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朱元璋的五虎將介紹 朱元璋為什麼殺徐達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朱元璋五虎將

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元末混亂的局勢中順利突圍,除了朱元璋自己是一位非常了不起人物之外,首先還有很多人才的輔佐,在戰爭年代自然少不了戰將,而朱元璋首先的戰將不但多,而且非常了不得。

朱元璋五虎將畫像

朱元璋有五虎將,這五個人是朱元璋帳下最能打仗的將軍,他們分別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馮勝。由於朱元璋手下的戰將太多,説以能夠躋身前五絕對是優秀中的優秀。

朱元璋五虎將中徐達排名第一是沒有什麼異議的,因為徐達是朱元璋手下公認的名將第一,他的戰功卓著,一生沒有打過敗仗。排在五虎將第二位的就是常遇春,這個人也是非常厲害的,自從投奔朱元璋以後就做了先鋒官,也是沒有打過敗仗,但是由於去世時間過早,他沒有等到朱元璋開國,但是他的功績無可比擬。

第三位之所以是李文忠,是因為李文忠確實是朱元璋五虎將中僅次於徐、常的優秀將領,他是朱元璋的侄子,擅長長途奔襲,尤其是在對北元的戰爭中表現的極為出色,一生之中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四位是鄧愈,他不但在前期的農民戰爭中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後來的北上整套蒙古中也有很大功勞。最後一位是馮勝,這個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很早就跟隨朱元璋,為他立下了許多大功勞。

在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將星閃耀,朱元璋五虎將絕對是其中最為明亮的五顆。

朱元璋為什麼殺徐達

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名將,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對於徐達朱元璋也是非常信任的,可以説朱元璋得天下,徐達居功至偉。而這樣一位名將,傳説是被朱元璋賜死的,為什麼朱元璋要殺徐達呢?

徐達畫像

現在比較流行的證據有這幾點:首先是徐達立的功勞實在太大,所謂功高震主,朱元璋怕自己的兒子掌控不了他所以要殺他;其次是朱元璋在得天下以後已經用不到徐達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的猜忌心理是很重的,所以要殺徐達鞏固自己的統治。

在野史中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徐達病了,大夫為徐達看病之後回報朱元璋説病的比較嚴重,是背部長瘡,尤其不能吃鵝肉。於是朱元璋派人為徐達送去了一隻燒鵝,徐達看見以後知道了朱元璋的用意,就將這一隻燒鵝吃光了,不久就死了。

這個故事的真假我們不知道,實際上史書中沒有記載朱元璋殺徐達,因為徐達為人正直忠勇,他對朱元璋是死心塌地的效忠,同時他為人十分低調,在明朝建國以後雖然他功勞最大,但是從來不張揚,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徐達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兩家聯姻在一起。

所有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來看,朱元璋是沒有殺死徐達的,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言,就是因為徐達的功勞太大,再加上他英年早逝,很多人不相信是病死的,但是在實際的史書中記載,由於常年征戰,徐達身體在建國以後一直不好,最終病死。

徐達 常遇春

徐達、常遇春二人跟隨朱元璋數十載,分別列於明朝開國功臣的一、二名。歷史上對於這二人的英雄事蹟流傳甚多,據瞭解,徐達用兵如神,多有謀略,常遇春驍勇善戰,彷彿生於沙場。兩人都被封王,但結局卻大有不同。

徐達畫像

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殺戮,在沙場上戰無不勝,卻常常殺降,即殺掉投降過來的士兵。後世對他的這一行為頗有微辭,古有云“殺降不詳”。繼而常遇春英年早逝,其大兒子常茂死於龍州,二兒子常升在朱棣靖難之時戰死沙場,三兒子常森也不知所蹤,常遇春戎馬一生,在勝利即將到來的前夕,死於歸途,其子孫也未能享受到開國功臣該享受的榮譽。 與常遇春恰恰相反,作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不僅驍勇善戰、治軍嚴明,還足智多謀,善於學習,懂得采納不同意見,擁有大局觀。徐達不僅得到朱元璋的重賞,富貴一生,其子孫後代也在徐達的庇廕下,享受了無上的榮耀。史載,長子徐輝祖襲魏國公,並世代沿襲;次子徐添福早年就死了;三子徐膺緒世襲指揮使;四子徐增壽靖難之變時暗助朱棣,為建文帝所殺,後代世襲定國公;長女後來也成了明成祖皇后。


 

常遇春為何英年早逝

常遇春生於安徽農村,自幼習武,體貌魁梧,二十五歲參加朱元璋的義軍隊伍,隨朱元璋東征北伐。四十歲時,在北征途中逝世,享年也才四十歲。為什麼常遇春會英年早逝?一種説法是被朱元璋謀殺,另一種説法是被累死的。

常遇春畫像

回顧常遇春的一生,第二種可信度更高。眾所周知,常遇春嗜好出徵,在戰場上更是帶頭衝鋒陷陣,以大將的身份與敵軍的小兵廝殺,給手下的士兵極大的鼓舞,這也是為什麼常遇春戰無不勝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洪武二年五月,元軍將也率兵侵擾通州,常遇春與另外幾名大將北上討伐,在近兩月的對戰中,明軍不斷傳出捷報。洪武二年七月,元軍退至開元,明軍俘獲“元軍萬人、車萬輛、馬三千、牛五萬”。 討伐勝利了,但對於常遇春來説,他的精力也被消耗待盡。常遇春自開平啓程搬師回京,大軍行至柳河川,常遇春突然發病,召喚郎中過來看後,便説是得了“卸甲風”。不久後,就暴病身亡。 其實,從常遇春的生活軌跡來説,得“卸甲風”是可想而知的事。常遇春常年南征北戰,中原人去北元那樣的地方征戰,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加之北方白天豔陽高照,廝殺在戰場的戰士又要身穿盔甲,奮力迎敵,免不了一身的熱汗。到了晚上,北風悽悽,軍隊隨處安營紮寨,卸下盔甲,免不了貪享那一抹涼風,這樣一熱一冷,加之戰後的疲憊,再強壯的身體,哪經受得住這樣長年累月的摧殘,出問題是很自然了。

李文忠怎麼死的

一代開國將領李文忠,因病離世,逝後朱元璋親自提筆撰文寫悼語,將其追封為岐陽王,以武靖相稱,給他賜配太廟,使他名列功臣廟的第三位。

李文忠畫像

1380年明朝丞相因擅權、謀逆、不尊王法等罪名被明太祖處死,牽連眾臣,朝中人心惶惶。李文忠為此極其憂慮,屢屢進諫均被擱置,李文忠唯恐殘殺功臣的舉動會造成民心盡失帶來政權不穩,於是再三考慮之下決定再次進言。

他徹夜未眠寫奏章,待天亮出門前,叮囑妻子要將孩子好好培育成人,長大後為國效力,做好了此去赴死的準備。在朝中,朱元璋一見到奏摺,尚未讀完面已色變,讀到氣憤處,便起身離坐,一面手指李文忠怒斥其膽大包天,但文忠毫不畏懼,反問皇上如果殺盡羣臣,以後遇敵還有誰可上戰場?朱元璋火冒三丈,命人將其拉下稱要將其斬首,最後在皇后的説情下將其罷官留家。

李文忠革職在家後,1383年冬季患病,朱元璋親自前來探病,並下旨命令華雲龍為其負責看病治療。次年,李文忠去世,享年46歲。朱元璋懷疑文忠是被華雲龍下毒致死,遂將其降職,流放家屬,妻兒處死。

李文忠與明太祖之間,不僅是血緣上的舅甥關係,還是歷經沙場的君臣之聯。李文忠十分受到器重,且沉穩有學識,遇到大敵臨危不亂,是朱元璋親信中唯一有學識有謀略的人,也是朱元璋家族中最後一位親人,在朱元璋開國以及建國,都起到了不可取替的非凡大功。

李文忠徵北

李文忠19便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屢立戰功。李文忠首戰便獲得軍功,援助池州擊敗敵軍,且攻下四個縣,奪佔建德、諸暨,招降王溥。

李文忠畫像

1362年,苗兵叛亂,李文忠擊退敵兵,穩定金華,奪取處州,守住諸全、義烏、諸暨,將張士誠打擊得全軍潰覆,佔其糧草、將士。1366年,李文忠赴杭牽制敵軍,招降餘杭守將並禮待,將城內治理得井井有條。次年,李文忠進駐福建,討伐劫匪,平定了江南一帶。

1369年,李文忠開始討伐北元之路,隨常遇春逼元帝退位,常遇春逝後由其接管該部隊,太原告急前去救援擊退元兵。李文忠令軍隊靠河紮營自固,大退夜間前來劫營的敵軍,大獲而歸。

次年李文忠帶軍降服興和將領,元帝死後其子上位後潛逃,李文忠帶兵虜獲元昭宗的後宮、將臣、珍寶等,派兵在其後窮追不捨,降服五萬餘人。此捷一出,李文忠獲大封,回京時,得朱元璋親至城門迎接,升為曹國公享有世襲權。

1371年,李文忠奉命前去協助傅友德安定四川,派兵建了新城駐守要塞後得以返回。次年,李文忠作為副將帶兵至蒙古地區,此戰艱難且行途不易,雙方持平,且失了幾員大將遂未能封賞。

1373年,李文忠帶兵北攻,多方擊退敵軍,斬敵方將領,擒元舊臣,守護邊防。

1379年,李文忠建洮州衞,並上書求建龍首渠,為歷史上首條地下水渠。


 

鄧愈墓

鄧愈墓是明孝陵的一部分,位於江蘇南京,作為明朝功臣墓,2006年被列入了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他的墓保存的還是比較完好的,不過經歷千百年的滄桑,還是難以掩蓋歲月與歷史的痕跡,許多地方都有開裂的痕跡。在石牌坊上,正中寫着“山高水長”四個大字,兩側赫然寫着“高密前勳傳鐵券,寧河懋績著金書”這幾個字,將他的戎馬一生描繪的盡致。沿着台階而上,沒走幾步就能看見兩側各有一排的石像。它們分別是石馬、馬倌、石虎、石羊、文臣、武將,各一對,相對而立。這對石馬跟其他臣子墓前的馬不一樣,肚子下面是實心的,兩側還刻着精緻的“雲朵”圖案,彷彿一批駿馬馳騁在七彩祥雲之上,人們稱之為“天馬”。這也是朱元璋對鄧愈極高的評價了吧。

再往前就是鄧愈的墓冢了,他的冢不知為何看起來有點像一隻匍匐着的昂首向前的烏龜,一塊高聳的墓碑樹立在上面,而最上面的墓碑上又刻着精美的圖紋。

作為明朝排名第五的功臣,在這裏不得不回顧一下這個歷史人物,在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中,鄧愈是一個不可磨滅的記憶,朱元璋能夠打敗元朝一統天下,鄧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今,圍繞着鄧愈墓南京市政府還建了一座鄧府山公園,公園的正中就是鄧愈墓。不遠處就是一座觀濤亭。

可惜的是,現今很多人還並不能真正懂得人文紀念的真正含義,由於並沒有像景點那樣嚴格管理,鄧愈墓遭到了荒廢,今年十月,有新聞媒體曝光鄧愈墓內雜草叢生,破敗不堪,隨處可見的垃圾,還有在石碑上的亂塗亂刻。更有甚者,墓區還變成了一些民工的臨時住所。一代名將功臣最後盡落得如此衰敗,也是可嘆可悲啊。雖然曝光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若沒有看清本質,我想,過上一段時間,還會出現類似的情形。

為何我們不懂得保護他?因為我們不瞭解,不瞭解歷史,不瞭解他的貢獻,所以我們不懂得敬畏。如果他們這些功臣能夠被世人所熟知,我想不用去刻意的管制,就能夠讓墓園保持寧靜了吧。

宋國公馮勝

宋國公馮勝是明朝時期著名的開國將領,早年間名為國勝,馮國用的弟弟,定遠人。馮勝與馮國用兄弟二人都十分喜愛讀書,特別是兵書之類的,更是愛不釋手。因此兄弟二人都十分精通兵法,在元朝末年的亂世之中,二人築寨自保。

馮勝畫像

明太祖打仗打倒馮勝與他哥哥的這座山頭時,馮勝就與哥哥二人一起歸附了明太祖,並且還受到了重用。馮勝的哥哥馮國用軍功累累,一直升任至親軍都指揮使,去世後,馮勝承襲了這個官職,繼續為明太祖效力。

馮勝與明太祖一同征討陳友諒,馮勝率軍攻打陳友諒軍的中堅,結果取得大勝。乘勝追擊,不僅收復了太平,還一路將陳友諒趕得無容身之處。馮勝憑藉着此戰,晉升為親軍都護。隨後,馮勝又激戰鄱陽、支援宜興、攻取淮安、下湖州、克平江,總之一直都在戰場上,一刻都沒有消停過。在這幾次的南征北戰中,馮勝的功勞僅僅次於早就跟隨在明太祖身邊的常遇春,官銜也一直升至右都督。

後來馮勝由於犯了小法遭到了貶官,擔任了都督同知。後來又率軍出去打仗,奪取潼關、征伐山西,每一場戰爭都取得勝利,使得明太祖十分開心,又將馮勝的位置提到了常遇春之下,之後受封宋國公。明太祖晚年時期,特別喜歡猜忌,在這些還在世的功臣中,就屬宋國公馮勝的功勞最大,而馮勝又常常因為一些小事情而違背明太祖的命令,於是在1395年,馮勝被明太祖賜死。

馮勝後人

馮勝作為明朝開國的功臣之一,能成為他的後人也是一件讓人覺得十分驕傲的事情。所以現在就來看看馮勝後人到底有哪些。由於明太祖晚年的猜忌心非常重,馮勝死後,還被明太祖下令諸子都不許繼嗣。於是馮勝的子孫四處逃散,已經基本上散的差不多了。

馮勝畫像

現在還為人所熟知的馮勝後人大概就是馮國璋一脈了。馮國璋,字華符,1859年出生於直隸河間縣,是民國時期直係軍閥的首領,也是“北洋三傑”之一。馮國璋自幼聰穎,心寬志遠,性情豪放。在私塾讀了幾年書之後,就經叔父介紹,前往大沽口投淮軍,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1884年,馮國璋來到了淮軍直字營;1885年,進入淮軍直字營當兵。之後進入北洋武備學堂的步兵科學習。馮國璋是該學堂的第一批學員,而且在校期間,馮國璋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秀,經常得到總辦和德國軍官的讚賞。畢業後,馮國璋在辛亥革命時期還率領北洋軍鎮壓了武昌起義,之後又奉命鎮壓“二次革命”。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之位,國會選馮國璋為副總統。1918年,馮國璋辭掉了副總統之職,一年後,返回故鄉。同年十月,馮國璋到達北京後病逝,終年60歲。馮勝後人當中比較出名的都是馮國璋這一脈,除了馮國璋這位大軍閥之外,他的曾孫馮鞏也是廣大羣眾所熟知的。他們都屬於宋國公馮勝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