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孩子的“禮貌”,外國友人難接受?8成父母會羞愧
從小我們就會教育孩子要講文明,懂禮貌,但是很多家長把“禮貌”看得比面子重要,這種變了味的禮貌讓孩子很痛苦。
齊媽媽非常重視女兒的禮儀教育,在她的悉心教育下,女兒冉冉成為了非常懂禮貌的孩子,經常得到親朋好友的誇讚,為此齊媽媽非常驕傲。在一次聚會,媽媽讓冉冉為大家唱一首歌,冉冉説有點累不想彈,媽媽説:“叔叔阿姨都想聽你唱歌,我們要做有禮貌的孩子”。
儘管冉冉再三拒絕,但媽媽依舊把她拉到話筒前,冉冉生氣地説:“我今天真得很累,不想唱歌,你為什麼總讓我做不想做的事!”説完就跑到一間屋子裏,任憑媽媽怎麼叫都不出來。面對如此尷尬的場面,媽媽抱歉地對大家説:“這孩子真沒禮貌”。
聽完媽媽説的話,在場的一位外國朋友説:“我覺得這不是沒禮貌,孩子有權利拒絕唱歌,為什麼不尊重她呢?”其他家長也紛紛附和。
那麼,為啥咱們中國孩子的“禮貌”,外國人無法接受,原因讓家長羞愧
①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中國父母喜歡幫孩子包辦一切,常常替他們做決定。而外國人思想開放,教育孩子也很開明,他們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不會強迫他們做不喜歡的事情。所以看到中國父母逼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會無法接受,也不能理解。
② 尊重孩子的想法
很多中國家長帶孩子出門會要求他們和街坊鄰居或者長輩打招呼問好,覺得這是最基本的禮儀,但小孩子大都不喜歡,甚至討厭這種行為。中國父母總是把自己認為的“禮貌”強加在孩子身上,想要把他們在外人面前“包裝”成懂事的樣子,很少顧及孩子的感受。
外國人恰恰相反,他們重視孩子的體驗,凡事都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會為了取悦他人讓孩子違背內心,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不學禮,無以立”傳承至今。父母重視孩子的禮儀教育本來是件好事,但如果把“禮貌”一詞理解錯誤,就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
1. 禮貌不是絕對順從
禮貌是一種道德規範,是人類在長期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優良品質。日常交往人們需要被尊重和讚賞,所以才會產生禮儀。但是講禮貌不代表事事順從,拒絕是每個人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迫他們。
2. 禮貌不是面子工程
有禮貌的孩子值得被人誇讚,但是孩子的禮貌不應該成為家長炫耀和攀比的工具。孩子在外人面前拒絕長輩提出的要求,長輩往往覺得顏面盡失,權威被挑戰,從而以孩子沒禮貌為理由來維護自己的面子。家長應該認識到,禮貌是孩子必備的道德品質,應當言行一致,而不是人前表演。
我們應該怎樣培養一個講禮貌的孩子呢?
(一)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禮貌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需要長時間潛移默化的教育。著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長時間的實驗得出結論:孩子的行為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習得的。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行為對孩子有終身的影響。父母有禮貌,孩子也會通過觀察模仿爸爸媽媽的禮貌行為。
周圍的人際交往關係對孩子的禮儀有影響,與講文明的人交往,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成為有禮貌的人。
(二)實踐反思
“禮貌”不只是語言教育,更多的應該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當孩子與人交往時,父母要留意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孩子説髒話、打人要及時制止。及時和孩子溝通交流,指出行為不當之處,讓孩子改過。
有禮貌的孩子會贏得很多人的喜歡,但是真正的禮貌不是無條件地順從,也不是大人之間攀比的工具,而是孩子內在道德品質的表現,是孩子發自內心對他人尊重。所以,家長們不要讓“禮貌”失去了最初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