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真實北伐成功人士朱元章 中國南方為何一直打但是北方地區
還不知道:古代南方和北方的讀者,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話説“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多次統一分裂再統一的過程。不過説到統一中國,最常見的無外乎這兩條道路,南征或者北伐。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其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南征的勝率要遠遠大於北伐。如魏國滅蜀國,晉朝滅吳國,隋朝滅陳朝,金滅北宋,元滅南宋,大清滅明,都是從北到南。
中國古代“創業成功”的開國皇帝也大多來自北方,在眾多帝王中,真正北伐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北方為何總能將南方按在地上摩擦,這是怎麼回事?
明太祖朱元璋
地理因素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説到古代打仗就不得不得到地理因素,北方打南方,地理上就有着巨大優勢。
首先,對戰爭最重要的就是山川,河流。
紅色山川,藍色河流
我們所説的南方主要指江南地區,荊州地區,加上巴蜀地區和江淮地區。巴蜀地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難攻易守的同時也很難向外擴張。所以北方打南方多是華北地區和關中地區向江南和荊州地區進攻,而關中和華北聯合,加上山西和山東,組成天然屏障。這樣一看,北方地勢崇山峻嶺,無論是從江南地區攻打山東,還是從荊州地區路過中原攻打山西,都從低打高。南方進攻北方面臨仰攻的不利局面,而北方打南方卻是居高臨下。
在古代,中原地區可是香餑餑,北方佔據中原可以盡情享受中原物資,南方一旦打過來,北方打不過還可以後退,反正有天險可守,養精蓄鋭待到二年又可以繼續進攻把中原奪回來。南方就不同了,一旦佔據中原,無險可守,繼續北伐進攻又面臨仰攻的劣勢,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雖説南方還有長江天險可守,但江河畢竟沒有山脈牢固,一旦長江被突破,整個南方地區就會頃刻崩盤,一點緩衝的餘地都沒有。
加上南方水網豐富,便於運轉,北方攻打到南方時無論是進軍還是運糧都極其方便。而南方攻打北方,交通得靠走,搬運得靠手,費時又費力。
唐末黃巢起義,從北打到南勢如破竹,可一旦調轉方向,從廣東北上“以圖大事”便寸步難行。清朝三藩之亂也是如此,吳三桂從雲南發病,佔據華南六省,最後卻陝西甘肅的戰局中,一敗不起。
總之就是,北方進可攻退可守,輸了還是捲土重來,而南方輸了,就直接沒了!
糧草因素
你以為打仗拼的只是武力值嗎?沒那麼簡單。古代打仗,尤其是打這種統一全國的打仗,拼的可不只是誰能打,更重要的是糧草。
經濟基礎決定戰爭規模,而糧草決定了作戰半徑。
想象一下,一頭牛車拉着牲畜吃的草料還有人吃的糧食,一天能走多遠?這個距離除以2,一般就是作戰半徑,超過這個距離糧草就供應不上了。中國地域廣闊,古代交通不便,幾十上百萬大軍徒步去打仗,春天出發,冬天才到,一路上的吃喝都是大問題。
沒有糧草供應是很難作戰的,加上南北方氣候不同,南方氣候温和,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北方軍隊南征,沒有吃的了可以就地取材,打下一片吃一片,反觀北伐就沒那麼簡單了。
北方氣候寒冷,農作物生長週期長,打起仗來更是沒人種地,糧食基本沒收成,南方軍隊打到北方,面對無主的荒地欲哭無淚。到了冬天守城一方堅壁清野,南方軍隊如果帶的口糧不夠吃,那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北方軍隊南征可以就地取糧,而南方軍隊北伐卻只能面對“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這樣一來,光糧草壓力就讓讓北伐軍隊受不了。
想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都在糧草問題上栽了大跟頭,最後含淚輸給司馬懿。
戰馬與民風因素
冷兵器時代,戰馬可是大殺器,騎兵打步兵就像成年人欺負小朋友,就算不正面硬剛,一小隊輕騎兵沒事對你放兩支冷箭也受不了。北方草原茂盛產良馬,這就讓南方與北方對抗中處於下風,即便南方抵禦成功,但也很難反擊,騎兵四條腿,跑得快,追不上,無法消滅對手有生力量,等過個兩年,騎兵又捲土重來,打又打不過,追又追不上,最後只能在一次次衝擊中敗下陣來。
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宋朝,就是在騎兵的鐵蹄下被逼的一步步向南移,最後移到海里了。而明朝朱元璋能夠從南到北打跑元軍,很大程度上還得感謝元朝統治者。元朝愛養馬,全國各地遍佈馬場,正巧朱元璋家門口就有一個,有便宜不佔白不佔,於是元朝統治者所養的戰馬,就成了朱元璋起義的“第一桶金”。
提起江南人們總能聯想到才子佳人,而北方地區受遊牧民族影響,民風豪放,彪形大漢遍地都是,南方人見了只能直呼野蠻,但行軍打仗,要的就是強健的身體素質,這也是中國古代,南方軍隊打不過北方軍隊的一個原因。
總結
地理優勢、糧草優勢,加上強悍的騎兵讓北方軍隊贏得起也輸得起。再者北方相對貧瘠,經濟沒有南方發達,氣候還惡劣,生活水平差,北方向南進攻,那是追求幸福,作戰也更有動力,這樣看來,古代南征容易北伐難,也就不足為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