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秦虎師
掃平六國,北擊兇奴,南攻蠻族,一統江山。秦軍之所以強大,起決定因素的是兵種及後勤
兵種一:矛兵
秦矛兵分兩種,正面矛兵和輔助矛兵
正面矛兵:使用7米長矛,行軍時矛90度豎起,戰時第一排180度矛,後排依此角度向上.類似同時代馬其頓矛兵,但比馬其頓矛兵的矛還要長.
輔助矛兵:使用2到3米長矛用來機動和側翼的掩護,每一方陣設有一指揮官。
兵種二:重弩手(腳拉弩)
因為是重型弩單靠手殺拉不開的,所以要放在腳上拉
有人問蒙古弓騎和秦弩哪個厲害!我只回答你一句: 胳膊是擰不過大腿的,秦重弩是用腳加手拉的射程比蒙弓騎遠了近150米,況且在馬上晃動那麼厲害命中率大為降低,100米開外幾乎無法採用精準射擊了.
秦弩兵9萬橫成三列,每列3萬卒,卒右臂於旁卒由臂間隔一丈(1.5米)
前排射完,後排走前三步補射第二次,三列如此循環,補箭時間為30秒這樣長達9裏(4500米)的正面15分鐘可以射出90萬隻箭,敵500米內開始拋物射接近350米開始精確瞄準射擊(也就是説這時候箭不在走拋物線了而是幾乎走直線)這樣一次齊射一次可以放倒5萬人,無論是大面積使用還是小陣使用都能造成未短兵相接前就滅敵一半的恐怖效應。秦重弩於其它比較:1000年後歐洲人開始拿腳拉弩守城堡了。
兵種三:死士(最快榮華富貴的捷徑)
秦死士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出現的,而非後世的死士,那些多數是刺客門人,和破於無奈情況下組織出來的敢死隊.
秦死士15成羣(相當我們現在的一個加強班)
由想迅速改變地位的士兵組成,可以喝酒.
他們之所以厲害在於他們的鬥志,但武器佔了絕對的優勢。
兵種四:後勤武器匠
武器:春秋戰國末期鐵製武器大量出現,由邯鄲最具聞名
而秦鼓勵農民使用鐵器(犁)使用壞了的可以以舊換新
但在武器方面還沿用傳統的青銅器,因為工藝精湛,能造出1.4米的青銅劍,那是因為他們採用了梯型弧度的制劍方法,同一時代(青銅器晚期)其他各國因易斷,1米以上劍不可出.(鐵劍最多出到1.2米)。秦法規定每一生產出的兵器都要經過工廠主刻名(在武器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檢驗合格了)工匠刻名年月日(留下名字,武器出了問題,你就等着丟小命吧)從上到下道道把關,一旦有把劍在使用時斷了,死的絕對不值一兩個人!一個工匠幹同一道工藝,基本上是一輩子的事情了.不能改行.
兵種五:馬拉戰車
與同一時期的歐洲戰車不同,歐洲戰車基本都是單人戰車,只有將軍或特別場合才用4人戰車,也就是説裝備不精良,而秦統一的使用了三人戰車,馬伕,弩手,戈兵。
這種當時的龐然大物猶如我們現在的坦克打起仗來也就是幾百乘,相對來説同一時期的歐洲戰車是裝甲車的話,秦的就是坦克了.
當然經濟能力擺那的,歐洲同一時期全部人口才和秦相當.
兵種六:百人丈弩
最神秘的武器,主要是由於沒有出土實物的關係,但卻確實存在
裏出現過大弩,無非是三五個人一起拉的
裏出現過強弩,專門射殺敵方主將的,當然因為是神話所以不要相信那傢伙一個人真能拉的動那東西
我這裏説的百人丈弩是指一個方陣(相當於一個排)的人來維護,搬運,拆卸,射擊用的大型弩,作用應該等同於投石車,但透石車的石頭走的是拋物線,而弩箭走的幾乎是直線,也就是説弩精確度遠大於投石車!
因為這龐然大物沒有出土過,所以我們在這裏也只能猜測了,但歷史上秦的確是大量裝備了這種攻城武器的!
特點:穿透作用極強,用於消滅敵步兵羣,主帥,破城牆.
秦人之所以強大,在於他的武器,還在於他不同於六國的兵役制度
秦士兵就是士兵,一輩子是士兵,整天練功夫,而其他六國的士兵沒有戰事時都是農民,有了戰士才召集起來,所以秦滅六國可以説是正規軍與保家衞國的農民軍之間的較量,結果可想而知.秦人口500萬,地處戰國偏遠地區,長平之戰以400萬人養一隻100萬的部隊持續一年之久.
第四、大明水師
如果要問世界古代歷史上,哪個國家的海軍最強?可能很多人認為是西方殖民的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是英國海軍的,其實都不是, 古代歷史上,同時期世界最強海軍的其實是我大明水師,大明水師到底有多強?已經強到三百餘年未嘗敗績。
當然,有的人説,真的假的,那當時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大不列顛)啥都是都不如大明水師嗎?是的,差遠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大明水師的各項實力。明朝水師又稱大明水師,是曾經世界第一的中國海軍,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兩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師。在明成祖鼎盛時期的1420年,明王朝擁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以及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 從元末朱元璋渡江戰役和鄱陽湖水戰開始,到鄭成功收復台灣,明朝立國近三百年,明朝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
而作為我們瞭解最早了解大明水師估計就是,歷史書上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歷來為世人所稱頌,稱頌大明海軍的強大。但是,威名遠揚的鄭和船隊實際上只是強大的明帝國海軍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而已。
從艦船裝備上,大明水師很牛逼,那大明水師實戰對抗敵軍強到何種程度,可以通過幾場場海戰來一探究究竟,這三場海戰都是三戰三捷。
一、廣東水師剿滅葡萄牙的海軍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派遣了一支貿易船隊來到了中國,企圖和明朝政府開通貿易,被明朝政府拒絕了,葡萄牙人不甘心自己的黃金夢想就此夭折,當時的國王便想採取武力來打開中國的大門,於是一支以西芒為海軍司令的葡萄牙艦隊。這支葡萄牙艦隊在廣東沿海地區無所不為,走私、搶劫、奴役婦女,這種行為引起了明朝政府的重視,丫的都搶到家門口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嘉靖皇帝繼位,決定要教訓一下這些紅毛子,下令廣東海道副使汪鋐,率領廣東水師剿滅葡萄牙的海軍基地。
在這次戰役中,汪鋐發揚了大明水師敢打硬戰的優良作風,正面迎戰了不可一世的葡萄牙海軍,一戰下來,俘獲了葡萄牙數艘戰艦,敵方海軍司令在激戰中乘着一艘輕型戰艦,狼狽的逃跑到了馬六甲海峽,這一戰,是中國海軍首次和歐洲最強大海軍的正面對抗,沉重打擊外來侵略者,捍衞了中國的海洋主權。
二、大敗海盜,生擒匪首
陳祖義,原本祖籍廣東潮州,卻是當時最著名的海盜集團首領,明洪武年間逃至南洋後,盤踞在馬六甲從事海盜十餘年,集團成員鼎盛時超過萬人,戰船百艘,雄霸於日本、印度洋、中國台灣、南海等海面。鄭和水師首次遠航班師時,便曾派使者前去招撫,狡猾之徒陳祖義卻詐降,暗中策劃攔船搶劫,妄圖劫掠幾艘鄭和的“寶船”。鄭和率水師合圍陳祖義,殺死海盜5000餘人,燒燬海盜船隻10艘,俘獲7艘,活捉陳祖義。後來,陳祖義這位海盜大佬在京城被處死。
三、痛擊蘇門答臘國蘇幹刺
永樂11年十一月,鄭和水師三下西洋。船隊抵達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時,偽王子蘇幹刺正策劃殺主自立。
蘇幹刺是原蘇門答臘國王的兒子,後來蘇門答臘國遭到那孤兒國侵略,蘇門答臘國王中毒箭而死,王子蘇幹刺尚年幼,大權落入其他人之手。蘇幹刺成人後,就拉起自己的隊伍殺掉了老國王,然後逃往山中另立山頭。而且蘇幹刺怨恨鄭和未賞賜自己,便率水軍攔截鄭和水師。鄭和隨即率師迎頭痛擊、窮追猛打,把蘇幹刺的水軍打得一敗塗地,直到活捉蘇幹刺及其妻兒。
當然,大明水師的戰績遠非如此,大明水師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海軍(水上軍隊)的巔峯,從鄱陽湖之戰到鄭成功收復台灣,三百餘年未嘗敗績,鼎盛時期的大明水軍鄭和艦隊出巡西洋,威震五洲四海,即使到了明朝中後期,仍在珠江口重創葡萄牙艦隊、露梁海全殲日軍艦隊、在澎湖之戰與料羅灣海戰中擊敗荷蘭艦隊。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明朝水師是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
第三、大唐雄師
“漢家兵馬如日月,大唐軍威掃亞洲”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宋朝不算,他那是被打的多,主動出擊少)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漢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頂峯時代,而唐朝則更是將華夏武功發揮到極至。唐軍是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其武功極盛時曾遠達裏海地區。唐朝一戰定天下。李靖夜襲陰山,活捉突厥可汗,可謂千古奇功。後來唐朝軍隊開疆拓土,外蒙古和西域盡為中華版圖。唐軍裝備精良,馬匹充足,以騎兵為主要作戰方式,也初步配置了火器裝備。攻堅戰能力和野戰能力都為一流。充足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為這支軍隊的強大提供了保證。
至於唐朝的軍隊為什麼這麼強大,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簡單分析一下
1:唐朝李氏家族並不是純正的漢人,他們是胡漢混血,治國中帶有一些胡人風氣,同時朝廷中也有許多胡人或胡漢混血做官,所以並不排斥武力。而李世民更是以武立國,可以算是一個武皇帝,他手下的大將有土匪也有山賊,帶着一股匪氣(看太宗的起居注就知道這些大臣是怎麼樣的),有這樣的領導,手下的兵也會帶有血性,悍不畏死。至於李世民之後的皇帝,唐朝也是時有動亂,用兵許多,所以士兵戰鬥力並未下降。
2:唐朝重武,即使是唐朝初期的文臣,也歷經許多戰役,也能上馬提槍戰鬥,所以文人集團並不像宋朝那樣歧視武將打壓武將集團。由於唐朝軍隊採用“府兵制”。其軍人都是職業軍人,這不同於漢代以前的武裝農民兵。實戰中,唐軍騎兵與坐車的步兵共同達到戰場,進攻是騎兵掩護,步兵組成“唐刀陣”。史書上有“如牆而進”,“當嗣業者,人馬俱碎”來描述唐刀陣推進時的強大威力。
3:戰術指揮 唐軍的基本戰術是“側翼迂迴,前後夾擊”!將步兵列陣的威力和騎兵強大的機動性能通過“畜力化運載步兵”這一創新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發揮了歷史上最強大的“反騎兵軍團”的威力。唐朝前期有很多著名的帥將,最出名的則是被稱為軍神的李靖。
4:唐朝武器裝備也在當時是及其厲害的,即使是現在也很有名的陌刀,橫刀都是唐朝生產的,還有鎧甲,唐朝最厲害的明光鎧。
我們從一場唐朝與大食之間的戰爭,可以看出當時的唐軍多厲害。
怛羅斯城是石國的第二大據點,《新唐書·石國傳》"怛羅斯城,石國常分兵以鎮之。"這也是高仙芝與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距離怛羅斯城不遠的撒馬爾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據點。
高仙芝並不知大食的意圖。而且唐在葱嶺以西的屬國分散部署,一時很難集結。為了阻止大食的東進,以攻為守,遠征大食對於深諳兵法的高仙芝來説似乎成為可行手段。 剛剛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亂的阿拉伯大軍南下,恰好與高仙芝大軍相遇在怛羅斯河。
高仙芝於天寶10年(公元751年)四月,從安西出發。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葱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決戰。[1]
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唐軍驍勇善戰,靠着步兵的強弓勁弩,唐軍曾經佔有很大的優勢,唐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史載戰鬥持續了五日,第五日傍晚,葛邏祿(Qarluq)番兵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阿拔斯王朝聯軍乘唐軍發生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主力突擊唐步兵。高仙芝受到阿拉伯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無力支撐,終潰不成軍。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和別將段秀實收攏殘部,向安西方向敗退,途中恰逢大唐聯軍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恐阿拉伯追兵將及,殺死百餘名拔汗那軍士才得以率先通過。兩萬人的唐安西軍,最後只剩數千名人。[1]
第二、大漢軍隊
漢朝軍隊當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因為羅馬的武器比漢朝落後了
整一代。羅馬人的遠距離投射武器是投槍,漢朝的遠距離殺傷武器是弓箭。
羅馬人對漢朝軍隊就好象鴉片戰爭的清軍對英軍一樣。
咱這完全有據可查。匈奴被漢軍擊潰以後,席捲歐洲。當時阿提拉單于對付
東西羅馬帝國軍隊的軍陣就是用如是法。因為羅馬人一人只能手持一盾,在100步以外或
高崗上只要朝空射箭,然後任箭下落殺人,羅馬人就必須用盾向上保護自己。
阿提拉單于的軍隊同時再平射,羅馬人的軍隊不能同時保護高空和對面的箭,就
大亂,此時匈奴的騎兵就會如烏雲一樣捲過去吃掉羅馬人。這也是歷史頻道介紹的
匈奴人的戰術。
而同樣的匈奴人遇見漢軍的武剛車,騎步兵和射手就不行了。西漢的時候,雙方雖然
武器沒有決定性的差別,但漢朝那時候以及大規模用射箭殺敵,最著名的是李陵
對匈奴單于,數百漢軍用箭陣能從塞外匈奴傾國之力的情況下到邊塞外百里才因為內奸
告密箭用完而被消滅,可見漢軍射手的殺傷力。到了東漢,因為漢朝武器的顯著提高,
如鐵甲的普遍裝備,當時漢朝對匈奴據歷史記載數千漢軍就可以打敗匈奴的萬人隊。
所以竇憲北征五單于的仗根本就不激烈,因為雙方武器優劣一目瞭然。而就是這麼只被
漢朝趕到了歐洲的匈奴人,把東西羅馬帝國玩在股掌之中。
西方人內心那種可恥的自我感覺良好,使得他們在一般的歷史書籍裏面基本不談
中國對匈奴的大勝,不談匈奴如何被竇家的竇固和竇憲最終征服,不談匈奴怎麼被
趕到歐洲。只強調“中國用萬里長城來防匈奴”(廢話,漢朝那長城是不斷往北蓋,不斷
蠶食匈奴領土的,能和明朝防蒙古自守待斃的明長城相題並論麼?),或者“就在
羅馬被匈奴沉重打擊的時候,匈奴也進攻中國--是哇,那劉淵本來是西晉的高級軍事
長官,八王之亂裏面被拉攏,手下的匈奴兵全部是晉軍的裝備,他那是打者漢朝的旗子
用者漢軍的裝備打進的長安,能和東西羅馬在匈奴武器優勢下潰不成軍相比麼?
羅馬人到了300年左右,盔甲還是銅製的,所以才能有羅馬那麼漂亮的盔甲。如果是象
漢朝軍隊一樣是鐵甲,那堅硬得多的盔甲怎麼可能造出那麼漂亮的胸甲來?然而的然而,
中國人裏面那一羣一身媚骨的傢伙永遠是跟着洋人的論調走。也不看看遠距離投射武器中
國比羅馬先進了數百年不止,在羅馬人還在用銅甲護身,用投槍鎮壓斯巴達克起義的前
近八十年,中國軍隊的李陵小分隊以及能夠用箭陣橫行沙漠了,李廣老將軍以及能百步
射石了,中國的鐵箭頭根本就不是羅馬的銅甲能夠抵擋的。儘管中國的手下敗將打敗了
羅馬人,然而子孫輩裏面的一身媚骨們還是要咒罵自己的祖宗。真TMD下賤得和台倭人一樣。
從羅馬和帕提亞的戰爭也可以看出漢的戰爭優勢來
羅馬人對伊朗的帕提亞戰爭早期基本勝負參半,包括前三頭克拉蘇被帕提亞軍逮捕殺死。
後期基本上羅馬大敗居多,這包括安東尼東征帕提亞帝國
大敗,後來的羅馬皇帝在東征帕提亞被捕,已經查士丁尼大帝對帕提亞帝國
的大敗。
而帕提亞常年受匈奴壓迫並進貢,這可是東西羅馬帝國對匈奴的態度。帕提亞也
沒有有效打擊過匈奴
第一、蒙古鐵騎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所向無敵的原因是:
一、西方各國軍隊採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
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體現出來了。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範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於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表現。而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堂堂正正的正戰。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採用正面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採用嚴密的隊形,特別強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後面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着,作後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衝擊的任務。很明顯,這種戰術的衝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即使在進入鐵器時代,馬的鞍具的發展,使得騎兵越來越重要了,雙方在騎兵的戰術運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別。東方的騎兵很少有重裝甲,騎兵即能用馬刀、長槍也可以使用弓箭。騎兵主要目的是為了軍隊的機動能力和正面的衝擊力,可以在很大範圍內作戰。而西方的騎兵部隊發展出了威力強大的重裝甲騎兵,士兵穿著厚厚的鎖子甲,可以有效抵擋刀槍和弓箭的殺傷,騎兵使用長槍和長劍,殺傷力較大。但是與東方不同的是,騎兵戰術的使用仍和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相同,講究隊形和正面的殺傷力和防護力,幾乎沒有太多的戰術機動能力,作戰範圍仍然是在很小的區域內進行。東西方的軍隊由於地理障礙,除了歐洲軍隊和中東地區的軍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外,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軍隊從未與萬里之外的西方軍隊打過照面。唯一可能的機會,在亞歷山大攻克印度準備東進時,因病逝而告終。
蒙古人的戰術:
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後,立即開始對中國北方的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攻擊。蒙古軍隊在一開始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和過去的遊牧民族軍隊一樣,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在中原各高大堅固的城牆面前,強大的騎兵是無能為力的,儘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很快,蒙古人從遼、金、西夏的軍隊上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了繼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並且學會了運用漢族新的發明的火藥和投石武器。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特別強調的就是部隊的機動性,以距離的包抄迂迴、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徵。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達到了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規模機動,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他們在戰鬥中亦很少依賴單純的正面衝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受攻擊後後撤,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早已四面包抄的騎兵則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後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在過去的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都用過。但象蒙古人一樣利用四處遊騎做間諜,大規模的騎兵可以隨時遠距離攻擊的情形則沒有出現過。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編入漢和其它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擔任攻城的任務,使他們在東方無論是野地浪戰還是摧城拔寨,幾乎所向披靡。事實上,蒙古軍隊的騎兵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一對一地戰勝歐洲的重裝甲騎兵,歐洲重裝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殺傷力遠大於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歐洲騎兵的馬也遠比蒙古馬高大。但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則是歐洲騎兵遠遠不及的。歐洲軍隊的戰鬥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很小戰場內進行的。而且,歐洲軍隊有慣常的騎士之風,崇信正面一對一的堂堂正正的戰鬥,當他們遇見可以把百里方圓的地方做戰場,且習慣迂迴的蒙古軍隊時,他們的確是碰上了無法想象的戰爭場面。
蒙古人西征時,在發生大部隊與敵正面遭遇的時候,蒙古騎兵也會迅速排成戰術隊伍發起正面的攻擊。其戰術隊形通常是排成五個左右的橫隊,每個橫隊均為單列。各橫隊相距很寬的距離。這樣形成了遠遠大與對手的寬大正面(從現代戰術來講,這種極易為對方衝擊的寬大正面是極為不利的)。前兩個橫隊是重騎兵(相對東方軍隊),其餘為輕騎兵(相對與西方的輕騎兵可算無任何裝甲的騎兵)。在此之外則還有大批的遊騎四處做表面上無意義的運動。雙方軍隊在靠近後,蒙古軍隊的輕騎兵會突然從前排的重騎兵橫隊的巨大空隙間以極高的速度衝出,向西方的敵人投射長矛和從中原學來的毒箭。幾次齊射後,重騎兵隊伍迅速後退,接着輕騎兵也迅速後撤,並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遭到攻擊的西方軍隊無論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方陣此時都很難迅速回擊,必須保持隊形的嚴密向前推進,否則無法利用自己的優勢殺傷蒙古兵。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只要一兩次這種衝擊就會讓敵軍軍心動搖隊形混亂。而這種反覆的攻擊蒙古兵可以不論白天黑夜地進行,因為隊伍相距較遠且不需要太嚴整,蒙古兵的隊形很容易在遠離敵軍後重新排列整齊。一但敵軍隊形混亂軍心動搖?始後撤,則寬大的蒙古騎兵隊形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離的砍殺。蒙古軍隊在騎兵快速大縱深地前進時,遇敵堅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數部隊監視以待後續的攻堅工兵,大部隊仍繼續高速前進,使後方的敵人根本無法作出戰爭準備。另外。蒙古軍隊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結冰時發起戰爭。戰例。1241年,蒙古蘇布台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地搶佔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投石車和火箭向守衞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裏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這些攻擊武器大多為西方軍隊首次見到,其內心恐慌可以想見。蒙古人還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戰役,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蒙古軍迅速攻克佩斯城,殺死十萬餘人。蒙古軍隊靠着部隊的高度機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因為歐洲軍隊在速度上的劣勢,使得在戰場上逃回來的人極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量極為龐大。另外,因為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離的格鬥殺傷,使得蒙古軍隊在運用機動作戰時,只有少量的傷亡。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也許是冷兵器時代最懸殊的。
二、蒙古人特殊的裝備
蒙古馬。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該是最劣等的馬了。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可以説,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蒙古馬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種---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後勤的要求。並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蒙古馬的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蘇布台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而佈滿積雪的兩地之間的距離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投石車、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個王朝原來是守備堅固的城防用於抵禦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另外,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説,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歐洲戰場,很多時候火藥類武器尚未造成城牆被完全破壞的局面,守軍就會失去戰鬥的意志開始棄城逃亡。
蒙古騎兵的各種裝備
因為蒙古騎兵從未象歐洲一樣對兵種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歐洲軍隊使用的武器那樣笨重,所以蒙古騎兵隨身攜帶各種武器,使得其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大,需大約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電視《馬可. 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開蒙古人硬弓的場面),射程遠,幾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勝防的。另外,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製成,輕便堅韌,雖然遠不及歐洲重裝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此外,不會象鐵製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軍人的訓練、忍耐力和其軍事化的特殊社會組織:
蒙古軍隊和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一樣從小就是戰士。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時候就早可以算成職業軍人了。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求,爬冰卧雪在其視為常事。遠距離跋涉更是從小的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各定居的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質上處於落後地位,大規模地攻佔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和動力。對財富的渴望、對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時候。蒙古人放手讓士兵可以任意屠殺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讓殺人的血勇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原始勇氣,使得蒙古軍人成為極其勇敢野蠻的戰士。肆意的掠奪則部分解決了蒙古軍隊後勤供應問題。另外,蒙古各部落統一後,幾乎把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遊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國走向了完全的軍事化道路。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這些被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是極為驚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衝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戰士都是李廣那樣的神射手。這一點,他們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作到。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與戰爭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各部落的領導即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管理組織者。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綜上分析,我認為蒙古國軍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因為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最無法發揮優勢的地方。他們必須下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抵岸後,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還不能騎馬作戰。更糟糕的是潮濕的空氣讓他們適應大陸氣候的鼻子無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奪去生命,就象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一樣,他們也不能適應這裏老是從叢林冒出的軍隊。叢林的主宰是大象而不是蒙古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