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把好未來的要素拆了之後,發現了未來教育的五大賽道!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經典

  我2006年畢業以後一直創業,也算一個連續創業者,創建了兩個公司。第一個是世紀明德,攜程投資的,新三板上最高的時候達到14億左右的估值;第二個是青青部落,目前由好未來投資。旅遊行業和教育行業裏最頂級的兩家公司,對我這兩個公司都有投資。我創業這麼多年,做的都是遊學、研學、素質教育、社會實踐這個賽道。

  我今天主要給大家分享三部分內容:

  第一,簡單回顧一下關於好未來的要素拆解。

  第二,從不同的角度、尺度繼續向下深挖這些拆解後的要素。

  第三,通過要素重組,和大家探討一下創新創業中我認為的幾個可能比較好的賽道。

  授課老師 |王學輝(混沌大學創新領教/青青部落創始人)

  好未來的要素拆解

  我個人認為,在教培行業中,好未來第一的位置目前還是非常穩定的。

  混沌組合創新裏面主要用的是熊彼特的舊要素、新組合、供需連方法,這是非常經典的三種要素拆解法。例如在電商領域,阿里巴巴經常講的是人、貨、場就是一個例子;我們講供需連,就是供給、需求、連接,這三種要素的拆解。

  在教培行業的供需連裏面,供給分為學科和老師,學科包括語數外學科,素質類學科,老師包括名師、教研 普通老師、AI老師。需求劃分為B、C、G端,分別對接培訓機構、學生和全日制學校。連接方面,師生比是一個主要因素,比如一對一、小班、大班;此外還有場景因素,有純線下的、純線上的,現在因為疫情的推動,OMO的發展可能是未來教培行業一個很重要的發展趨勢。

  這就是教培行業一個簡單的要素拆解,做組合創新,首要的基本能力就是先拆解,拆完了才能組合、建設。

  好未來的第一曲線是學而思培優,它的學科要素主要是理科,最初主要是數學。在老師的配備裏,它沒有走新東方的名師策略,因為有一次名師出走把他們嚇壞了,所以改成了教研中央廚房為主。所以它的供給裏主要靠教研 普通老師,老師們只要做到80%就OK了。

  新東方最早是大班,好未來選擇了小班,大概15-20人。在場景裏它選線下場景,佔據了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市場。所以它的要素組合就是理科 教研 小班 線下,這就是好未來的第一曲線。

  但好未來並不滿足於此。它覺得自己是所有教培機構裏最有線上基因的企業,所以一直想把線下培訓放到線上來,好未來第二曲線就是這麼來的。相比於線下培訓,它只變了一個要素,就是把線下變成了線上,理科、教研、小班都沒有變。

  在變線上的過程中,學而思網校內部的分歧也特別多。一開始説做錄播,但是錄播完成率不行,就失敗了;後來説做慕課,教大班的同時直播,但完成率還是不行,畢竟慕課大學生完成率也就5%左右,中小學生要完成更難。小班直播,一個老師帶20個學生的模式,當時他們也沒有走通,因為學而思主要是在一二線城市,小班直播的模式續報率還可以,但是經濟成本太高了。

  最後是2015年左右,一個小項目叫海邊雙師,跑通了整個雙師的節奏。然後好未來對海邊雙師進行單點突破,all in,並開始打廣告。以前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學而思打廣告,但學而思網校2018年開始打廣告,2019年加入在線教育廣告大戰,再到今年疫情期間,第一時間進入學習強國、進入央視,免費同步課程,吸取流量無數,現在他們已經有了兩三千萬量級的客户基數。

  所以,整個好未來第二曲線的組合就是把線下要素換成線上,而線上要素也經歷了好幾個選擇,最後把雙師直播模式all in生長出來,放大到它的第二曲線上。

  十九大提出,我們的教育要做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既要有公平,又要有質量。公平就是相對來講價格要合理,此外質量還要好。從孔子時代開始,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在過去的兩千年以來一直是個悖論,雙師是目前解決這個悖論比較好的模式。

  張邦鑫也説了,雙師課堂也很簡單,一個好老師給一萬個人講,每個線下課堂20個學生配一個老師,把兩邊的優勢結合起來,成本還能下降。所以這個模式跑通以後,2019、2020年,行業內所謂的在線教育大戰都是推行B2C的在線雙師模式。經過這次疫情,也出現了所謂江湖六大門派(學而思網校、猿輔導、作業幫、跟誰學、新東方在線、網易有道)。

  我們再看看雙師的要素組合。學而思有學而思培優和學而思網校,學而思培優也有線上課堂,這兩個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學而思網校所有場景都是純線上的,學科是理科,老師是名師 普通老師,主講老師是名師,輔導老師是普通老師。在需求端,它面向的都是C端,直接面向學生。師生比的部分,主講老師面向大班講,一個人講幾百人、上千人;輔導老師面向小班,一個人可能面對20個學生。這是學而思網校。

  學而思培優也有直播雙師,區別在場景,它的直播雙師同時囊括了線上和線下。學而思培優先前基本把中國最好的58所城市都佔領了,在這58所城市它推行的全是純線下模式。但是從58所城市以後,它也改成了雙師模式,主講老師在線上,但是輔導老師在線下。

  比起學而思網校,學而思培優的直播雙師課堂只是在場景這塊有一點不同,其它的都一樣。好老師不願意去58所城市以外,所以他們就把好老師放在北上廣深,在58所城市以外的線下地方設定學習間,讓輔導老師盯着小孩學,這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

  教培行業供需連要素深度挖掘

  角度劃分有一個MECE原則叫獨立、窮盡。你如果確定一個角度,最好把這個角度裏所有的因素都列出來,這是麥肯錫方法。尺度上大概有一個原則,“夠用就好”,儘管你在練習的時候可以“掘地三尺”。

  關於教培行業的供給、需求、連接,我會從不同的角度、深度挖掘一下。

  1、供給側

  從大類上劃分,有的機構做的是課程類、內容類,有的是技術工具類,還有最主要的課程內容類,大家一般看到的都是課程內容類為主;另外還有社羣平台類,比如微信、釘釘、快手、抖音等。

  教育領域的創業者,首先要看你的企業在教育平台上供給的是哪些大類;從教學的流程來講,“教、學、測、評、練”的五大流程你主要覆蓋的是哪些。有的機構基本做到全覆蓋,比如好未來;但只切入一個環節再開始擴展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説一起作業網,最早切入的就是作業這個“練”的環節。

  從剛需程度來講,我們可以分為同步輔導和素質素養類。我的一個感性估計是,同步輔導類在我們整個市場中佔80%,素質素養類佔20%,一個家庭裏家長的花費基本也是這個結構。決心不送孩子參加同步輔導的家長很少,或許在孩子幼兒園階段還是信誓旦旦,但是孩子一上小學,他肯定就不這樣了。這就是中國的現狀,沒有辦法。

  同步輔導按照科目來劃分,最基本的就是語數外和其他考試學科;再往下的素質素養類輔導中,有最大可能性的是少兒英語,再往下是少兒編程、思維訓練。

  少兒英語、少兒編程、思維訓練應該是過去3年裏在素養類裏最大的賽道,也是拿融資最多的賽道,這有兩個原因。第一,貼近了在線概念;第二,貼近了剛需概念。英語也算剛需,全民人工智能的背景下編程也算剛需,思維訓練其實貼近了幼升小的數學也是剛需——它們都貼近剛需、在線這兩個概念,所以做大了。

  從教材的角度來看,有人教版、蘇教版等等,不做贅述。從難度的角度來講,學而思有勤學班、精英班、目標班、創新班、興趣班,大家一般聽到這些班名就懵了,根本看不出來難度到底是怎麼劃分的。這就對了,這就是人家起名的學問。他們內部知道這些班次的難度排序,但決不能讓孩子有那種我是低級班、你是高級班的感覺——就像我們買車一樣,什麼尊享版、舒適版等等,你根本看不出來哪個更貴。

  如果大家從企業規模來看,有巨型、大型、小型、微型等等。國家統計局的標準是微型是10人以下,小型大概是10-100人,中型是100-300人,大型是300人以上,巨型估計得1000人以上。一般來講,教育行業呈現啞鈴型結構,巨型企業都已經有十幾家上市公司了,小微企業也有一堆工作室、工作坊。這次疫情,中小企業應該受到了不小壓力。

  最後,在老師這一塊,名師、教研 普通老師、AI老師都沒有問題。

  2、需求側

  教培行業的需求還是B、C、G這三個對象,其中直接面向學校和直接面向學生的完全不一樣。這裏又劃分了一個城市區位要素,有一二線城市、三四五線城市,還有鄉鎮。一二線城市就是北上廣深 省會城市 計劃單列市,整體來講,一二線城市在市場上的比例稍微大一點。

  從支付能力來講,客户可以分為核心需求、非核心需求和無需求。核心需求就是錢不是事,一年兩萬、三萬、五萬、十萬的學費都不是事,或者有的家庭雖然困難,但是砸鍋賣鐵也支持孩子上課。非核心需求是稍微投資一點,一年花幾千塊。還有一些無需求,家長覺得學習根本不重要,趕緊回去幹家務。

  從類別方面來看,需求可以劃分為純知識型、技能型、情感態度價值觀型。同步輔導肯定是知識類的相對多一點,主要提供知識點。

  在訴求方面,有的家長希望培優,比如好未來就是用來培優的;有的家長需要補差;也有的家長需要便利,比如龍文教育就在小區樓底下,這就非常便利。

  下面這張圖是根據一二線城市、核心非核心需求畫的一個四象限圖,這個研究來自東方證券。

  一二線城市的核心需求是第一象限,這些核心需求在前十年裏誕生了像學而思、新東方等機構,格局已定,上市公司都有很多了。

  東方優播比較有意思,它的定位是滿足三四線城市的核心需求。這裏的家長覺得錢不是事,但是好老師確實不願意去三四線城市,那怎麼辦?東方優播就做在線單師直播小班,通過線上場景把好老師引入到三四線城市。

  其它的三四線城市,或者一二線城市的非核心需求,以在線雙師的模式來做。一二線城市的非核心需求還是以學而思為主,因為一二線城市是它的傳統市場;猿輔導、作業幫、跟誰學基本上瞄準三四線城市的非核心需求,它們在線輔導的價格是線下1/3左右,這樣一下子釋放了50%的家庭的需求。

  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核心需求、非核心需求一交叉,我們就有了這麼一個四象限。通過區分不同象限裏面的優勢,我們可以在不同的象限裏找到自己的定位。

  3、連接端

  師生比上,什麼一對一、小班、大班都沒什麼問題。但老師是否固定,時間是否固定,又會延伸出不一樣的模式,比如説都是一對一英語,VIPKID可能是老師不固定,噠噠英語裏面老師就是固定的,這兩種模式並不一樣,我們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場景上,線上、線下、OMO沒有什麼問題。從技術手段上來説,線上技術有錄播、直播,也有的是AI把錄播切片完以後,通過諮詢技術來直播。

  要素重組後的未來賽道

  我覺得對各要素進行拆解重組特別有趣,我們可以不斷做思想實驗,將供需連在不同角度、不同尺度進行連接,就像搭積木一樣,做各種組合創新、分型創新。

  大家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認知遮蔽,比如説把這個供、這個需、這個連搭完以後,覺得這個事根本不可能,然後就放棄了。一個新東西剛出現的時候,就是大家覺得不可能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用混沌的方法多問問自己——多問問自己,是真的嗎,總是真的嗎,是不是有可能有例外?

  任何新事物在出現之前都是受到質疑的。我給大家一個忠告,大家在這個玩樂高式的拼積木過程中,你把能組合的全部組合出來,不論最初你覺得這種拼法有多麼不可能。然後你從中慢慢選擇你認為最好的模式,選擇其中自己最適合的賽道,如果經過分型創新、實驗、MVP做到突破以後,你就開始all in ,單點突破,舍九取一。

  根據上面這個供需連的要素組合,我按照我自己的推演大概組合了一些賽道,今天我分享一下個人認為比較有可能的五大賽道。

  第一個,大班雙師的2B賽道。我剛才講所謂的大班雙師“六大江湖門派”格局已定,那指的是2C,2B不是這樣的。在全國各地的中小城市、三四五線城市裏面的線下小培訓機構,他們這次也是被疫情逼迫着,要麼自己轉線上,要不就只能與提供大班雙師2B的機構合作。

  大家知道,好未來早就在這個領域做了魔法校,更有高斯allin 2B,名字都改成叫愛學習集團了。高斯現在只把北京做自己的試驗田,除了這個試驗田旗艦店以外,其他的地方全部all in 做2B,就是把他的這一套東西完全輸出給中小機構。他現在號稱已經有1萬多家合作機構了,而且它自己完全待在這些機構背後,不露出自己,露出的全是地方上的中小培訓機構。所以這就是大班雙師2B的機會,類似高斯和未來魔法學校這樣的機會。

  從需求端來講,這也是地方培訓學校轉型的機會,線上雙師加線下輔導可以幫助地方培訓學校轉型,所以需求也是有的。因此,我認為大班雙師的2B模式是第一個比較有希望的大的賽道。

  第二個模式,我個人最近也琢磨得比較多,可能是大班雙師的2G模式,就是把大班雙師這種經過驗證的,提高教學生產力又兼顧公平和質量的方式,直接引入全日制公立學校,尤其進入那種在當地排名三四五六名的,迫切想要趕超第一、第二名的學校。未來我們的課程都是北上廣深的特級教師輸出,原先的班主任老師都變成輔導老師,對於學生主要做好輔導、預習、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的工作,真正地去完成“育”的職責。

  教育培訓現在號稱有1萬億的市場,在線、雙師大概是5000億的市場。如果大班雙師能進2G的話,未來直接面對的就是教育部每年投入的4%的GDP,也就是4萬億的市場。

  這個想法比較開腦洞,可能在未來十年二十年裏才能實現,但我今天也把這個想法拋出來,這就是我自己在拼樂高積木的時候組合出來的。學校會不會反對,原來的老師、班主任老師該怎麼辦,這個組合確實面臨很多問題,我們一開始肯定都覺得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結合百年來學校組織的變革,未來學習模式的變化,我認為,如果雙師模式真的提高了生產力,那它就應該被用在教育的主戰場,也就是我們的學校。

  第三個,我認為像東方優播這樣的在線小班單師模式,也是非常有前途的。前面説的都是大班雙師的2B、2C、2G,東方優播代表的就是小班單師領域的一個希望。三四線有錢有核心需求的家長,發現好老師真的不願意來,那怎麼辦?只能依靠完全線上的模式。錢不是問題,我也不需要價格便宜,我只需要好老師。一對一輔導一個小時800塊我可以支付,小班教學一個小時300塊我也可以支付。我的核心需求就是,我必須要直接連接北上廣深的好老師。因為有核心需求在,所以我覺得在線小班單師也是很OK的。

  第四個,我認為比較有希望的就是OMO模式,這可以和電商裏面的新零售做類比。目前在線教育江湖一片混戰,就像2010年左右,線上的京東、阿里和線下的蘇寧、國美混戰的時候。有意思的是,當電商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多快好省這些所有線上能提高的要素都提高了以後,阿里又開始做盒馬鮮生等線下服務。因為它發現,還是有些非標品的重服務沒法線上替代。人畢竟還是需要交流的動物,全都宅在家裏等東西送到門口,大家也受不了。所以阿里結合自己的大數據優勢、流量優勢,倒做出了生鮮領域的線下體驗店,做一個地方讓大家在那吃飯,找回人和人之間很熱烈、很擠的那種感覺。這個轉向就很有意思,所謂“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確實如此。

  所以,我認為再過5-10年,教育領域也一定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次的疫情是整個在線教育的助推劑、催化劑,把所有有利於線上的、線上確實提高效率的要素極快地加速了,原來三年五年能完成的,現在一年兩年就完成了。但人們會逐漸發現,有些行業確實是非標品的重服務類,不能線上化,比如研學旅行、營地教育、社會實踐等。

  再過幾年,這些教育巨頭們就會攜它們的數據優勢和對客户的精準掌握,反過頭來去OMO這些重服務、重體驗的線下機構,例如舞蹈等藝術行業,也許是它們自己做,也許是以投資、收購這樣的方式來整合。

  因此,我認為未來的OMO還會有機會的,只是大家需要先熬過這個疫情,並讓自己活成頭部。線下的素質教育機構,要做成上市公司確實比較難,但如果你能做到營收過億,或者有其他核心優勢,能規模化盈利,將來你就有可能成為被整合的對象,我認為這也很好。

  第五點就是教育平台。其實上一撥O2O的熱潮裏有好多想做平台的,但那時的時機還不成熟,教育的品類、SKU還沒那麼多,大家對線上平台的認知也還沒那麼高,他們就做了先烈了。這次的疫情加速以後,線上教育迅速發展,快手、抖音、B站等都有成為教育平台的可能。在品類特別多,而且供遠遠地大於需的情況下,人們就需要平台了,就需要嚴選和尊選了。

  這個平台到底是什麼樣,會不會是像天貓和京東那樣?不知道,畢竟教育行業是重服務的,主觀評價佔比很高。那會不會是像大眾點評一樣,課程類似於菜品,大家的評價千人千面?也不好説。但總之而言,在疫情的推動下,在教育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我認為還是有可能出現教育平台的。

  本文非鯨媒體採編文章,不代表鯨媒體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