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一門淵博的學問,從神農嘗百草開始,我國的中醫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醫術高明的神醫,比如扁鵲和華佗。但是,古人的平均壽命還是很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醫療水平的落後。中醫雖能治百病,沒有現代精密的醫療儀器,急救的能力還是有所不足。
“天妒英才”是流傳很廣泛的一句話,古代許多名將大多不是死於沙場,而是年紀輕輕就患病而亡。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所記載,公元前204年,劉邦挑撥范增和項羽的關係,范增受到猜忌,怨憤請辭,在回彭城的路上,背後突然長了個疽,暴斃而亡。
1385年,明朝的開國大將徐達患上背疽,雖然找來了最好的大夫,不久後稍有緩和,但次年二月病情加重,含恨離世。由此可見,“背疽”是在古代較為流行的一種病,而且治癒率很低,哪怕有條件就醫,仍然無力迴天,那麼它到底所為何病呢?
“背疽”實際上是一種長在背後的毒瘡,可以依附在骨頭或肌肉上,常常由內臟積熱引發。背疽發作的初期,局部會出現紅腫,疼痛劇烈,甚至還會引發全身寒熱,口乾舌燥等伴隨症狀。其實,背疽聽起來確實很嚇人,但在現在看來它實際上就是由局部感染引發的病症,及時就醫並無大礙。
那為什麼背疽在古時是為絕症?宋宏適在他的中醫著作《跋癰疽方》中記載道:“疽發背,三尺童子亦知為膏肓之疾。”這足以説明古人對背疽的束手無策。在古代,普通的癰疽還是有藥可醫的,但是一旦長在後背,情況就嚴重了不少。
後背往往是人的身體摩擦最多的部位,空氣很難流通,因此癰疽引發的膿腫難以消除,不出幾日人體往往就會感到全身乏力,內臟積熱,最後暴斃而亡。在古代的醫療水平下,患上背疽往往只能等它自己潰破,但絕大多數人都挺不過這一關。其實,古代醫療水平的確很落後,普通人死於感冒的都不在少數。
在古裝劇裏,我們常常看到孕婦難產而死,許多新生兒都夭折死亡,其實這並非故意誇大,而是有史料記錄的,唐朝的永泰公主就是死於難產。現在的醫療條件進步了很多,這些古人聞風喪膽的病症早已被突破。抗生素髮明之後,背疽這一病症變得有藥可醫,只需要用上抗生素,它便會自行癒合。
從古至今,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疑難雜症,它們大多被現代醫學攻破,隨着醫學的進步,未來還會更加有所突破。背疽雖已是小病,也一定要及時醫治,否則後果依然很嚴重,諱疾忌醫最為兇險,面對病魔,也一定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