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武仁授受和明文之爭,類似的事件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經典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結局又各不相同,元朝的武仁授受和明文之爭就是如此,都是弟弟發動政變奪得皇位,哥哥前來摘果子,前者老老實實把皇位讓給哥哥,後者也讓了,卻轉頭毒死哥哥重新復位。
相似度如此高的兩個事件為何結局不同呢?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6)正月初八,成宗鐵穆耳駕崩,沒有留下繼承人,由中宮皇后伯嶽吾·卜魯罕臨朝攝政,中書左丞相阿忽台和右丞相哈剌哈孫輔政。
卜魯罕皇后傾向於立世祖孫子、真金太子親侄子、成宗的堂弟安西王阿難答為新君,左丞相阿忽台支持皇后的決定,因此,在成宗還沒有駕崩時,卜魯罕就已經召阿難答進京。
但是,中書右丞相哈剌哈孫不同意,以哈剌哈孫為首的多數臣子都不願意看到皇位轉出真金太子一系,成宗無子,但有侄子啊,光嫡出的侄子都三個,拋開年紀小的也孫鐵木兒,還有年齡合適的海山兄弟呢。
海山是真金太子之孫,答拉麻八剌的兒子,成宗的親侄子,很受叔叔重用,十八歲就出鎮漠北,還被成宗特賜皇太子寶以示權威,海山參加了與海都、都哇的戰爭立下戰功,受封懷寧王,賜金印置王傅府。
海山的母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從小接受漢儒李孟的教授,學習儒家倫理和漢式政治理念,二十歲的時候被嬸嬸卜魯罕貶斥到懷州。
哈剌哈孫不願意阿難答繼位,就假裝有病拖延卜魯罕皇后的命令,悄悄派人南下懷州迎接愛育黎拔力八達,北上迎接海山於漠北。
懷州距離京城很近,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二月十六就到大都,三月初二就在哈剌哈孫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左丞相阿忽台,囚禁堂叔阿難答和三嬸卜魯罕,成為臨時攝政,而他哥哥擁兵三萬南下才到達和林。
臨時攝政愛育黎拔力八達在政變成功後就大臣們勸進,這孩子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説要等哥哥到來。走到和林的海山聽説弟弟成功的消息,就召集諸王開會,和林的那些諸王貴族們也向他勸進,海山推説老孃和弟弟都在大都呢,等開了忽裏勒台再説。
他們的母親答己當然想讓小兒子繼位,還搞出星相家的説辭,説老大繼位會短命云云,把海山氣的直接回懟使者:如果我乾的好,就是幹一天也可以名垂青史。海山的強硬嚇到了答己,弱弱的説:兒砸!你快回來吧!我們都等着你回來繼位呢!
海山兵分三路,南下大都,表明了他對皇位志在必得的態度。愛育黎拔力八達委託海山的親信阿沙不花奉皇帝衣冠前去迎接,再三表明:太子監國做臨時攝政是為了防備不測,替陛下看家呢,可沒有其他心思。要説仁宗也是聰明哈,直接把自己定位到太子的角色,表明自己是有功的。
當年五月,海山來到大都,母子三人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一番,召開忽裏勒台,海山繼位,讓識時務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做太子,相約兄弟傳位再惠及子孫,是為武仁授受。
武宗海山信守承諾,把皇位傳給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就是元仁宗,但是仁宗私心作祟,不願意傳位給侄子,而是把大侄子和世瓎封周王流放到雲南,小侄子圖帖睦爾因為年幼沒有被修理,等仁宗太子英宗繼位後才被流放到海南。
仁宗一系也沒有笑到最後,他的兒子英宗遭遇南坡之變,皇位轉到真金太子嫡長一系,由甘麻拉的兒子也孫鐵木兒繼位,是為泰定帝。
泰定帝對兩個堂侄子很不錯,繼位後就召回圖帖睦爾封懷王,還給和世瓎、圖帖睦爾娶了媳婦,流亡在西域的和世瓎也給堂叔進獻豹子溝通感情。
致和元年(1328)七月初十,泰定帝在上都駕崩,八月初四,武宗海山的舊臣欽察人燕帖木兒在大都發動政變,以擁立武宗之子為口號,控制大都,派人去江陵迎接圖帖睦爾。
八月下旬,懷王圖帖睦爾進京,燕帖木兒等人請求圖帖睦爾登基,圖帖睦爾以長兄和世瓎還在西域,自己不敢擾亂正統秩序為由拒絕。
燕帖木兒以人心向背、間不容髮的理由懇請他繼位搶佔先機,圖帖睦爾迫於形勢接受建議,九月十三繼位於大明殿,是為文宗,之後,上都方面才匆忙扶持太子阿速吉八登基,已然失去先機。
在燕帖木兒開掛般的指揮下,文宗方面打贏了兩都之戰,擊敗天順帝贏得勝利。中原與西域的道路始通,文宗得履行自己的承諾,去迎接大哥回來繼位了。
和世瓎這才接到消息南下,一路上漠北諸王莫不勸進,天曆二年(1329)正月二十八繼位,是為明宗。三月,燕帖木兒奉皇帝之寶北迎明宗,四月初七,明宗就參照父親和叔叔的舊例,立弟弟為皇太子。
五月,文宗北上會見明宗,八月,兄弟倆在王忽察都相見,明宗宴請諸王大臣,八月初六,明宗暴崩,在位僅半年。
隨後,身為皇太子的文宗沒有留下處理哥哥的後事,而是在一路上護衞戒備森嚴的情況下,迅速返回上都再次繼皇帝位。
為什麼武仁授受和明文之爭如此相似的事件結果卻截然不同呢?要按照功勞,弟弟為大,但按照長幼之序,哥哥比弟弟更名正言順(大唐寧王李憲一臉懵逼)。
武宗十八歲出鎮漠北,立有軍功;長期總鎮漠北軍,手裏有兵,軍中有戰友同袍例如月赤察兒,還有宿衞親信諸將,例如燕帖木兒、伯顏了;有經濟來源,食邑瑞州六萬五千户,一句話總結就是有錢有兵還有人。
仁宗呢?二十歲被流放懷州,沒錢也沒兵,當然也沒有功勞,朝廷裏也沒有人,師傅李孟是大儒?沒用,他媽偏心他,也沒用,他媽答己那會兒又沒有權力,看起來是三無青年哈,要啥某啥,但是,距離京城近啊!
所以,哈剌哈孫同時派使者來送信,仁宗很快就知道消息火速進京,等到他政變完了,他哥才走到和林。假如仁宗膽怯一點,等到三月初三卜魯罕皇后臨朝宣佈阿難答繼位,那兩都之戰只能提前爆發了。仁宗這點的確功莫大焉,避免了生靈塗炭。
也正是卜魯罕皇后一派被剷除了,就不用非得搞正名號這波操作了,仁宗自然沒有理由登上皇位。
朝廷主政的哈剌哈孫,是個沒有私心的賢臣,自然傾向於正統,只要是真金太子的後裔,誰上都行。
所以,海山擁兵三萬南下,天時人和都在他這邊,仁宗母子根本翻不起大浪,就算他強行登基,也是被武宗鎮壓的份,當然,仁宗當時也沒有強行登位的資本。
明宗十七歲的時候,從第一順序的皇位繼承人成為喪家犬流亡在外,一直掛靠在察合台汗國,沒錢沒勢更沒兵。
文宗呢,十八歲被流放到海南,二十一歲被召回,之後出居建康,遷居江陵,也是沒錢沒勢也沒兵,但距離京城近啊!
所以,在大都之變發生後,中原與西域道路不通,燕帖木兒只能去迎接江陵的文宗,這個時候,在燕帖木兒心中也是和當初哈剌哈孫一樣,只要是武宗後裔,誰上都行。
當時形勢嚴峻,上都方面法統最正,文宗必須得正位名號以系人心,所以才匆忙繼位贏得先機。打贏兩都之戰後,文宗不得不去迎接比他更名正言順的哥哥,一點力氣都沒出的流亡王子明宗就真的回來摘桃子了。
在武宗舊臣燕帖木兒們的眼裏,長子周王和世瓎是正統所屬,本該繼位,況且,大臣們和他們兄弟倆都沒有接觸過,談不上有啥情意。文宗因為距離京城近,提前和武宗舊臣們接觸了,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又一起並肩作戰擊敗天順帝一方,在戰爭中,文宗起到了穩定大都軍心、鼓舞士氣的作用,已經被武宗舊臣們認可,這一點明宗是沒辦法相比的,誰讓你跑那麼遠呢?
最重要的一個人物,燕帖木兒,如果説最初在他心中,只要是武宗兒子,誰上都行,但是經歷了兩都之戰,文宗對燕帖木兒的信任和尊崇,那種感覺讓燕帖木兒非常之享受,心中的天平已經傾斜到文宗這邊。但是,礙於正統觀念,還是得迎接明宗回來,不然就顯得文宗説瞎話咯!
這個時候,就該是明宗好好表演的時候,如果明宗能夠明白自己的處境,對燕帖木兒表現出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信任,暫時不去動他分好的權力蛋糕,他的死是絕對絕對可以避免的,皇位也會坐的更穩當。
但是,明宗的政治智商明顯不高,他沒有對燕帖木兒散發出他的善意和禮遇,只是平淡的表示,當初弟弟獎賞功臣的承諾依舊有效,他的態度已經令大功臣燕帖木兒不舒服了。
接下來,明宗又作死一般的,急不可耐的安插自己的親信擔任要職,侵蝕燕帖木兒的權力,他身邊的侍從對燕帖木兒也沒有做到足夠的尊重,這一切都讓燕帖木兒又怒又怕,自然不能讓明宗坐穩皇位,所以,明宗只能暴死了。
明宗之死固然可惜,卻不能全把責任扣到文宗頭上,也有明宗自身的缺陷導致。不過,明文之爭並沒有隨着明宗之死落下帷幕,政鬥一直在繼續進行中。
就是這樣。
圖表系猴格自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説個人見解。有喜歡遼夏金元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當然,還有後宮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