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嘗詣門生家
《王羲之嘗詣門生家》説的是有着“書聖”的東晉書法名家王羲之曾經去拜訪他的一個弟子家,在他的弟子家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沒有一雙慧眼,因小失大有眼不識金鑲玉。當然更多的是體現當時王羲之的書法被人所推崇。
王羲之
文章説的是王羲之曾經到他的一個弟子家,看到一張用榧木做的几案,非常的平滑和乾淨,於是見獵心喜,就在上面寫字,這些字一半楷書一半草書。王羲之寫的這些字後來被這個弟子的父親看到了,認為乾淨的几案上多了字就不雅觀了,就拿刀把這些字颳去了,這個學生知道這件事後連着懊惱了好幾天。因為他曾經在蕺山看見有一個老婦人在賣扇子,她手中拿着一把六角扇在賣。王羲之見到老婦人,就在老婦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寫了五個字。老婦人看到有人在她的扇子上寫字開始的時候有些不高興。王羲之見老婦人不高興,就笑着對老婦人説:“你可別不高興,只要對別人説這是我王右軍書寫的,這樣的話這把被我題字的扇子可以賣一百錢左右。”
老婦人遵照他説的去做了,人們真的像王羲之説的那樣都爭着來買這把扇子。又有一天,老婦人又拿着一把扇子來找王羲之題字,王羲之笑着卻沒有答應老婦人的請求。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被世人所推崇,就像發生的這些事情一樣!
王羲之是哪個朝代的人
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大家,因為他在書法上的造詣極高,所以被後世尊稱為“書聖”。王羲之出生在兩晉時期的名門望族,祖父是西晉的尚書郎,父親任淮南太守,也是支持朝廷東渡的人之一。而且王家世代受文學薰陶,所以王羲之能夠在書法上在幼時就有接觸。
東晉
王羲之所在的東晉朝廷,是之前西晉總是南遷後所建的政權。原本的西晉都城洛陽覆滅,因為南遷的政權統治的大部分地區都處在江東,彼時稱為江左,所以相對於西晉稱為東晉。南下的東晉曾經嘗試過北伐,不過因為內部的相互撕扯不團結,所以北伐幾乎沒有什麼成果,除了篡位成功的劉裕有些建樹。
公元383年,面臨南侵的大軍,東晉宰相謝安極力主戰。於是謝石謝玄統領的大軍經過艱苦的抵抗,終於在淝水一戰中取得大勝。也是從此一戰開始,南北形成了一種對峙的局面。門閥士族的東晉與北方的五胡同存,也被稱做東晉十六國。之後東晉的大將劉裕篡晉成功,建立了劉宋政權,中國也就此進入了跌宕的南北朝時代。
王羲之之際的東晉還是剛剛建立,當時朝中勢力較大的還是王謝兩家。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出任東晉的丞相一職,位高權重。而王羲之後來又成了尚書令郗鑑的東牀快婿,所以王氏一家可謂是權貴一時。加上王羲之後來因為書法名聲大噪,所以世人皆是羨慕。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
王羲之於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蘭亭一聚中,寫下了亙古的“神書”《蘭亭集序》。《蘭亭集序》的寫成就連作者王羲之本人都是極為喜愛,後來已經可以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來了。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那裏,《蘭亭集序》更是被視為至寶,到了宋朝被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這麼一部絕世的佳作,其真跡自然是被世人所關心的。
後人臨摹的《蘭亭集序》
根據唐朝史家劉悚劉悚所寫的《隋唐嘉話》中記載,《蘭亭集序》真跡經歷這麼一段傳奇的歷程。在王羲之去世後的將近二百年間的時光裏,《蘭亭集序》真跡都是被王家人是為傳家至寶世代相傳的。到了公元548年,南方的梁朝政權在經歷了五十餘年後,因為侯景之亂而被四分五裂,《蘭亭集序》第一次流失在外。
之後《蘭亭集序》被南朝的一個叫智永的僧人獲得,而他就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蘭亭集序》在智永手中妥善保管了幾十年,後被獻給了南朝的陳宣帝。到了公元589年,陳朝被隋楊廣滅了,陳朝的寶物盡歸隋楊所有,其中自然包括《蘭亭集序》。不過楊廣並沒有將其當作寶物,不在乎的他被智永的徒弟智果以拓本為由借走了。楊廣做了皇帝后,也就沒有向智果要回真跡,所以就輪到智果收藏。
李世民也是個喜歡欣賞書法的人,極為推崇王羲之的書法。當他看到當年智果所拓的《蘭亭集序》拓本時,極為激動。於是命人花重金向智果購來。當李世民登基為唐太宗時,命人臨摹出了十本。因為唐太宗太過喜愛《蘭亭集序》,所以在其駕崩之後,真跡也就隨着他被葬在昭陵之中。
王羲之黃庭經
關於《黃庭經》和王羲之還有一段故事,話説在山陰有個道士,很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就想得到王羲之的墨寶。因為知道王羲之非常喜歡鵝已經成了癖好。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王羲之出遊看到了十分喜愛就想要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鵝是道士的,就去商量着想買下。道士説只要你抄一部《黃庭經》,我就把鵝送給你。王羲之欣然答應,高興的提着鵝走了。
黃庭經碑文節選
《黃庭經》又叫《老子黃庭經》,是由《黃庭外景玉經》和《黃庭內景玉經》兩本經書組成。道教早期認為此書乃是老子所著。這本經書是以黃老的道家思想,發揚古代到家醫學有關於內臟、經絡、精氣的理論,十分重視精氣神的調養。歷史上有不少的書法家和文學家都十分的喜歡《黃庭經》,有的人喜歡把他寫成法帖,有的人呢則為《黃庭經》作序,就這樣成為了千古的佳話,所以這本經書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道教的範圍。現如今,有多《黃庭經》的臨摹本,都是許多名家臨摹的。但也有的人認為用小楷書寫的《黃庭經》不像是王羲之寫的,所以也有在辯論這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跡的爭辯。
《黃庭經》所講的無非就是強調吐納行氣的重要,要咽精納氣,時時保精固精。還講述長生的方法,説明人體各個器官所處的位置和大致的作用。為了方便修煉還把人體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上部、中部、下部。簡單敍述了黃庭三宮和三個丹田與養生的關係。
王羲之洛神賦
在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有兩幅作品備受爭議,一幅是最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一幅就是這《洛神賦》。但是和《蘭亭序》的備受矚目相比,洛神賦就顯得有點無人問津。
王羲之《洛神賦》
王羲之的《洛神賦》多次被斥責成“偽書”,古人也有將它認定為“集字本”。在現在有很多鑑賞家,因為對《洛神賦》的流傳過程存在爭議,加上缺少古代鑑賞家的引導,很多人還認為這只是王羲之的“疑似”作品。
歷史資料顯示,對於王羲之《洛神賦》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很少有人對它有研究,網絡上也沒有什麼學術論文是研究這塊的,只有在一些民間書法家的博客中,能偶爾看到人們對《洛神賦》的隻言片語。
如果要在王羲之的書法體系中找到《洛神賦》的影子,就應該只有從《十七帖》中能看出個大概,這本字帖隸書的感覺十足,沒有唐朝楷書的那種抑揚頓挫,而歷史上楷書名家,在行楷上想要達到這樣的水平,沒有人可以比的過《洛神賦》。
另外從從脱文殘損來看,這個碑刻的祖石,很可能是唐刻,乃至南朝遺物,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的。
還有一種説法,這本字帖是唐代賀知章刻的,賀知章的《孝經》中説他的草書和孫過庭相差很多,這《十七帖》是不是賀知章的摹本還有待考究,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我們找不到任何相關這個拓本的遺留物,所以也就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但是我們不管《洛神賦》是不是王羲之的作品,它的高水準是值得被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