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和重耳之間的關係

 

秦穆公重耳之間的關係

秦穆公和重耳,他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為何會將此二人的名字放在一起,我們今天來探究一番,將箇中厲害關係弄個明白。

晉文公重耳

秦穆公,秦國的一代君主,秦國史上的一代有名之君;重耳,這個名字你可能並不熟悉,但是論起他的另一個名號你一定就非常清楚了,那就是晉文公。

秦穆公和晉文公之間是對立,還是互助,是仇敵還是同盟,不同時間段他們的關係也不盡相同,從同盟到仇敵,從互助到對立。

秦穆公和晉文公同為其本國曆代君主的佼佼者,勤政愛民,善於結交有才能之人,並能將其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凸顯出他的最大用處,可謂是半個伯樂,能識人知人用人,善用能人,激勵下士,以達到整個國家的共同前進。

只是他們生於不同國家,他們身份都是一代君主,拋開身份,他們如若相識必能成為莫逆之交,可惜命運弄人,他們天生便不可能是同一利益體,秦穆公比重耳更早登上王位,他其實十分忌憚重耳,所以在晉獻公死後,輔助過二位晉國皇子登上王位,可惜均是背信棄義之小人,未能與秦國結為秦晉之好,在經歷了兩次失敗後,當重耳找到秦穆公時,秦穆公決定再幫助晉國一次,於是就有了秦穆公協助重耳奪取皇位,永結秦晉之好的典故。

秦穆公死後究竟有多少人殉葬

秦穆公死後,人們對他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為何穆公對秦國的發展做出了那麼大的貢獻,後期卻沒能因功績被後世所歌頌、所讚美、所懷念呢?

秦穆公照

這是因為,在穆公死時他做出了一件極其荒謬的事情,這便是找人殉葬。

其實殉葬的風俗並非起源於秦國,而是在殷商時期變興起的,那時稍有身份的顯貴人士覺得如果死後沒有人殉葬便是一種恥辱,是一種顏面無光的事情。

這個風俗在秦國時期也沒有被廢止,但卻有所收斂。

秦穆公在早秦時期是有歷史意義的,他的作風,他的開明,他的視百姓疾苦為自己的失職,他辛勤的為擴大秦國的疆土而孜孜努力,他付出了很多,才能成就歷史上的春秋霸主地位。

他禮賢下士,積極引進人才,聽取不同的意見,融合不同人才的才能,並將其用之刀刃之處,他體恤百姓,常常下訪民間,看到百姓的流離

為此,人們對秦穆公有很高的期許,覺得此國君與眾不同,能帶給我們全新的秦國風貌,能吸納好的意見和建議,廢止掉不合適的、苛刻的國家弊政。

雖然秦穆公生前並未明發詔令廢止殉葬的陋制,但百姓們以為這個風俗已然終止,當秦穆公死後,下屬竟然有117名殉葬,其中還有三位謀略很強大的謀臣隨之赴死,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大大地顛覆了他們對秦穆公的看法和評價,這也是造成穆公評價褒貶不一的重要原因。

秦穆公為什麼能稱霸

秦穆公的一生經歷了幾度大起大落,舉國上下經過漫長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也就是稱霸一方。

秦穆公圖

秦穆公的稱霸是狹義上的,限於地域,而不像是秦始皇一樣稱霸整個天下,穆公時代的稱霸只是完成了收復西戎,消滅晉國,成為一方的霸主而已,雖然看似簡單,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心力和物力才達成了這來之不易的成果。

他整個稱霸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西戎小國,第二個則是幾經努力終於消滅了晉國,這兩件事的合一完成才達到了最終的稱霸一方。我們首先來談談穆公如何收復西戎的。

其實當時穆公本身並不是一心去攻打西戎的,他自始自終都只有一個目的,消滅晉國,只是奈何雙方實力懸殊巨大,秦國當時歷史之低,連當時的周國都瞧不起,所以穆公有心但無力,至此之後,秦國將槍口掉轉了方向,轉攻西方,收復了20來個小國,史稱西戎。

那麼穆公為何堅持一定要消滅晉國呢?是因為他的野心,穆公並不滿足於西戎的收復,還是更加想將晉國收為自己的領土,經歷了三度失敗,折損了不少兵馬,初心未改,穆公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咎於自己,不讓孟明視有任何的負疚感,孟明視深深的感到了愧對君主,於是下定決心潛心研究如何戰勝晉國,在齊心努力之下,秦國終於攻克了晉國,消滅並佔據了它,史稱秦穆公稱霸的時代終於來臨。


 

秦穆公謂伯樂思想解密

伯樂何解?其實伯樂的本意是指一個人,是一個職位為馬伕的人,他有着過人的眼光,能察旁人所不能察,具有遠見性,十分善於發現好的馬,這種馬被稱為千里馬。

九方皋相馬

謂,是什麼意思呢?有三層意思,第一個是被稱為;第二個是告訴,對......説;第三個是評論。

那這裏秦穆公謂伯樂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是第二層意思,全句翻譯過來便是秦穆公對伯樂説,而歷史上確實是有這層典故的,伯樂孫陽也的確是在秦穆公時代出現的人,故事的大體意思是秦穆公想尋找好的馬匹以備戰爭之需,為此他請教了孫陽,問他子孫裏是否有識馬之人,孫陽給他引薦了一個人,九方皋,説得此人十分有才,當九方皋為秦穆公尋的馬匹是對秦穆公説是一匹黃色的馬,但當秦穆公親眼所見,卻發現這匹馬並非黃色而是黑色,他大怒去責問孫陽,孫陽長嘆一聲説,這才是九方皋,觀馬已不在乎外表而只在乎其內在,真高人也,最終秦穆公親自驗證了此馬果然不同凡響,是匹好馬。

但我卻覺得秦穆公謂伯樂是第一層意思,全句意思為秦穆公被稱為一名伯樂,何以見得呢?秦穆公作為一代良君,他有着慧眼識英雄的眼光,在他當政時期,便發現了孫陽、百里奚等有才之臣,並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加以任用,並最終消滅了晉國,完成了秦國曆史進程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秦穆公夫人是何許人

秦穆公的夫人是誰,她有怎樣的背景才能成為穆公的夫人,她在穆公國君時代又做了什麼影響秦國國政的事情呢?

穆姬劇照

秦穆公夫人,原是晉國人,不是一般的晉國人,是晉國的公主,還是第一個公主,晉獻公的長女,她的弟弟是晉國當時的太子。話説這麼多,還未談到她的姓名,她被稱為穆姬。

她的一生較為短暫,她和秦穆公的婚姻其實才是秦晉之好的起源,當時穆公還未成君主,穆姬的後母嫉妒她的美貌,特地將其遠嫁到秦國,穆姬嫁與秦穆公倒也是相安無事,為其生兒育女。

但晉國在穆姬下嫁之後發生很大的內亂,首先穆姬之弟晉國太子被後母驪姬冤枉,為證明自己的清白自殺而亡,而穆姬的兩個弟弟生怕自己受到牽連,連夜逃出晉國,以圖活命。但驪姬和其子之狠毒讓晉國大臣心寒,於是大臣們商議之後決定先下手為強,殺死驪姬和其子。然後又迎回來穆姬之弟夷吾為新的國君。

夷吾為國君後,忘記了曾經幫助過他的穆公的恩惠,見利忘義,派兵攻打秦國,但最後卻因三百勇士而被穆公活着,穆公為解氣,決定當眾處決夷吾。

這時候,穆姬不幹了,她心裏想,只要我活着,怎麼能我的夫君去殺死自己的弟弟呢?於是她脱下華服,帶着子女下跪向穆公乞求饒其弟夷吾一命,穆公大義,受不得妻子的苦苦哀求,於是白辛苦一場,硬是將夷吾放回了晉國,此舉真可謂婦人之仁,敗事有餘。

秦穆公嚐出而亡其駿馬是什麼意思

秦穆公嚐出而亡其駿馬,是一個古代的關於秦朝君主秦穆公的小故事,它講述的是什麼?又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秦穆公像

首先我們來看看故事本身,這個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秦朝,那時候秦國君主秦穆公十分愛馬,很珍惜自己的坐騎,曾經找過伯樂孫陽讓他為其相馬,最終由孫陽舉薦的人才幫他找到了一匹好馬。所以對於此馬,穆公是十分看重的,一天這匹愛馬走失了,他獨自一人出外尋找愛馬,慢慢的與跟隨的人分開了,越走越遠,最後發現有一羣人圍火而爐,走近一看,才發現那羣人吃的正是自己的馬,秦穆公對他們説這是我的馬,當這些人知道穆公身份後,紛紛驚恐無比,以為穆公必定會將他們處死,但沒想到穆公卻説,吃肉一定要配好酒,我給你們弄點酒好了。

過了幾年,秦國和晉國大戰,秦穆公被晉國逼入死角,隨時可能會殞命,當穆公已經做好就義的準備時,突然發現不知從何處衝出來一羣人,這羣人將晉國軍隊重重包圍,將秦國的必敗佔據扭敗為勝,並殺死了當時的晉惠公,最終秦國此戰役取得大勝。

那麼這個故事,留下了很多啓示,我們就一點而談,秦穆公重視百姓的姓名,當得知他們吃馬肉時第一反應是如果沒酒會害死人命,為此立即給他們倒了美酒,不求回報,讓這些人吃飽喝足,該幹嘛幹嘛去,但是正是因為這顆不求回報的心,讓穆公在危難重重時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報,這就是施恩不忘報而得到了好的業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32 字。

轉載請註明: 秦穆公和重耳之間的關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