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7月8日電(記者周喆 沐鐵城)在青藏高原東部有一道獨特風景:8年來,一所小學的老師們堅持帶領不同民族的學生,利用課間時間,跳起融合藏族、回族、漢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舞蹈,掀起“最炫民族風”。
在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第一小學的操場上,伴隨着歡快的音樂,六年級回族學生馬子萱身穿藏族服裝,和其他100多名學生跳起歡快的舞蹈……他們動作節奏或許還不完美,但表演透露出的童真童趣和純真的快樂,讓人難以忘懷。
因家庭變故,馬子萱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剛入校時,她個性內向,見人羞澀。今年是她參加舞蹈表演的第三年,當初的新鮮感變成了真正的愛好。“跳舞是我最開心的事,也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今後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當一名舞蹈老師。”
化隆回族自治縣第一小學副校長陳燕珍告訴記者,馬子萱表演的藏族舞是民族舞《民族大團結》的第一部分。去年6月,陳燕珍借鑑藏族、漢族、回族等多個民族文化元素,創作了這支舞蹈,表現了各民族羣眾聯歡的場景。
“化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自治縣,共有回族、漢族、藏族、撒拉族等15個民族。學校裏少數民族學生很多,應該加強民族藝術教育。”陳燕珍説,參加工作不久,她就萌生了把民族舞蹈帶進課堂的想法。“他們能歌善舞,對不同的舞蹈也懷有濃厚的興趣。把舞蹈藝術普及到教學中,孩子們能以舞結緣,增進交流。”
2013年,在陳燕珍的帶動下,學校語文、數學等文化課老師紛紛開始學習舞蹈知識,兼任舞蹈老師。這些老師領着一屆又一屆的學生跳了8年。“師生在一起,就像大家庭一樣幸福快樂。”陳燕珍説。
看似簡單的舞蹈,背後要經歷幾個月的細心打磨。“除創作過程外,一個動作往往要重複教上幾十遍。”學校六年一班班主任張錦蘭説,跳舞練習時,孩子們會閃着大眼睛詢問動作要領,沒有絲毫懈怠。舞蹈練習、表演中,他們學會了相互理解與合作,彼此也結交了珍貴的友誼。
如今,學習民族舞蹈的學生規模,從最初的1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100多人。這些孩子中,年齡最大的即將升入初中,最小的在讀小學二年級。每到開學季,連化隆縣周邊很多區縣學校老師,都慕名前來觀摩,希望將民族舞教學模式推廣到當地學校。
舞蹈連接起來的情誼如潺潺溪流,人在哪裏,溪水就到哪裏。
陳燕珍回憶,四年前她帶着幾個學生去海東市參加表演。看着她們在舞台上相互幫襯,擺出各式可愛的舞姿,陳燕珍掉了眼淚,“當時心情很複雜,她們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我都能感同身受,那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
説罷,陳燕珍轉頭,目送結束表演的孩子們返回教學樓。青藏高原純淨的藍天下,這羣嬌小身影在歡聲笑語中蹦蹦跳跳,在舞蹈陪伴中走向包容多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