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范增和張良誰厲害 范增的結局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經典

范增和張良誰厲害

秦末農民起義後期,暴秦統治被推翻,接下來進行的就是楚漢爭霸了。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人開始為了中原大地的統治權的歸屬進行爭鬥。這兩個人手下都有着強大的謀士為他們服務,劉邦手下有張良,項羽手下有范增。

《鴻門宴》中的范增

所以,後世就有很多人,將這兩個人進行比較。

在謀略上,范增要比張良厲害。楚漢爭霸的時候,項羽手下的謀士基本都跑到了劉邦的大帳之中,到了楚漢爭霸的中後期,項羽手下的謀士團能用的就只有范增一人了。范增一人兼任領軍、治國、謀略,劉邦在中期雖然擁有韓信、蕭何、張良和陳平這些著名將領謀士,但都擋不住范增一人輔佐的項羽。如果不是項羽本人自大,不聽從范增的建議,劉邦可能早就被滅了。

范增在起義軍最初的時候,建議復立楚懷王,這才穩定了起義軍的軍心,間接地拯救了起義軍。另外,范增在剛剛看到劉邦的時候,就讓項羽找機會殺掉劉邦,那時的劉邦是起義軍之中勢力最弱的一個,可見范增的觀人能力是很強的。張良的確是有才,但是也是劉邦成全了他,劉邦將張良用在了合適的地方,這才使得張良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但是要説到為人處世的方面,張良要比范增強了太多。張良在幫劉邦得到天下之後,沒有去享受那榮華富貴,而是主動辭官歸隱,逍遙于山水之間,並且還著書立説。反觀范增,最後是被項羽猜忌,無奈辭官,病死在了回家的途中。

范增和張良誰厲害,兩人都是謀士,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千秋,范增的謀略可能要比張良略強一點,但是在為人處世之上,范增還是差了很多。

范增的結局

范增是一個著名的謀士,擅長謀略,對於形勢的把握也有很強的能力,也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有關歷史人物,都會有着各種各樣的爭論。對於范增這個人,後世之人有關他的爭論只有一個,那就是范增最後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是毒瘡發作死在歸往彭城的路上,還是詐死隱居到了九遮山。

范增回彭城畫像

第一種結局是來自於史書之中,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城。劉邦向項羽求和,項羽在范增的建議下,拒絕了求和,開始加強對滎陽的進攻。後來,劉邦採納了謀士陳平的建議,利用反間計,離間了范增和項羽。後來,對項羽失望的范增請辭回家,項羽同意了,後來范增在回去彭城的途中,背上的毒瘡發作死亡。

但是,民間還流傳着另一種説法。據民間野史傳説,范增其實並沒有死於毒瘡,而是藉着金蟬脱殼之計,逃出了項羽對他的監視。最後,范增帶着自己的家人隱居到九遮山的一個山洞之中。范增隱居九遮山的時候,教導山中的百姓種植農產品,修築山路,為山中的百姓帶去了很好的生活。

後來,項羽兵敗自刎烏江之後,消息傳到了九遮山附近,范增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説道:“豎子不聽吾言,終有今日!”這時,山中的百姓知道了他就是項羽身邊最著名的謀士“亞父”范增。但是當旁邊的村民問他是不是范增的時候,他卻矢口否認,第二天,范增就帶着家人搬離了九遮山,不知所蹤。

范增死前的唸的那首詩

秦末時期,秦二世被奸臣趙高控制,聲色犬馬,昏庸無道,秦朝這個本就根基不穩的大廈,在百姓的挖掘之下,搖搖欲墜,大廈將傾。秦末的農民起義不斷,很多人都想當皇帝,而在旗山腳下當一個田舍翁的范增,也非常的關心天下大勢。

范增定妝照

當時的范增,縱觀天下豪傑,發現竟然沒有一個可當大任的,在范增的眼中,天下落入這些人的手中,受苦的還是黎民百姓。所以,他在七十高齡的時候,毅然決定參與到這個亂世之中。當時與他相依為命的老伴提出要和他一起去,並説要和他生死相依,他遞給了老伴一把寶劍,在一起生活多年的老伴知道他的心意,拿起寶劍自刎而死。聽到寶劍割破喉嚨的聲音,范增的心中是悲痛的,老伴死後,他將老伴的屍體和兩人共住多年的農家小院付之一炬,瀟灑踏歌而去。

善於謀略的范增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兩人是一個夢幻般的組合,在一般人看來,這兩個人在一起合作,天下是唾手可得的。但是,歷史就是這麼的偶然,命運就是這麼的喜歡開玩笑。最終,天下被那個流氓出生的劉邦所得,而我們的英雄項羽卻自刎烏江,著名的謀士范增也因為項羽的猜忌,心力交瘁的病死在辭官歸鄉的途中。

范增再死前曾經念過一首詩:

“鳳兮

 鳳兮鳳兮!翱翔於九天,天地何窈寮!

 鳳兮鳳兮九天之翼,日月為之遮擋!

 鳳兮將暮,鳳兮鳳兮歸何處!

 鳳兮高潔兮,蕭蕭非梧不棲,天地狹小,必觸青山兮!

 一尾垂天南,梧兮梧兮,

 彼生何處兮!彼生何處兮!”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詩,范增用短短的幾十個字講述了鳳凰一生的經歷,年輕時期的張狂不羈,老年時的生死無所依,也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同時也抒發了內心的無奈之情。


范增簡介

古時諸侯國之間的爭霸,爭得就是國力,是人才,各國君主最需要的是將才,謀士。范增就是一個非常出名的謀士,他在項羽的手下效力,也是項羽手下最重要的謀士,由於其年齡較大,被項羽尊稱為“亞父”。

范增劇照

范增,生於公元前277年,死於公元前204年,安徽巢湖人,秦末農民起義時期的著名謀略家。范增參加農民起義軍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七十歲高齡的老者。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之後,項梁也帶領着大楚子弟,起兵反秦。項梁的起義軍來到范增的家鄉的時候,年老的范增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投入到反秦的事業之中。

項梁和范增相見的時候,農民起義軍正處於低谷時期,那時的陳勝已經被殺害,各路起義軍相聚在一起,商量對策。范增分析了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他認為陳勝吳廣失敗是因為沒有給楚地的人應有的尊重。因為當時的起義軍,大楚遺民佔了很大的一部分,“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的言論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范增向項梁和其他的起義領袖提出建議,讓他們擁立以前楚王的後代為首領。這些首領聽取了范增的建議,在民間找到了楚王的後代,並擁立為楚懷王。楚地遺民聽到楚懷王被複立之後,都紛紛加入起義軍之中,農民起義軍開始逐步擴大。

後來,項梁死後,項羽接替他的位置,范增開始輔佐項羽。在輔佐項羽的期間,范增曾向項羽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議,但是大部分都不被項羽接受。這些建議之中,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一件是鴻門宴,還是一件是圍困劉邦於滎陽。

最後,心灰意冷的范增辭去官職,返回彭城修養,不幸的是在回去的路途中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范增給項羽的錦囊

項羽中了劉邦的離間計之後,開始猜忌范增,范增也看出了項羽對他的不滿。於是他就主動向項羽請辭,在辭別項羽之前,范增交給了項羽一個錦囊,讓他在危急的時候打開這個錦囊,可以保住項羽的一條命。

范增給項羽錦囊

范增曾對項羽説過,有一種謀略叫兩敗俱傷,這種謀略不得萬不得已,是不可使用的。他給項羽的錦囊之中,隱藏的就是這樣的一條謀略。但是最後,項羽的結局是自刎烏江了。項羽至死都沒有打開過范增給自己的保命錦囊,最後這個錦囊被劉邦得到,劉邦看完這個錦囊就命人毀掉了。

那麼,范增再錦囊之中到底給項羽留下了什麼呢?其實,這就是一條兩敗俱傷的反間計。范增早就猜到項羽不會打開錦囊的,他對這個曾尊他為“亞父”的青年非常的瞭解,這是一個寧死也不會苟活的人,所以給他保命錦囊他也不會用的。這個錦囊其實是為劉邦準備的,范增早就猜到劉邦肯定會得到這個錦囊的。

之所以説這是一條兩敗俱傷的計策,是因為只有項羽死了,劉邦才會得到錦囊,錦囊內的計策才能實現。那麼,范增到底在錦囊內説了什麼呢?據傳,錦囊內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我已經和張良韓信商量好了,在您危急的時候,他們就會帶兵過來救您,到時候殺掉劉邦,我們和他們共分天下”。

其實,這是一條離間劉邦和他的手下的計策,范增不希望它能能很快的成功,只要將猜忌的種子埋在劉邦的心中,總有一天他會發芽的。果不其然,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就將屠刀揮向了自己的功臣。

范增為什麼離開項羽

范增曾被項羽稱為“亞父”,他也的確配得上這樣的稱呼。范增受好友項梁死前相托,在項梁被殺之後,衝過重重阻礙,找到了項羽,並且盡心盡力的輔佐他。項羽也正是因為有了范增的輔佐,才在前期把劉邦打得像條喪家之犬般到處逃竄。

范增劇照像

但是,後來項羽中了劉邦手下謀士陳平的離間計,開始懷疑范增的忠心,范增無奈只得離開項羽。這只是范增離開項羽的一個原因,范增離開項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范增的身體已經越來越差,不能忍受軍營之中的艱苦生活了。

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劉邦準備向項羽提出求和,本來項羽是準備同意的,但是在范增的建議下,後來又拒絕了劉邦的求和。項羽和范增開始猛攻滎陽城,劉邦手下的謀士,陳平向劉邦進獻了一條反間計。果然,粗枝大葉的項羽中了陳平的離間計,他開始你懷疑范增已經投靠了劉邦,開始削弱范增的兵權。最後,范增為了穩定軍心,只得請辭。

其實,范增早就有離開項羽的想法,因為范增出山反秦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七十歲的高齡老人了。再加上幾年的四處奔波打仗,對范增體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另外,范增的背部生有毒瘡,一到炎熱的季節,背部的毒瘡就會發作。軍營之中的條件又比較惡劣,毒瘡發作是非常的痛苦的,范增年事已高,是很難忍受這樣的痛苦的。

最後,深受病痛和心靈雙重摺磨的范增,死在了回彭城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