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528年,文徵明和王寵同遊楞伽山。
彼時,59歲的文徵明早已辭官歸隱,放棄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利祿。而王寵依然掙扎於仕途不可自拔。
二人讀書之餘,就一起遊山玩水。
那一天,他們借宿在楞伽山的寺廟中。一杯清茶、一個蒲團、一張几案,窗外是漫天飛雪,師生二人品茗談心。
此情此景,似乎頗有魏晉風度。
看着窗外美景,王寵從包裏拿出筆墨紙硯,讓文徵明幫他畫下來,希望把難得的美景留存於紙上。
文徵明接過紙張,就開始磨墨動筆。
這一畫,就是足足5年。
1528年,《關山積雪圖》終於完工。畫中冬日羣山壯闊,雖然白雪皚皚,但是有青松點綴,顯得別具一格。
400年後,這幅畫被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
國寶誕生,也有特殊機緣。
明朝正值小冰河時期,氣温驟降,從燕京到廣州遠比如今寒冷,大雪壓垮房屋也是平常事。
文徵明作畫的5年,恰好是小冰河時期的低谷,大寒大雪給了兩位不得志的文人靈感,給我們留下這副傳世之作。
崇禎年間,小冰河進入極寒期。
氣温也降至歷史的最低點。
那些年,太湖也可以結出厚厚的冰層,蘇州、無錫人可以駕着馬車穿越湖面,直達湖州,不必繞湖而行。
廣州也不再四季如春,城內外居民成百上千的被凍死。
大寒過後,往往是大旱。
氣温過低,天氣又幹燥不下雨,導致糧食減產,本來就收入不多的老百姓,依然會面對官府逼税,只能拋家棄田,到外地求活路。
茫茫四海,哪有什麼世外桃源。
老百姓成羣結隊在中原大地遊蕩,猶如鬼魅。實在餓到極致,只好舉刀砍向身邊人,人相食早已司空見慣。
彼時,集市中有各種肉類,人肉最賤。
大明江山,已是修羅人間。
1629年,刑科給事中劉懋上書,建議整頓全國驛站,一年下來能省幾十萬兩銀子。
説是整頓,其實是裁撤。
得到崇禎皇帝的許可後,劉懋同志乾的雷厲風行。很快,全國的驛站大部分被裁撤,雖然每年可以節省68萬兩銀子,卻也砸碎幾十萬人的飯碗。
砸人飯碗,猶如殺人父母。
李自成就是失業大軍的一員。他失去了餬口的工作,沒有任何失業補助,人才市場也人滿為患,他根本連大門都擠不進去。
此時正好是小冰河的極寒期,饑荒開始在陝北蔓延。饑民成羣結隊去挖野菜,野菜吃光就只有樹皮、觀音土......
反正走投無路,只能自力更生。
李自成帶着侄子李過到甘肅當兵,不求升官發財,只想混一口飯吃。可他不知道,軍隊也沒有餘糧。
盧象升當宣大總督時,給朝廷寫報告:
“餉銀自去年十一二月到今,分毫未領。各軍兵雖復擺牆立隊,而但有人形,全無生趣。況時值隆冬,地居極寒,微臣馬上重裘,猶然色戰難忍。此輩身無掛體之裳,日鮮一餐之飽。一鎮如此,三鎮可知。”
意思是:
大同軍隊已經一年沒有軍餉,為了養家餬口,武器裝備都已經被賣了,即便如此,也沒有多餘的衣服御寒......
我去過大同,冬天經常是零下20多度。
這麼冷的天氣,盧象升穿着裘皮大衣都冷的不行,何況那些穿着單衣、又吃不飽飯的士兵?
大同號稱重鎮都是如此,何況甘肅。
不懂這個世界的,還有崇禎皇帝。
原本按照朱元璋的設計,明朝應該是武將—文官—藩王相互制衡,這種權力結構可以保證皇帝大權獨攬。
可日後的歷史走向,出乎朱元璋意料。
藩王和武將都被廢去武功,只留皇帝和文官做博弈,為了尋找盟友,皇帝不得不培養太監。
這樣一來,又是鐵三角。
明朝的太監被人罵了很多年,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太監強勢的時期,也是皇權鼎盛的年代。
比如劉瑾、魏忠賢。
崇禎皇帝不懂,他一出手就把魏忠賢廢掉,但是沒有培養出自己的盟友。因為他相信:文官都是正人君子,值得信賴。
從這一點來看,崇禎有點像王莽。抱着一種理想主義的心態,去闖蕩現實主義的世界,一定會頭破血流。
於是,他在17年內更換了18個內閣首輔,殺了好幾任兵部尚書、巡撫、總督,卻始終不能貫徹自己的意圖。
不論是財政,還是作戰。
他孤身一人面對龐大的文官集團,可以輕鬆擼掉任何一人,但對整體卻無能為力。
明朝的爛攤子,恰好,滿清都能醫治。
努爾哈赤的祖父是建州酋長,也是明軍都指揮使,在李成梁“養寇自重”的自保策略下,苟且偷生於遼東。
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城。
城主阿台是覺昌安的孫女婿,為了孫女的性命,他就和兒子塔克世入城勸降,結果明軍突然攻城,父子倆都在城中被明軍殺死。
對了,他們是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爸爸。
為了給父祖報仇,努爾哈赤以13副遺甲起兵,踏上創業開國的不歸路。
他創業成功的關鍵,是組織制度建設。
女真人很原始,沒有什麼社會組織。於是,努爾哈赤就把部族人口全部組織起來,分別用正黃、鑲黃等八旗命名。
其下有甲喇、牛錄等單位,分層級管理。
在旗之上,努爾哈赤又讓子侄分別擔任旗主、貝勒,家族成員牢牢掌握管理大權,進一步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這就是“八旗”制度。
八旗不僅僅是軍隊管理方式,還兼管女真的民政、司法、財政......換句話説,女真的所有社會資源,都被納入八旗中。
有了八旗制度,女真雖然弱小,但是可以集中全部資源,用於戰爭甚至開疆擴土。
明朝資源多,分散在士紳和藩王之手。
女真資源少,但是全部集中在八旗裏。
明朝的糧食、軍餉、人事、派系......都十分散亂,所以在局部戰場總是失敗,就像一個虛弱的胖子。
歸根結底,自己爛透了。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一年前,努爾哈赤誓師討伐明朝,接連攻破撫順等地,萬曆皇帝感覺事態很嚴重,決定派兵支援遼東。
援兵從四川、甘肅、浙江、福建和朝鮮而來,不熟悉環境又沒有充足的糧食和軍餉,最重要的是,將帥都互相掣肘。
這還怎麼打?
努爾哈赤説:“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嘛?這種戰術,在解放戰爭中又一次大放光彩。
但這種戰術的前提,是集中。
除了優勢兵力,糧食、軍餉、紀律都要統一,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明軍兵敗如山倒,女真崛起。
此後,努爾哈赤的子孫以滿洲為族名、大清為國名......他們擊敗林丹汗橫掃漠南蒙古,結成滿蒙聯盟。
在1644年前,滿清已經是橫跨內蒙古、東三省的巨無霸。而巨無霸的大本營雖然有時也鬧矛盾,但在大方向上卻很團結。
畢竟,團結就是力量。
明朝和漢人,就是輸在不團結。
洪武18年,朱元璋請茹太素吃飯。
賞賜了一杯御酒後,他突然説了一句挺文鄒鄒的話:“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意思是:
即便酒桌上的關係好,但是出來混,該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
梟雄,夠狠。
茹太素的回答也挺有意思:“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我只求報效國家,你對我好不好都沒關係。
一語成讖。
朱元璋屢次掀起大案,誅殺無數官員,但明朝依然收穫了無數剛烈、正氣的大臣,比如於謙、方孝孺、王陽明......
皇帝動不動就在朝堂上,把大臣的褲子扒開打屁股,依然不能阻止他們忠君愛國的小紅心。
可這一套在明末,不靈了。
崇禎在朝廷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如果在之前,大臣忍忍也就過去了,玩不過躲得起啊。
1642年以後,李自成在河南、湖北接連取得大勝,一年後又打敗孫傳庭回到陝西,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一。
而文官和地方士紳又是利益共同體,他們霸佔廣袤的良田、讀聖賢書通過科舉參加工作,是魚兒和水的關係。
此時,改朝換代的局勢已經很明朗。
文官和士紳開始投靠李自成,希望能保護自己的家業,也在未來的新王朝謀求有利位置。
為什麼李自成能快速進入北京?
文官和士紳的投誠,是最重要的原因。
李自成沒有把握好天賜良機。他宣佈農民三年免徵,但龐大的軍隊和政府也需要糧食和白銀,只有對士紳下手。
於是,進入北京後,劉宗敏逼迫朝廷大臣吐出贓款,並且還根據級別規定了數量......
不到一個月,抄家得到7000萬兩白銀。
文官都懵逼了。
我們賣主求榮是要榮華富貴的啊,您可倒好,反倒來抄家了......既然如此,等你倒黴了,我們一定會落井下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