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縣有朋發跡史:無學歷無背景,如何33歲就掌控了整個日本陸軍?
亂世出反賊,也出梟雄。
明治維新功臣、日本陸軍之父山縣有朋,就是一例。
回望其一生,33歲就成為日本陸軍實際掌控人,靠的是什麼?
他出身低微,也沒有進入高校學府混文憑,在倒幕維新的日本大變革中,想逆天只有一條路:打。
配圖
一、卑微、坎坷的少年
1838年的6月,也是這樣一個多雨的夏季,在日本長洲藩荻城近郊的川島村,一個低級的武士家庭,誕下一子,他就是山縣有朋。
山縣之父,名山縣有稔,是一個十分卑微的“準武士”。
為啥是準武士呢?
古代日本武士,等級森嚴,從最上層的徵夷大將軍,到大名到最低級的“足輕”,中間有十幾個階層。
山縣家所處的位置,連個最底層的足輕都不是。
但由於其祖上是武士,所以在發生戰鬥時,山縣也有資格拿武器參戰。
尷尬的是,其作用,也就是個打旗的。
古代日本打仗,是由武士組成武裝部隊,一般平民沒有資格當兵。
武士世襲,較平民來説,地位高,且深具優越感,可以殺人而不為官所究。
山縣有稔雖是武士之後,但地位甚底,也不佩刀,一個低微的倉庫協理員而已。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山縣有朋,從小就是仰望着可惡的雙刀武士,可望不可即地長大的。
階級的固化註定了人的一生,山縣晚年回憶,“門第制度有如殺父之仇”。
兒時的山縣,好習武,擅柔道,最大的夢想是進入武士階層。
“我是一介武夫”,成為激勵其成長的座右銘。
5歲那年,其母死亡,之後由祖母把他帶大。
其祖母性格剛強,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成武士,為此她經常以自殺對他相威脅,以激勵其立志奮鬥。
日本女人在古代地位極低,除了服從沒有任何話語權,自殺或許是她們表達強烈訴求的最後籌碼。
1865年,其祖母的夙願得以實現,79歲的她,終於投河自盡了。
不過,此時的山縣有朋已經長大成人,27歲,成為軍隊中的一個小隊長。
但這個軍隊,不是“光宗耀祖”的那種幕府之兵,而是推翻幕府的民間“奇兵”。
山縣有朋
二、30歲前,打了3仗
少年立志入武士,長大成人廢武士。
山縣有朋的人生急轉彎,發生在15到20歲之間。
他的老家長洲藩,是尊王襄夷的據點,1853年,美國佩裏“黑船”打開日本國門,震動朝野。
15歲的山縣,在這一年參加了長洲藩的尊王襄夷活動,劍指垂危之幕府、西方之列強。
20歲那年,經人推薦,他進入被稱為“明治維新胎動之地”的松下村塾,成為明治維新先驅吉田松陰的門下生徒。
雖然在這個“私立學校”只上了兩個月的學,但所受尊王思想之衝擊、洗禮,終身難忘。
要知道,幕府之下,尊王,是可以殺頭的。
看一個人的現在,就看他的歷史,看一個人的未來,也要看他的歷史,總是不會錯的。
山縣有朋在這裏結識了伊藤博文、木户孝允,成為倒幕派中新鋭一員,從此立志要完成王政復古大業。
松下村塾,明治維新的“胎動之地”
成就山縣的,是之後的3場大仗。
第一仗,是1864年。
在參加抗擊英法荷美4國聯合艦隊炮擊下關的戰爭中,26歲的他身先士卒,右腕和腹部中彈。
不過,此戰讓他成為襄夷運動的先鋒。
此戰雖然大敗,卻讓他見識了西方人的堅船利炮,實在碰不得。
從此,他放棄襄夷,轉而一心一意尊王、倒幕。
第二仗,是1865年。
作為騎兵隊的一個隊長,他與長洲藩的俗論黨激戰。
俗論黨革命意志不堅定,對幕府恭順屈從,山縣帶兵破之,奪回其藩政權。
第三仗,是1866年。
這一年6月,幕府將軍德川親任總指揮,發動了針對長洲藩的大舉征討。
山縣有朋指揮其奇兵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意外地戰勝了幕府軍。
這一戰厲害了。
因為他所謂的“奇兵隊”,根本不是什麼正規部隊,而是由破落浪人、富農、小市民組成的“民兵”。
誰能想到,一幫“烏合之眾”,最後竟然打敗了幕府將軍的正規部隊。
雖然事由天時地利人和決定,但此戰一炮走向,山縣不想出名都難。
此戰奠定了山縣在倒幕中的領導地位。
但對他意義更大的,是奇兵隊的帶兵經驗。
因為,在過去幾百年的歷史中,除了武士,是沒有人能組織起來武裝部隊的。
山縣草根出身,不僅組成了倒幕奇兵,還發現這些志願參加倒幕的“烏合之眾”,憑一腔倒幕尊皇的愛國熱情,戰鬥力實在可畏。
有了這樣的經驗,10年後,山縣有朋終於提出改變日本歷史的平民徵兵制。
三、31歲,取得世襲俸祿
出身決定奮鬥史,打仗決定功名祿。
3年3大仗,讓不到30歲的山縣有朋,在長洲藩倒幕運動中,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
垂危的幕府政權,給了維新志士歷史機遇。
1868年,是終結260年幕府統治的關鍵一年。
這一年,發生了關乎維新運動生死存亡的戊辰戰爭。
這時的山縣,已經當上了北道鎮撫總督。
戊辰之戰從1月打到翌年6月,其中最關鍵、最激烈的,是山縣有朋指揮的長岡若松等戰略要地的戰役。
此戰,山縣以“驍勇善戰”聞名全軍。
倒幕成功後,因赫赫戰功,山縣被天皇賜予600石的俸祿——世代享用。
這一年,是1869年,他僅31歲。
左為山縣
有實力、有戰績、有資歷,他是新政府重點培養對象,被派往歐洲考察軍事,以籌建明治軍隊。
當時,對明治政府的新軍隊如何建立,存有爭議。有贊成從藩兵中徵集的,有主張從平民中徵集的。
山縣有朋在軍中雖有功績,但實力還遠不如西鄉隆盛、大村益次郎;
在政界的聲望,也遠不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
所以此時的他,還左右不了政局。
33歲,只能算是一個“潛力股”。
但是,在人生的奮鬥都積累了一定時日後,機遇很快來了。
1869年,他出國考察英、法、德等軍事強國,轉年8月才回國。
回來之後他就發現,兵部省換天了。
換什麼天了呢?
四、33歲,成兵部掌權人
1870年,考察歐洲1年半的山縣有朋回國後,發現在軍中極有威望的老大、主張軍制改革的大村益次郎,遇刺身亡了。
當時的兵部省,設有兵部卿、兵部大輔、兵部少輔、權大丞等職。
兵部卿,一般由皇族親王擔任,掛名而已,實權在兵部大輔手中。
大村益次郎是首任兵部大輔,但軍改中由於觸動太多人的利益飯碗,被武士行刺,以身殉職了。
而繼任的前原一誠,因為與木户孝允不和,無法推動政府新軍的組建,索性稱病辭職了。
這一下空出了軍部關鍵位置。
兵部大輔,虛位以待。
明治天皇
回國後,被明治天皇親自召見,這對山縣來説是頭一遭,一個平民草根,能面見天皇,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天皇年齡也不大,比山縣還小10幾歲,熱血青年,一心想學西方體制徹底改變日本,所以一見面就問他的考察心得,對軍隊組建的想法。
山縣詳述德法軍制利弊,對比日本談未來,一張藍圖繪到底,我維新日本的軍隊,應該這麼這麼造……
天皇一聽有見識,和幾個維新領導人一商量,就讓這個小夥子幹吧。
於是,山縣有朋就這樣當上了兵部大輔。
33歲就位列朝臣,成為了軍隊的實際掌控者。
山縣的“成功”告訴我們——
出身很重要,但時代更重要;
功績很重要,但機遇更重要;
能力很重要,但人脈更重要。
這些因素,每一個都很重要,但疊加在一起,才是更重要。
山縣有朋
五、陸軍之父
最後,我們有必要認識一下山縣,他究竟為日本做了什麼:
山縣有朋一上任,就開始了決定日本軍隊70年的大改革。
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新鋭的血液才能維新。
山縣有朋,首先對軍隊的官制進行了改革。
陸海軍分家,兵部省沒了。
成立陸軍省、海軍省,山縣成為海軍省的首任陸軍大輔。
之後,全國建鎮台,設立軍管區,4個變6個。
再之後,軍政軍令分開,成立了陸軍參謀本部,自己當上了首任參謀總長。
還有,他發佈了控制軍人思想的《軍人訓誡》,操縱天皇頒佈《軍人敕諭》,洗腦兵營70年。
二戰日軍如此極端,就與這有關。
在所有山縣的軍制改革中,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具影響的、最大的一次改革,就是平民徵兵制。
大村益次郎之死,就是死於全國徵兵。
山縣的意義在於,把大村的遺志變成了現實。
前文説了,他發跡時帶領的“奇兵”隊,一舉大敗幕府軍,這給他帶來實踐層面的信心。
之後歐洲考察1年半,發現全國徵兵在國外早有先例,給了他制度上的勇氣。
於是,在與各大佬商議後,1872年11月28日,他操縱天皇頒佈了《徵兵令詔書》。
他詳解徵兵規則,主要意思是:
①皇軍誕生
為天皇而戰,打造屬於天皇的日本軍隊,所謂明治建軍,“皇軍”由此誕生。
這在過去是沒有的,過去的軍隊都是幕府的,藩主的;
② 平民可當兵
古代只有武士才有當兵的資格,現在,“不分士庶”,士農工商,所有平民都可以報名了。
這等於終結了武士的特權,武士階層隨之淡出歷史時代。
③ 全民皆兵
山縣説,通過徵兵,要使“全國四民(士農工商),男子至20歲者,皆編入兵籍”。
按照其設定的預備軍、常備軍、後備軍和國民軍4種兵役,全民所有成年男子,都將是兵。
事實上二戰的日本,就是如此。所以,山縣的徵兵令,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軍國主義的濫觴。
二戰日軍
山縣徵兵令影響日本70年,後人評價,“單就徵兵制這一點而言,山縣的功績是同伊藤博文制定憲法相匹敵的。”
如果説明治維新的時代機遇,成就了草根山縣,那麼,歷史證明,山縣這個陸軍之父,也成就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代天皇,以及那些時代下的日本軍事。
這其中,有一個事實常被人忽視,那就是:
世人皆知日本軍國主義之惡,卻鮮知山縣原是軍國始作之俑。
===========
參考文獻:
生田惇 曹振威《日本陸軍史》;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
孫耀珠《山縣有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