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我是你們的小可愛。
1889年1月16日深夜,紫禁城飄着鵝毛般的大雪,皇宮內卻突發了一場起因不明的火災,燒燬了宮中最大的宮門太和門。清代書法家翁同龢在《翁同龢日記》中記載道:“此災奇也,驚心動魄,奈何奈何!”
這場災禍之所以“驚心動魄”,不僅僅是因為它讓太和門化為灰燼,而是一個月之後就是光緒帝的大婚典禮,這道門就是皇后必須經過的一道最重要的宮門。慈禧太后眼見一月之內不可能將宮門修復,便下旨扎一道彩紙糊的太和門,接下來全京城最好的工匠日夜趕工,終於在典禮之前將一道足以以假亂真的太和門綵棚豎立了起來。
2月26日,大婚典禮如期舉行,大清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女人,就從這道紙紮的假宮門中進入了紫禁城。她叫葉赫那拉·靜芬,但人們更常稱呼她為隆裕太后,她的一生就像這道紙糊的太和門一樣,看似尊貴,卻充滿了一觸即碎的悲劇色彩。
隆裕皇后性格善良卻木訥懦弱,且長相平平,故光緒帝獨獨寵愛活潑美麗的珍妃,對隆裕非常冷淡。而慈禧太后雖然是隆裕的姑母,但對於這個木頭似的侄女,她也談不上有多麼喜歡。老太監信修明曾在回憶錄中寫道:“(隆裕皇后)在宮廷里名有六宮之權,其實上既受制於太后和皇帝,對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對太監,也不敢驕傲自尊。”
就這樣像透明人一般生活了近10年,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駕崩,第二日慈禧也隨之而去。此時年僅3歲的宣統帝奉遺詔即位,隆裕皇后便一躍成為了大清最尊貴的女人,史稱隆裕皇太后。
當時清王朝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天子年幼,隆裕太后只能垂簾聽政,與攝政王載灃一起主掌朝廷事務。這對生性仁懦的隆裕太后來説是件難事,她不善於交際,所以沒有什麼親信;學問見識均不算優秀,所以也不懂得如何穩固自己太后的寶座。在腐朽的清帝國,她只能用一顆慈母之心儘可能地照顧小皇帝,並不能做其他的事情。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了,隆裕太后與袁世凱在養心殿進行了長達1小時的談話,她最後嘆息道:“餘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着小皇帝頒佈了《清帝遜位詔書》,中國長達2000餘年的帝制,在她手中徹底終結。
在這一艱難的決定裏,隆裕太后並未扮演過多的重要戲份,甚至在袁世凱提出種種條件時,她也一一應承下來。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她無力拼搏,也沒有任何政治野心,唯一能考慮的就是自己和年幼的小皇帝能不能安然活下來,以及天下是否能有一個安定的局勢。
她唯一一次據理力爭,也是為了溥儀的生活費而抗議。袁世凱在協定退位詔書時,給溥儀定下了每年300萬兩白銀的保障,而隆裕太后覺得太少,她竭力維護皇室最後的尊嚴,硬逼着袁世凱將費用提到了400萬兩。此處亦可看出,隆裕太后對小皇帝是有一片拳拳關愛之心的。
在溥儀退位後,孫中山、黎元洪、黃興都曾稱讚隆裕太后為“女中堯舜”,她看似軟弱,此種決定卻顧全了大局,避免了國土的分裂,也保全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安全。回顧歷代亡國的皇室,從未有任何一個能像清室這樣受到優待,她雖然是愛新覺羅的罪人,但又何嘗不是歷史的功臣呢。
然而親手結束清朝的統治這件事,對隆裕太后來説打擊還是太大了,她從此鬱鬱寡歡,第二年2月就在長春宮溘然長逝,享年46歲。在她死後,受到了連慈禧太后都未曾得到的榮耀和哀悼,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官員全部穿孝服27日。
除此之外,袁世凱還親自臂帶黑紗,舉哀致祭。全國各地也紛紛召開追悼會,悼念這位開明、仁善、推動中國走向共和的清末太后。當時《大公報》評價她:“既非依附於帝王,亦未嘗有垂簾之政績,而獨以讓德高懷,召億兆人之謳恩,曾不以國體之變遷,而稍馳其愛敬者,伊古以來,實惟前清隆裕太后。”
《亞細亞日報》也對此表示了哀悼:“隆裕太后去歲,不為親貴浮言所動,力主共和,實為有造民國。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國民,當同情哀悼。”
所有人都在贊她賢明淑慎、垂憫蒼生,但這背後有着一個女人在歷史沉浮中的太多無奈。對於隆裕太后來説,很多事情並不是“想或不想”就可以“做或不做”的,她的一生唯一爭取過的,或許也就只有為小皇帝爭來的那400萬兩白銀,其餘都是如她遺言所説:不知魂歸何所而已。
好了,喜歡的關注我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