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清朝之後,宋朝也開始火了:宋朝真有那麼好嗎?

作者:花貓哥哥
明朝清朝之後,宋朝也開始火了:宋朝真有那麼好嗎?

最近《清平樂》很火,對宋朝的歷史我倒有些瞭解,今天就來聊聊宋朝,也算是給大家介紹電視劇的歷史背景。
1 “最好的朝代”
在傳統的歷史書中宋朝是一部中華民族的羣星閃耀史。
有三大發明(指南針、火藥、印刷術)、有文學大V(歐陽修、蘇軾、蘇洵、蘇澈、王安石、曾鞏)、有宏篇鉅著《夢溪筆談》、《清明上河圖》、《洗冤錄》、還有精忠報國岳飛、鐵面無私包拯、忠心耿耿楊家將……
所以,傳統的歷史記載將宋朝定義為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科學高度繁榮的時代。
歷史當然是文人寫的,歷代文人對宋朝的描述不乏溢美之詞,林語堂説:“這是中國文人最好的時代”,餘秋雨説:“我最嚮往的朝代是宋朝”,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説:“華夏名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某高姓公知也在自己製作的電視節目中將宋朝吹上了天。
但是,文人的話大家聽聽就好。
2 不可思議
這個被歷代文人吹捧的時代卻有三個不可思議的現象。
其一,國土面積歷朝最小
北宋時期北有遼朝,西有西夏,同時,以橫斷山自然為界的吐蕃東臨,以大渡河為界的大理北接。於是,北宋疆域不及唐朝,甚至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至於南宋,面積比北宋還小三分之一。
明朝清朝之後,宋朝也開始火了:宋朝真有那麼好嗎?

北宋疆域圖(來源:地之圖)
其二,國際地位最低
漢、唐、明朝都是“天朝上國,萬邦來朝”,而到了宋朝則是以“歲幣”買平安。
簡單的説,歷朝中原政權都是打得周圍一圈蠻夷喊爸爸;宋朝恰恰相反,對着周圍一圈少數民族政權直接下跪喊爸爸——對遼跪,對夏跪,對金跪,對元跪,但凡與宋朝接壤,宋朝就沒不跪過。
漢唐元明清,中原政權都是天朝上國,遠近四方各國都紛紛朝貢。只有宋是一個奇葩,對四方各國“朝貢”——當然,文人的筆下留情,把這個稱為“歲幣”,每年拿一大筆錢,換取周邊各國不來鬧事。
其三、發生了華夏曆史上一件最恥辱的事件——“靖康之恥”
對此事,正史甚至拒絕記載,因為太過恥辱。
岳飛以恥明志“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明朝清朝之後,宋朝也開始火了:宋朝真有那麼好嗎?

靖康之恥有多恥?
一恥:大額的賠款
賠款額要多少呢?兵臨城下的金國開出的條件是:一億兩金,十億兩銀,絹帛一千萬匹。
以上數字相當於10年宋朝税賦的總和,當時的國力難以企及,無疑是個天文數字。但是一心苟安的宋庭居然也答應了。
面對天文數字的賠款,北宋朝廷是怎麼解決的呢?
首先下令王公大臣、皇親國戚無條件交出所有金銀;怕有遺漏,鼓勵揭發,告密者給提成;還不夠,開設一個專門的機構從民間掠奪金銀。
二恥:賣妻女還債
後宮佳麗三千拱手送與金人,還不夠抵債,又收羅皇室宮女、官女、民女等共一萬五千多人,運至大金軍營,供金人淫樂。
三恥:兩位皇帝同時成為俘虜
被虜人員到達金朝京師會寧府時,金人舉行了獻俘儀式,命令二帝及其後妃、宗室、諸王、駙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裝,頭纏帕頭,身披羊裘,袒露上體,到金朝阿骨打廟去行“牽羊禮”(就是把人當做羊)。
朱皇后受不了如此奇恥大辱,當夜自盡了。金人還為兩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號,稱徽宗為“昏德公”,稱欽宗為“重昏公”。這兩位皇帝居然還叩謝金人“恩典”,沒心沒肺地活了下來。
戰敗不可恥,殉國不可恥,可恥的是宋朝統治者,為獲自保不惜將自己的國民賣個乾乾淨淨!就這樣還被金人百般凌辱,後人讀史這是最屈辱的一段記憶。
現在你還覺得宋朝是中華民族“最好的朝代”嗎?
現在問題來了——
為什麼歷代文人都會拼命吹捧宋朝?
為什麼這個被文人吹捧的宋朝會有上述不可思議的現象?
3 亂臣賊子
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突然發生兵變。
部下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為皇帝,大軍反攻開封,輕易奪取了後周政權,這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的行為相當於高管幹掉了老闆,自己當了企業的主人。換句話説,企業不是趙高管自己做起來的,而是通過陰謀詭計搶了別人的家業。
歷史書把這種行為叫做“得國不正”!也就是權力來源的合法性有巨大的瑕疵,這可是一個致命的缺陷。
歷史上“得國不正”的朝代不是權臣篡位,便是兄弟相戮——反正很難世代傳承。
王莽篡漢建新朝;曹丕逼退漢獻帝;司馬炎廢魏建東晉;劉裕取代了東晉建劉宋;簫道成取代了劉宋建南齊,篡來的朝代氣數都不長。
權力來得快,自然去得快。可以説,亂臣賊子,最後都沒好下場。
宋朝能傳承數百年卻是一個異數!
原因很簡單——為了趙家百年富貴,趙匡胤挖空心思設計了一套空前絕後的統治模式。
這個模式就是“文貴武賤、守內虛外”!
4 文貴
何為文貴武賤?
簡單的説就是拼命提高讀書人待遇,百般壓制武人地位——最後將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閹割得乾乾淨淨。
首先説説這個“文貴”。
在農耕文明時代,識字率很低,讀書人就是天然的意見領袖。趙家天子因為自己的權力來源有重大缺陷,為了獲得讀書人的擁護,就不得不下血本,給天下讀書人開出一系列歷朝歷代都永遠無法企及的條件:
明朝清朝之後,宋朝也開始火了:宋朝真有那麼好嗎?

其一,不殺士大夫。
宋朝祖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擺出一副開明納諫的姿態,其實就是給天下士大夫與讀書人承諾——只要趙氏當皇帝,天下士大夫不管犯多大的罪,永遠免死!
其實不僅不殺士大夫,連讀書人也不殺。
宋仁宗時期(電視劇《清平樂》的時代) ,四川有個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文人生活不如意,多半就會怪體制問題。
於是這個人寫了一首詩送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這就是赤裸裸的鼓動造反了!
在歷朝歷代,這種人怎麼也得掉腦袋吧。
宋朝是例外,宋仁宗不但不治罪,反倒給了這個讀書人一個司户參軍的官當。
在宋朝是讀書人最自由的時代,但凡讀書人有點情緒,都會罵體制罵皇帝,而宋朝的皇帝一般都“寬厚仁德”,讀書人不管怎麼罵,皇帝不僅不會發火,而且還百般安撫。
嘉佑年間,蘇轍參加科舉時罵皇帝成天在宮裏飲酒作樂,不關心民眾疾苦,這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誹謗,當時皇帝趙禎卻盛讚蘇轍是“敢言之士”,破格錄取。
在我看來,宋朝皇帝不是什麼人品爆發“寬厚仁德”,其實根子還是自己得國不正,不敢得罪讀書人,反而不得不要裝出一副開明的姿態,落得一個好名聲。
其二,優待讀書人
為啥歷代文人都拼命吹噓宋朝?
因為宋朝對讀書人太好了!
在宋朝讀書是個什麼待遇?
1.入學條件很寬,農村的、個體的、平民的、甚至還在脱貧線上掙扎的,他們的孩子都有學上;
2.學雜費全部由國家承擔,跨區域考試可報銷路費;
3.升學率高,分數線低,錄取範圍廣。
明朝清朝之後,宋朝也開始火了:宋朝真有那麼好嗎?

歷代登科人數(史料)
宋朝累計登科人數是其他朝代的5倍以上,每年錄取的登科人數也是排名第二的清代的3.5倍!
這個登科還只是傳統的科舉,在宋朝讀書人要當官除了科舉,還有其他的渠道。
宋朝文人有四種當官的途徑。
“科舉”——相當於傳統的高考,含金量高,社會地位強;
“蔭補”——專為官員子弟設置,六品以上官員的兒子、孫子、曾孫可通過“蔭補”直接做官;
“制舉”—— 就是自薦,很多讀書人科舉考不上,別急,朝廷每年還開“制舉”,你可以自薦去考試。考試通過也可以當官,這個“自薦”考試錄取數量也很高,我查到的史料,最多時每年“制舉”錄取上千人!
除了這三項之外,宋朝還有一個皇帝“特招”的制度。這是什麼意思呢?
宋朝也有公知,狗屁本事沒有,但是會裝深沉,動不動就罵體制,但是真讓他參加科舉甚至制舉考試統統歇菜。這些宋朝的公知在民間名氣很大,最後皇帝也會慕名特招為官,哪怕什麼事也做不了,也要花錢養着。
所以,在宋朝文人當官的渠道比歷朝歷代多得多!
按:因為宋朝讀書人太容易發達了,這種氛圍催生了印刷術的發明,目的就是降低知識的傳播成本,讓更多的貧民也能讀書。
在宋朝讀書人一旦當上了官,那待遇絕對是槓槓的。
宋朝官員薪水極高。除了發放正常的工資和獎金,還有咖啡飲料洋酒補貼、差旅補助、誤餐費、服裝費、保姆費。
總之就是變着法子,給你發錢發物。比如素以清廉著稱的包青天包拯,其在開封府尹任上的年薪相當於一個州的賦税收入!
所以,在宋朝幹公務員,就是一句話: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如此好的福利待遇,放眼上下五千年,誰不眼紅?
5 武賤
與“文貴”相對應的就是“武賤”。
在宋朝當兵不但薪水低,還要承擔各種繁重的勞役。不僅如此,當兵還要在臉上刺字,用這種侮辱的手段形成整個社會鄙視軍人的氛圍。
武將地位低下,在文官面前唯唯諾諾,被視為奴僕。
宋朝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各種手段壓制軍方力量,比較典型的表現就是對外戰爭中,謀和是壓倒一切的手段,甚至是在自己取得局勢優勢的情況下——
寧願屈辱的用歲幣謀和,也不願軍方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從而提高軍方的力量。
宋真宗時,宋遼作戰,在我方軍事有利之下,不戰而降,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定下“每年向遼國送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奇葩協議。
在敵弱我強的情況下,舉手投降?是不是很無語,更奇葩的在後面。
宋高宗時期,岳飛第四次北伐取得連續勝利,最後在朱仙鎮擊破金軍主力,正待乘勝追擊的時候,卻突然收到皇帝十二張金牌,強迫岳飛退兵,大好局面毀於一旦。
然後宋金謀和,在風波亭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岳飛。
按:現代文人為了給宋朝塗脂抹粉,大搞歷史翻案風,各種“考證”朱仙鎮大捷“存疑”,以及“十二道金牌”另有原因等等,還是那句話——文人的東西你看看就好。
6 守內虛外
下面我來談談,宋朝為了維護統治的另一個奇葩模式——“守內虛外”。
宋朝是篡周得到的政權,趙家皇帝最怕後世有人學習宋太祖的先進經驗,在某個年代也把宋朝的天下給“篡”了。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宋朝不但大搞“文貴武賤”籠絡文人壓制武人,還在體制內設計了一套層層制衡的碎片化權力運行模式。
首先是將最重要的行政權(相權)一切為三,搞了一個三省六部制。
明朝清朝之後,宋朝也開始火了:宋朝真有那麼好嗎?

三省六部制(來源網絡)
這是啥意思?
就是將最重要的決策權力碎片化!
中書省只有草擬決策的權力,然後門下省審核,門下省有不同意思就去與中書省扯皮,等兩個部門意見達成一致後,還不能直接給辦事部門傳達意見,這個執行與傳達的部門是尚書省。
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辦事部門(六部)根本無法與決策部門勾結!
比如六部平時打交道的只是尚書省,但是這個部門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決策權又被中書省與門下省分割成兩塊,就算這兩個部門與六部勾結在一起,但是什麼時候執行,怎麼執行的權力又在尚書省。
在決策權之外,又設立“二府三司制”進一步分權。
宰相(很多個)執掌行政權,樞密院分割軍權,三司分割財政大權,將政務、財務、監察權分開,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而大權握在皇帝手中。
最後是“官稱”和“實職”的分離。
宋代一個人當了官,至少有官(品級)、職(職務)、差遣(承擔任務)三個官名,還有各種虛銜。
官表示等級,用於定薪,領相應的薪水;差遣表示實際乾的事情,名稱複雜,很難懂。官只是一種等級,職不是職務,是一種虛銜,只有“差遣”是實際的職務
比如,太師,正一品,但屬虛職;宰相品級不定,但掌握實權;六品尚書,正三品,實權不定;開封府尹,從三品,親王兼任;親王, 正一品,不參政。
是不是很燒腦?
目的是什麼?
一方面是權力碎片化,互相掣肘,另一方面宋朝對讀書人太優厚,當官的人數太多,沒有足夠的職位來安排,只有將“官”虛職化。
宋朝統治者很懂讀書人心理,所以,虛職一般都定得比實職高,滿足沒有本事但是脾氣很大的公知讀書人的自大心理。同時,對實際擔任職務的官員也是一種制約。
宋朝這種權力制衡模式將文官系統造反的可能性基本降為零,這就是“守內”的內涵。
但是這種模式同時導致機構臃腫,官員眾多,辦事效率極為低下——滿朝文武,真正幹活的沒有幾個(幹活也是扯皮),散官居多。
到了宋神宗時期,冗官現象十分嚴重,同樣是中國,宋朝的疆域只有唐朝的一半,但是公務員編制卻是唐朝的3倍 !
至於“虛外”就很簡單了,國際交往一律以跪為主,只要不打仗啥都好商量。歲幣十萬夠不夠?不夠就給二十萬,還不夠就給五十萬!量中華之物力,結蠻夷的歡心。
7 收税與貨幣
現在問題來了,宋朝這套奇葩模式“文貴武賤、守內虛外”——不管是對內籠絡讀書人、士大夫;還是對外花錢買平安都是超級燒錢的模式。
那麼,錢從哪裏來?
兩個辦法:收税與貨幣!
宋朝雖然外戰外行,但是搜刮民財卻很有一套。
首先是税賦。
宋朝號稱羣星燦爛的時代,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卻是税負最沉重的時代。
宋朝税制傳承於唐代,但是比唐代更重。
唐代實行兩税法,簡單的説兩税法=租庸調 雜派
宋實施役錢法,同樣用數學公式表達就是役錢法=兩税法 雜派=租庸調 雜派 雜派
對比公式,宋朝税收沿用了唐朝的兩税制外,還增加了一系列雜税。
講其中兩個最有代表性的案例:
1.“支移”税,很直白,支付和移動,農民用糧食交了税以後,還要將糧食運往指定的地方,什麼地方呢?有可能是隔壁村,有可能是1000裏以外的前線,路途中費用自理。在車馬很慢書信很遠的古代,難度可想而知。
2.“折變”税,交税時,本來應該交糧食,政府卻要你折成錢;再把錢折成布;折換率由政府決定,往往折換幾次後,應納10元的税折成了100元。遊戲規則由政府制定,贏的都是朝廷。
宋朝税負雖然很沉重,但有一個羣體不用交税,
就是士大夫和他們的家族,這個羣體有多少呢?大概上百萬。
讀書人也不納税,而且不參軍、不受刑、當官薪水還高,是其他朝代的十幾倍,再加上豐厚的福利和補貼,成為一個龐大的吸血羣體,對財政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宋代撈錢的手段除了税負然後是貨幣。
説出來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宋朝是歷朝歷代唯一使用紙幣作為通用貨幣的朝代。
相對貴重金屬作為貨幣,用紙幣簡直不要太爽。後面的元、明兩代都想學習宋朝的先進經驗,也發行紙幣,但是這兩個朝代管理者金融水平太差,發行紙幣很快就貶得一錢不值。
宋代的紙幣叫“交子”。
在發行交子的初期很規範,和現代貨幣一樣,有規定的面額,有貨幣制度、有準備金,2年發行一次,到期後收回,發行新幣。
不久就亂來了,隨着財政困難,國庫吃緊,國家為緩解經濟壓力,開始大量印鈔,且舊幣不回收。這就導致紙幣超發,遠遠超過準備金數量。
在皇令大於法令的封建王朝,沒有法律約束,拼命的印鈔,稀釋了備用金,百姓的財產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財政混亂,受傷的終是百姓。
沉重的税負 紙幣收鑄幣税為宋朝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歷朝歷代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宋朝也不例外。但是歷朝歷代都是在王朝後期爆發農民起義,但是宋朝才立國三十年就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之後,農民起義一直貫穿整個宋朝。
原因無他,朝廷對農民壓榨太狠了!
文人吹噓宋朝是藏富於民,但是這裏的民,指的是士大夫階層、讀書人階層。
杯酒釋兵權後,為安撫將領,宋太祖鼓勵他們廣置田地。在補償的心態下,完全不抑制“土地兼併”。
土地乃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國家不出手,讓很多百姓無地可種、無糧可吃、無家可歸,所以宋代農民的負擔極為沉重,爆發了無數次的農民起義。
宋代的農民起義口號是“均分田,吾疾貧富不均”而不是其他朝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反對的是貪官污吏而不是皇帝,起義不是為了奪天下,而是為了生存。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卻是農民的噩夢。
8 何為最好的時代?
宋朝是什麼?
這是一個畸形的朝代,為了趙家天下權力傳承做到極致的政治設計;在這個極致的政治設計中讀書人成為最大的受益羣體。
這是一個文人最揚眉吐氣的時代,但卻是中華文明最憋屈的時代。
農業文明生產力不發達,在財富產出有限的情況下,文人階層揚眉吐氣的背後是無數老百姓的苦難,也是國家與民族的苦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不要相信文人的吹噓——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
文人很多都是有奶就是孃的德性。在歷朝歷代,由於教育普及率太低,讓文人掌握了輿論的話語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都不得不用各種手段籠絡讀書人。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隨着自媒體的興起,文人精英的話語權逐漸被平民所替代。
隨着文人地位越來越邊緣化,有些文人的思想就越來越偏激,以指責社會陰暗面(甚至用編造的事實)來博取輿論的曝光率,觀點越極端,措辭越尖鋭就越能獲得一票抱團取暖的文人羣體叫好。
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那些大言炎炎,實務屁事不懂的文人終將被社會所淘汰。
我從來不覺得文人階層意氣風發就代表着時代的進步,只有普通老百姓衣食無憂揚眉吐氣才是最好的時代。
在這個意義上,當下的社會主義中國才正是一步步邁入最燦爛的時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501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朝清朝之後,宋朝也開始火了:宋朝真有那麼好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