、操縱者和領導者,沒有教師,不能上課,這是不容懷疑的。但是課堂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從這個角度看,教師又應當成為引導者、輔導者、助人者。因此,又有人提出“火把”理論和“大觀園”理論。
在課堂上,學生的發展如同一個火把燃起。火把本身是主體,而教師是個點燃火把的人。火把本身存在個性差異,需要有各式各樣的點火方式,教師要提高本領,因人而異,把一個個火把點燃。學生的個性是逐步發展的,他們在課堂上不應當是一個模式,不應一律倒揹着手,坐的筆直;而應當是活潑的,處於積極地發現、觀賞、探索之中。以學生為中心,並不等於西方的兒童中心主義,並不是使兒童處於無組織狀態,處於自由發展狀態。主動的探索性學習,這就是所謂的“大觀園”理論。
探索性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每個學生,自主地去研究問題、發現規律,掌握要領。這既有利於興趣的培養,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知識體系,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探索性學習,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有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機智,這樣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這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基本條件。
(三)破除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論,確立教學育人觀
教書育人,並不是説,只要教書就可以育人,而是説教書為了育人;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終極目標。只教書,不育人的教師,是“教書匠”。我們的培養目標,不是培養“書呆子”,而是要培養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要明確人才培養總目標,並且把這一大的目標貫穿到每一節課之中。要育人,就要培育全面發展的人,僅僅傳授知識是不夠的。不論哪一門課程,都必須挖掘教材內涵、抓住各種時機,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才能全面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課堂,才算得上是優質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