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乎日報:每天都被欺負這算校園霸凌嗎?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經典

  “那時候有個女生比較胖,所有人都欺負她。如果你不欺負她,就會一起被排擠。我們每天把她的書本和文具扔到臭水溝,她只能哭着去撿。後來她受不了,打算跳樓自殺,班裏的男生一下子抓住她的腳踝,跟着另一個男生嘲笑她,説你這麼醜,還有臉死?兩人抓着她的腳,在空中搖晃……

  後來,她的一生都被毀了,我們都去上高中了,她還在不斷地留級,我們大學都快畢業了,她還是一直畢不了業。”

  “一個女孩子長期遭遇冷暴力,所有人都不和她説話,她的家庭也不幸福,聽説父母經常打她。但我們誰都沒想到,有一天她突然就跳樓了,沒有和任何人説,也沒有留下什麼遺書,我們甚至不知道在跳下來的最後一刻她想到了什麼,是不是在詛咒我們的名字。她選擇在天黑的時候跳下,我們正在教室裏上晚自習,只看見一片模糊的黑影,像一片葉子一樣從窗外掠過。”

  在全球範圍內,霸凌都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根據台灣(大陸缺乏數據)一項針對 4,347 名中學生(7 年級~12 年級)的調查顯示,有 10.7% 的學生被霸凌,10.9% 的學生霸凌過別人(Chen & Cheng, 2013)。

  今天我們受美國同性戀者反詆譭聯盟(GLAAD)的邀請,以反霸凌的推文參加 “紫色紀念日”(Spirit Day)活動。每年 10 月第 3 個星期四是“紫色紀念日”。這是一個國際性的、團結支持性少數青少年的運動日。2010 年十月份的第 3 個星期四,GLAAD 首次開展了“紫色紀念日”,上百萬人穿上紫色衣服、反對包括針對性少數青少年以及其他類型的一切霸凌行為。

  今天的文章中你會看到,什麼是霸凌?霸凌會給霸凌者以及被霸凌者留下怎樣的影響?如何走出它的陰影?

  什麼是霸凌?

  霸凌(Bullying)指一種帶有攻擊性的行為,會對他人的身體、心理造成困擾,並且在一段時間內重複進行。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往往是無緣無故的(unprovoked)。霸凌者可能毫無理由地就對受害者進行傷害(Batsche& Knoff, 1994)。

  霸凌有兩個特點。首先,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存在權力不對等(power imbalance)。例如霸凌者會利用自己身體更強壯、或是掌握對方的把柄(embarrassing information)、或是自己受歡迎的程度等,去控制或傷害對方。其次,霸凌會重複發生(repetition)。它不僅僅出現一次,有可能會再次出現(Stopbullying.gov,2016a)。

  談到霸凌,很多人會想到校園霸凌。大部分的校園霸凌發生在學校裏。也有些學生則在上學或者放學路上遭受霸凌。

  隨着互聯網的興起,學生也會通過網絡對同學進行攻擊,如在受害者的社交網絡裏留下惡毒的話,發送帶有侮辱意味的照片等等。由於霸凌者可以在網上匿名,而且信息傳播速度快、範圍廣,消除傷害變得更難。在 6 年級~12 年級的學生中,有 7% 曾經遭受網絡霸凌(Stopbullying.gov, 2016a)。

  除了學生之間,霸凌也發生在其他人羣中,例如職場。但今天我們這篇文主要關注於發生於校園的,學生與學生(peer-on-peer)之間的霸凌。

  哪些人蔘與在霸凌中?

  捲入霸凌事件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 霸凌實施者

  霸凌實施者是對自己同學進行霸凌的人。一些家庭教養的方式會導致孩子成為霸凌的施暴者。如從小遭受父母體罰的人,更容易有一些攻擊性的行為(Ohene et al., 2006)。此外,目睹父母之間暴力行為的孩子,也更容易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展現出暴力和侵略性的行為(Lodge,2014)。

  學校環境也很重要。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中,缺乏被表揚的經歷,和有暴力行為的同伴呆在一起,或者學校對霸凌行為並不制止,那麼學生更容易會成為霸凌者(Hemphill et al., 2009; Lodge,2014)。

  2. 霸凌受害者

  霸凌受害者是成為霸凌目標的人。如果一個學生與Ta的同伴較為不同,那麼Ta就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比如,性傾向上的差異。根據美國 2011 年全國學校環境調查,81.9% 的 LGBT 學生有過被霸凌的經歷,63.5% 的 LGBT 學生因為自己的性向感到在學校裏並不安全,31.8% 的 LGBT 學生因為在學校感到不安全或不舒服,而曠課至少一天(Kosciw et al., 2012)。

  家庭因素也和成為受害者相關。Perren 和 Hornung(2005)針對 1107 個 7~9 年級的瑞士學生的調查發現,男性霸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關係中,與父母過分緊密,或者家長對孩子保護過度;而女性受害者,則更多來自被情感虐待的家庭。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的研究都只説明瞭霸凌受害的現象與一些因素的相關性,但不能成為活該被霸凌的理由。就像前文説的,很多時候霸凌行為是“無緣無故”的,受害者只是恰好被找上而已,受害者始終是無辜的,而霸凌行為永遠都不可取。

  然而很不公平的是。雖然犯錯的是霸凌者,但是比起受害者,霸凌者的精神健康程度更好,也更受人歡迎。研究發現,霸凌者自尊水平更高,他們性伴侶個數也更多,而且也更少罹患抑鬱與焦慮(Donohoe, 2015)。

  3. 霸凌目擊者

  在霸凌目擊者內部,也分為不同的羣體(Stopbullying.gov, 2016b)。

  第一類人是霸凌的協助者與響應者。雖然他們不是霸凌的發起者,但在過程中為暴力實施者提供協助,甚至加入霸凌行為中。或者,有些目擊者會進行間接霸凌,比如在霸凌過程中大笑或者對霸凌者表示支持,這樣的行為會鼓勵霸凌行為繼續。

  另一些人則是徹底的局外人(outsider)。他們既不幫助霸凌者,也不幫助受害者。在霸凌行為發生的時候,他們會去觀看,但是不表明任何態度,來顯示自己不站在任何一邊。但實質上,看客角色本身就是對霸凌行為的縱容。

  第三類人是保護者(defender)。他們會安慰被霸凌的同學,有時也會直接和霸凌者對上。

  目擊者可以在制止霸凌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霸凌者喜歡自己的行為被人觀看,而如果目擊者表示對這個行為並不感興趣,或者不贊成這個行為,會降低霸凌者的興趣。除此之外,目擊者也可以將霸凌者的注意力引開,或者向其他成年人報告,尋找其他同伴支持一起保護霸凌者等等。

  很多時候,學生會不止扮演一個角色,比如一個學生可能曾經是受害者,而在另一個場景中,Ta 成為了霸凌者,或者霸凌的協助者。

  霸凌的影響

  霸凌行為影響了每一個人:被霸凌的人、實施霸凌的人,以及那些霸凌的旁觀者(Stopbullying.gov, 2016c)。

  1. 霸凌受害者會產生負面的生理心理問題

  霸凌對受害者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都會產生負面影響。調查發現,被霸凌的學生比起同伴,更可能表現出頭痛和胃痛的症狀,免疫能力也更弱。而另一項針對澳大利亞 750 名學生的研究顯示,受害者更容易有高焦慮水平、社交障礙以及抑鬱 (Rigby,1999)。

  由於被霸凌帶來的不安全感,使得受害者在學校很難集中注意力,並且部分受害者會因為感到不安全而曠課甚至輟學,影響學習成就(Rigby, 1999)。

  此外,有一部分受害者會成為日後暴力的犯罪者。在美國,上世紀 90 年代,在 15 起校園槍擊案中,有 12 起槍擊案的罪犯曾遭受過校園霸凌(Stopbullying.gov, 2016c)。

  *降低負面影響的保護因素

  但是,有些受害者在經歷過霸凌後,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 較強的控制感。控制感在於受害者相信自己有辦法改變。一項 2004 年針對西班牙學生的研究表明,如果受害者相信他們能對霸凌者產生影響,或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從霸凌者身邊逃開,那麼相對於那些對霸凌感到無助的學生,Ta 所受的長期負面影響較小(Dombeck, 2016)。

  ► 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如果有支持性的家人和同伴,能在受害者被霸凌後讓 Ta 傾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者給受害者提供建議與支持,可以減輕被霸凌帶來的負面效應(Dombeck, 2016)。

  ► 擁有應對壓力的技能。Hemphill 等 (2014)針對 650 名 16~17 歲學生的研究發現,擁有應對壓力技能的學生,在成年早期更不容易出現抑鬱症狀,即有一些自我減壓的辦法,興趣愛好,合理的情緒宣泄等等。

  2. 對實施霸凌的人,同樣有負面影響

  霸凌行為同樣會傷害霸凌的實施者。他們在成年後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如酒精、物質濫用等等。也更容易出現犯罪行為。或是成家後對配偶和子女進行家暴(Stopbullying.gov, 2016c)。

  而對於那些既是受害者,又成為霸凌者的人,他們有最高的風險產生抑鬱症,或者自殺(Stopbullying.gov, 2016b)。

  3. 霸凌也會影響到霸凌的目擊者

  調查發現,比起沒有捲入過霸凌的學生,霸凌的目擊者會更容易在日後產生心理問題,比如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同時,也會更有可能吸煙、酗酒或者使用毒品。目擊霸凌也會影響到學習,目擊者可能會曠課,甚至輟學(Stopbullying.gov, 2016c)。

  所以,霸凌會影響到捲入其中的所有人。即使目擊者選擇什麼也不做,只是單純地旁觀,Ta 可能依然不能免除霸凌帶來的影響。

  4. 霸凌也可能會帶來積極影響,只要你願意站出來

  雖然霸凌會給參與者們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對於那些敢於反抗霸凌者的學生,霸凌經歷可能會帶來積極影響(Derbyshire, 2010)。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反抗校園霸凌的人,本身的社會競爭力(social competency)更強,也更為成熟。反抗霸凌鍛鍊了孩子們衝突解決的能力,也提前給他們上了一課:並不是生命中所有人都會喜歡你。

  “距離跳樓事件六、七年了,我和以前的同學還會聊起那個胖女孩。餐桌上所有人都感嘆,我們居然曾經做過那麼過分的事情。我這時才知道,不止我一人覺得愧疚。我提議一起去給那個女孩道歉,但是所有人都不敢,怕不會被那女孩和女孩的家人原諒……直到現在,我依然感到很抱歉。我覺得唯一能讓我走出這段過去的方式,就是去道歉。如果有天我和她恢復聯繫,我一定會這麼做的。”

  如何走出霸凌

  1. 如果你曾經被霸凌過

  被霸凌會讓人產生不安全感和無助感,即使長大成人,這些感覺也許還依然存在。但是人們是有可能從過去被霸凌的經歷中痊癒的。如果你曾經被霸凌,可以嘗試用以下的方法來幫助自己(Gordan, 2016)。

  首先,承認(acknowledge)自己曾經被霸凌。霸凌受害者經常花費數年時間在試圖最小化自己曾經因為霸凌受到的傷害,勸自己“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或者試圖假裝什麼也沒有發生過。而有時,受害者可能會有種自責感,總是幻想自己“如果當時能更堅強一點,或許霸凌就不會發生了”。

  但是治癒的第一步是去認識到,你對曾經被霸凌這件事無能為力,你無需為此負責,犯錯的是霸凌者而不是你。承認這一點,承認過去發生過的事,才能進一步去認清它帶給你哪些影響,去嘗試解決負面的影響。

  其次,重新意識到你的自我價值。在被霸凌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聽到很多對你能力和價值的貶損。要清楚這些都是他人為了惡意攻擊你説出的謊言——那些霸凌者他們並不瞭解真正的你。去試着發掘自己真正的價值,用積極的自我評價去替換掉那些消極的話語。關於如何發掘自己的優點以及提高自尊,請參考我們之前的文章“我不值得擁有那些最美好的東西”|導讀:如何提高自尊水平?(內含測試)。

  你可以通過被霸凌的經歷,去關注自己的個人成長。比如,可以思考自己還可以成長的地方,像是“從這件事中我發現我好像可以學習如何更堅定地拒絕別人”把自己被霸凌的遺憾,轉變為自我提升的機遇。

  同時,你可以向外界尋求支持。同自己信任的、能給你帶來支持的家人或者朋友分享自己的遭遇,或者尋找支持小組。不要覺得自己需要傾訴是給人造成了負擔。在從霸凌恢復的過程中有時會需要外界的幫助。

  除了周圍人的支持外,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問題不適宜與身邊人分享,或者情況比較嚴重需要更專業的幫助,可以查看,全國心理諮詢與援助信息黃頁。

  2. 如果你曾經霸凌過別人

  之前提到,霸凌行為給霸凌者也帶來了創傷。像本位案例中的口述者,她和她的同學此後一直困在愧疚中。許多霸凌者希望能對受害者表達自己的歉意,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不敢或者不能説出口。

  對此,社會心理學家 Petra Boynton 建議,可以將自己想説卻還未説出口的話寫成一封信。在信中可以寫下你的感受。如果還沒準備好當面道歉,人們可以選擇自己保存這封信,或者將信的內容發到相關平台,比如 tumblr 上就有“我們曾是霸凌者(WeWere Bullies)”的頁面,裏面寫滿了霸凌者的懺悔(Boynton,2015)。

  同時,她還建議曾經的霸凌者思考一下,當時自己是為什麼會去霸凌別人,那段時間裏,自己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事。因為有些霸凌者在當時可能自己遭遇到了人生的困境,比如家庭的虐待等等,那麼這意味着他們自己也有問題還留待解決(Boynton, 2015)。

  但是讓他們尋找原因並不意味着支持他們曾經霸凌的行為。就算當時他們有自己的理由:為了不被同伴排擠也好,或者在家裏遭受的痛苦太大也罷。霸凌依然是一種不該出現的暴力。只是曾經的霸凌者通過認識到當年背後行動的動機,以及自己遭受的影響,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也避免自己將來再一次犯下錯誤。

  昨天是國際反對霸凌、尤其是反對針對性少數青少年的紫色紀念日,如果你曾經卷入過校園霸凌,或者僅僅是想要捍衞每個人“與他人不同”的權利,請隨手把這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