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以國事為重收復失地 郭子儀後代現在是誰在哪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武則天在執政時期提出“忘戰必危”,興起尚武精神,武舉應運而生。郭子儀就是在那時候通過武藝和軍事理論的選拔成為了一名地方軍官。唐玄宗時期,郭子儀升為朔方軍節度使。安史之亂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沒有這場戰亂,郭子儀這個英雄不會這麼快出現。
郭子儀以國事為重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勢如破竹挺近洛陽。當時有很多官員跟着變節投降,不少武將趁機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滿足要求後才上戰場。身為朔方軍節度使的郭子儀被寄予厚望,沒想到他二話不説奔赴戰場。為了國家,郭子儀勇擔重任。郭子儀分析了整個戰爭形式,派兵直搗敵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營進行防守,不料節節敗退,差點被活捉。唐軍的氣焰高漲了起來,收復失地的信心開始建立。
正面戰場的失利造成潼關失守。唐玄宗帶着楊貴妃來到了馬嵬坡,肅宗卻與父親分道揚鑣在寧夏為王。當時的肅宗身邊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儀的人馬前來護衞。當時的郭子儀佔領了河北井陘關這戰略要地,為了肅宗的安危,郭子儀犧牲個人甚至軍隊的勝利,派人迎接肅宗,自己也立馬趕到寧夏。郭子儀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唐朝能夠存留。
在郭子儀打下潼關後,收復河東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郭子儀為了與郡中的原唐朝官員聯繫,親自潛入河東策反,後非常順利的收復了河東,解決了側面威脅。郭子儀為了國家,不顧個人安危。一切的一切,都説明郭子儀以國事為重。
郭子儀像
世人總對歷史人物的外貌特別好奇,看後宮嬪妃美不美,要是妃子們都長成隆裕皇后那副樣子,皇帝也是夠悲催的;看英雄人物帥不帥,要是像豬八戒這樣大腹便便,即使能打仗也只是在需要他的時候才能被想起。美人配英雄,換句話説就是郎才女貌。
郭子儀塑像
郭子儀在電視劇中都是一幅英姿颯爽的樣子,即使在晚年那雪白的鬍子看過去也是老當益壯。那麼郭子儀實際上長的怎麼樣呢?現實中有不少關於郭子儀的畫像或者是塑像。
南燻殿有郭子儀的塑像,傳説來源於凌煙閣的畫像。塑像高2米,刻畫了郭子儀上朝時的樣貌。臉又圓又方,眉毛很濃,鬍子兩撇,鬚髯整齊,穿着朝服神情端莊。單看郭子儀的塑像就能感受到他的性格和品格。塑像所刻的服侍經考證後證明是唐代的服侍,與郭子儀所處時代吻合。因此有理由相信這個塑像是依照郭子儀本人臨摹而來,十分接近原型。
在汾陽也有一幅關於郭子儀的畫像,可能被掛在祠堂中。畫像與南燻殿的塑像十分相似,但仔細一看發現畫像中有西洋的繪畫技法,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時根據南燻殿像所作。
明代出現了不少郭子儀的木刻像,多數是半身像。像中的郭子儀耳垂更長,眉毛平直,鬍鬚特別粗線條,乍看很像文臣;但他本身的高大魁梧又透露出武將的氣質。
不管現存在世上的郭子儀像神似或形似,都是後人對郭子儀這一愛國將士的敬佩和愛戴。
郭子儀簡介
郭子儀被人稱為郭令公,世人多以汾陽王代替其原名。天寶年間參加武舉進入官場,安史之亂成就了郭子儀的豐功偉績。郭子儀為唐守衞近三十年,是中興名將。郭氏家族興旺,子孫眾多,郭子儀被稱為“五福老人”。
郭子儀畫像
郭子儀從安史之亂為國奔赴戰場開始,在靈武擁立肅宗,到收復二京、嚇退吐蕃,成為唐朝轉危為安的中流砥柱。安史之亂後,不少節度使擁兵自重。僕固懷恩唆使吐蕃和回訖聯合對唐朝進犯。當時的郭子儀年近古稀,手上沒有兵馬,卻挑選了幾百精兵就往回訖的軍營去。最終説服回訖與唐朝聯合攻打吐蕃。
郭子儀的情商頗高,他以真誠打動皇帝,推心置腹感動同僚。他從不得罪小人。郭子儀在敍述祖墳被挖的整件事中,完全沒有涉及到朝中官員,為了不起內訌,郭子儀犧牲了很多。郭子儀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沒有私心,勉勵李光弼忠君愛國,兩人合作無間。郭子儀在家時常要求下人不要關門,誰都可以自己進去,這是郭子儀不設圍牆以退為進的安身方法。有次盧杞前來拜訪,郭子儀立馬遣散了所有女眷,自己穿上了朝服,很恭敬地等待着盧杞的到來。因為郭子儀懂得看人,非常有遠見。
郭子儀一生子孫眾多,孫子有好幾十,郭府算上郭子儀家人和奴僕,共計三千多人,長子郭曜廉潔謹慎,三子郭晞善於騎射。六子郭曖與昇平公主“醉打金枝”的事情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們的長女日後成為了郭太后。
郭子儀封為“汾陽郡王”。逝世時,墓葬在肅宗建陵中作為陪葬,榮寵一生。
郭子儀封王
郭子儀赫赫軍功被封為代國公,後被晉封為汾陽郡王。現在的人都用汾陽王代稱郭子儀,可見“汾陽王”代表着不同尋常的榮譽。關於封號的由來,沒有明確記載,猜測是以封地得名,因郭子儀的封地在汾陽,就被封為“汾陽郡王”。
郭子儀像
《舊唐書·郭子儀傳》提到因河中軍亂,皇帝進封郭子儀為汾陽郡王鎮壓絳州。郭子儀到了絳州之後擒殺李國貞,讓在河東作亂的惡人都伏了法。以上説明了郭子儀的戰績,但是為什麼封為汾陽郡王卻沒有得到解釋。參照太宗的詔書發現唐朝的刺史就跟古時的諸侯一樣,唐代的封號來源於封地。那麼肅宗時代依舊依照古訓嗎?由肅宗以前給予封號的習慣來看,封號同樣來自封地,與自己的姓沒有關係。
那麼古時的汾陽現在在哪裏呢?唐宋文獻中指出郭子儀的封地就是汾州。如今汾州有關於郭子儀的民間傳説與之相吻合,一是提到郭子儀曾帶領鄉親共同退敵,二是水馬村是郭子儀當時的養馬地。查看郭氏家譜,上面明確的寫着汾陽是郭家的遷出地和世居地,汾陽也有很多關於郭家的記載。杜牧不僅去過汾陽還寫過郭子儀,因此杜牧的《雲夢澤》也是很好的歷史證據。因此,如今的汾陽是郭子儀的封地可信度極高。
郭子儀墓
郭子儀為國操勞二十餘年,經歷四代皇朝更替,二度擔任宰相。生前,郭子儀的畫像被掛入凌煙閣,凌煙閣塵封了一百多年後為郭子儀開啓;逝世時,郭子儀的墓葬在肅宗建陵中作為陪葬。關於郭子儀的墓葬紀念有很多,郭子儀墓、汾陽王廟、汾陽王紀念堂。
郭子儀墓
郭子儀的墓如今在陝西省禮泉縣,即唐肅宗的陵墓中。郭子儀因為平定安史之亂受到了肅宗的重用,死後亦在肅宗身邊守護着帝王。郭子儀逝世時享年85歲,德宗五日不上朝以此表示哀悼。詔書中,德宗把郭子儀比作姜子牙這類人,料事如神懂得統御全局,讚揚他的豐功偉績。賜絹布、麥石作安葬費用。本來郭子儀被追封為太師,墳高一丈八,朝廷感念郭子儀特意下詔稱郭子儀的墳可高為二丈八,為他破了例。郭子儀下葬當天,賜諡號忠武,百官悲傷。
汾陽王廟位於陝西彬縣,是韓遊瑰為了紀念郭子儀所造。這座廟是已知的最早的汾陽王廟,可惜之後被毀,面目全非。在福建長樂也有一座汾陽王廟,保存完好,時代久遠。明代修建的汾陽王廟也被毀,位於山西汾州。
汾陽王紀念堂位於山西汾陽城,紀念堂中立着郭子儀塑像。整個紀念堂屬於市博物館,供郭氏後裔來祭拜郭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