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早在很久之前,人們就明白了物盡其才的作用。對於植物,人們食用、觀賞、藥用。而對於動物,除了作為食物和寵物外,人們根據不同動物的不同特性,用牛耕地,用驢拉磨,而馬則被用來成為戰爭的作戰工具戰馬。
戰馬的使用不僅影響了作戰方式和作戰效果,而且還延伸出了一種新的兵種——騎兵。騎兵以其靈活性和敏捷的反應性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而作為騎兵不可缺少的戰馬,在我國古代都有哪些品種呢?而古代戰馬的外貌大都是矮如驢,為什麼在古代培育不出優良品種呢?
上圖_ 古代的騎兵交戰圖
>一、戰馬品種:作戰英勇 提供軍需
>在古代戰爭中的戰馬主要有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作戰,另一個就是提供軍需。
1.大宛馬
大宛馬這個名字可能並不太被人熟知,可是它的另一個別名汗血寶馬應該更加有名吧。大宛馬原產於西域古國大宛,因此被稱作大宛馬。據傳説,大宛馬在快速奔跑後,肩膀位置慢慢鼓起並流出紅色的汗水,像鮮血一樣,因此又被叫做汗血寶馬。
張騫出使西域後,大宛馬才被漢朝使者發現,因其強健所以被帶回漢朝,後來漢武帝令人使大宛馬與蒙古馬雜交,馬種改良,漢朝的軍隊戰鬥力也大大提升。在《史記》中,司馬遷描述汗血寶馬為“其先天馬子也”,李白的《天馬歌》中也這樣寫道:“天馬出來月氏窟,背為虎紋龍翼骨,嘶青雲,振綠髮,蘭筋權奇走滅沒。”從中我們更是可以看出大宛馬的強健英勇。
上圖_ 古代騎兵使用馬槊的畫像,馬槊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
2.烏孫馬
西漢時的烏孫國主要位於七河流域,現在的新疆昭蘇縣就是古烏孫的舊地,在西漢時隸屬於西域都護府的管轄。張騫出使西域後,烏孫國王向漢武帝進獻烏孫馬數十匹,更賦詩《西極天馬歌》一首:“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障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漢武帝高興的稱此馬為“天馬”。
烏孫馬就是現在的伊犁馬的前身,也屬於哈薩克馬的一種,骨骼粗實,皮毛厚密。短跑時比蒙古馬略快,長跑時與蒙古馬相差無幾,更適合於距離較短的近距離攻擊。
3.蒙古馬
在遼宋金元時期的戰爭中,蒙古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甚至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馬種之一的蒙古馬,體型相對其它的馬種來説比較矮小,雖然其貌不揚,但其本領卻不小。
成吉思汗大踏四方征戰南北時,靠的就是蒙古馬,蒙古馬速度驚人且具有超強的耐力,可謂是長時間的戰爭中的好幫手。更因其高速度與長耐力,在歷朝中都喜歡將的馬種與蒙古馬雜交以培養更優質的馬種,足以見得蒙古馬的崇高地位和超強本領。
上圖_ 蒙古騎兵
以上這三種馬都是作戰用的戰馬,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軍需用的戰馬!
1.西南馬
分佈於我國西南的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的西南馬,體型較小,頸高昂,鬃、尾、鬣毛較為豐長。善於走山路,是在惡劣地形作戰中重要的物資運輸工具。其中著名的就是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而西南馬除了作戰時運送軍需外,在茶馬互市中運輸貨物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河曲馬
原產於中國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的河曲馬,是我國曆史上重要的軍需戰馬,也是一種良好的農用挽馬。河曲馬的體型較大,十分強健,頸肌發達。歷史上曾稱其為吐谷渾馬,早在漢朝時,就已被養殖並進行雜交改良。作為一種輕挽和乘騎的優良馬種,適合配套馬車拉物,載重量極大。對於運輸軍需用品有很大的作用。
上圖_ 明朝為鑾駕前導的騎馬御林軍
>二、培育不出“高頭大馬”優質馬種的原因
>1.引入馬種所遭遇的雜交危害
頭細頸高的大宛馬,其四肢修長也算得上是“高頭大馬”的一種,但大宛馬被引進之後,統治者為了使本地良馬也具有大宛馬速度、力量和耐力的優良特性,多安排大宛馬與本地馬種雜交。
雜交在初代的時候可以明顯的展示大宛馬和本地良馬的優質特性,但由於數量上的差異(大宛馬少本地馬多)和幾代之後的優質特性下降,又加上為了使戰馬保持優良特性,戰馬多被閹割,嚴重影響了引進的大宛馬的繁殖能力,因此,我國古代引入的戰馬都會經歷“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過程,進而導致不復存在的下場,所以這是我國古代缺少優質馬的重要原因。
上圖_ 《大駕鹵簿圖書》中的北宋重騎兵
2.宋代育種學的破壞和基層養馬的影響
北宋初年一個叫王禹偁的人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初的將領符彥卿喜愛養馬,他府中就有善於培育良馬的人,為了保持良馬的優良性能,養馬人使母馬在生下小馬後,企圖使母馬與小馬亂倫雜交生下性能更優良的馬種,但是卻被二馬發現察覺,最後二馬自殺。於是就有人發表言論説:“禮稱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夫馬本獸也,古聖人調伏而策御之,故曰伏牛乗馬是也!是馬也獸其身而人其心乎?”
雖然這件事想表明連馬匹這樣的禽獸都懂道德,那些小人又怎麼好意思不如禽獸呢?但我們從這個故事可以發現當時的宋代人已經掌握了回交育種技術,但也經過這件事之後,宋以前積累的本土育種學就慢慢處於下滑趨勢,而那些所謂的理學大儒對育種學的批判間接影響了育種學的發展,回交育種不再被使用,科學的育種學成果被拋棄。
上圖_ 宋代重騎兵馬鎧
除此之外,宋代為了建設騎兵而實施的保馬法,“熙寧以來,有保馬、户馬、其後又變為給地牧馬。”宋朝將養馬的重擔全部交給了民眾,民眾一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為馬匹提供營養補給,二沒有科學的養馬方法,養出的馬匹的優劣程度自然可想而知。之後的明代也效仿此養馬之法。
經過這兩件事之後,宋代以後中國的馬種品質大大下降也是必然的。
上圖_ 清朝騎着馬的武官
3.優質馬種的缺乏
在中國古代中最常用的馬匹就是蒙古馬,且多引用優質馬與蒙古馬雜交,因此受數量較多的蒙古馬影響,雜交出來的馬種的個頭也不會太大。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國將領就曾抱怨中國的馬體型小,因為在外國人眼裏,低矮的體型就意味着較低的載重力和緩慢的奔跑速度。
法國人之所以可以對中國的戰馬頤指氣使,那是人家確實有資本嫌棄,早在六七百年前,羅馬教皇就曾經送給元代皇帝一匹法國馬,《元史》中描述這匹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引得元順帝興奮不已。
上圖_ 外國的騎兵隊
上圖_ 法蘭克重騎兵
法國的馬之所以高大,除了法國人對於人工育種的精挑細選之外,來自西亞中東的優良馬種也是重要原因。中國古代的馬種大都是蒙古馬,與中亞的馬種相比,速度、耐力是遠遠不如,而宋代以來過度依賴蒙古馬種,對中亞馬種的不屑,則深刻影響了中國戰馬品種的優良。
中國之所以缺少優良品種的馬匹,缺少科學的養馬知識和受社會觀念影響等都是重要的原因,所以要想培育良種馬,不斷學習經驗知識重要,吸取以往的教訓也重要。
文:瑞秋
參考資料:
【1】《史記》西漢司馬遷
【2】《天馬歌》唐代李白
【3】《元史》明代宋濂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