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漢武大帝張騫歸來經過 張騫怎麼死的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漢武大帝張騫歸來

《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講述了漢武帝在位期間所發現的事情。在這部劇中張騫是由演員任重飾演。而關於張騫從西域歸來的橋段也是看得觀眾尤為心酸。張騫在西域經歷了十多年,被匈奴掌控了整整十年,最後歷盡千辛萬苦,回到了長安。

漢武大帝張騫歸來圖

劇中的他歸來時,那張飽經滄桑的臉令人印象深刻,十多年的歷練使一個爽朗的漢子變成了被風雨折磨皮肉日漸消瘦的苦漢。那身早已穿爛了的行頭成了他歸來的標誌,一切都空空如也,消瘦的形體與破爛的衣裳承載着他多少血和汗,但唯一不變的卻是那顆真誠熱愛大漢的赤子之心。

《漢武大帝》中張騫歸來之時,不小心再次被匈奴擄去,但是匈奴的總領剛好是張騫妻子的堂兄弟。於是張騫和妻子才能在深夜輕而易舉的逃走,到達大漢邊關便暈倒在地。可想而知,期間所受的苦難豈能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正史中的張騫出使西域之事和《漢武大帝》中的劇情相似,可以説劇情也是還原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原圖。張騫被羌笛俘虜了兩次,從羌笛處也逃脱了兩次,最終才完成出使西域的使命。張騫出使西域所傳達出來的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乃是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也是世世代代所提倡的,至今張騫的事蹟與精神依舊被弘揚。先人的志氣與精神應當世世代代被傳頌,不可將其泯滅於歷史之中。

張騫的精神

兩千多年來,張騫的精神一直沿襲到今天。他不怕苦,勇敢無畏的冒險精神和開拓進取的精神一直為世人所讚頌。當時漢武帝招募人員出使西域之時,張騫便勇敢報名,出使西域的道路困難重重,可想而知,沒有超乎於常人的勇氣與毅力是不可能主動報名的。因為沒有人走過西域的道路,張騫的出使西域的事蹟使他成為第一人。這條連接同西方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對當時和後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圖

細數張騫的精神可以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張騫有着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出使西域,不僅道路困難重重,路上還會遇到殘暴的匈奴,喪命的幾率真的很大。但是胸懷大志的張騫毅然決然的前去大月氏。他已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第二。張騫有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眾所周知,在張騫出使大月氏期間,他被匈奴抓取當了十年的俘虜。匈奴為了拉攏張騫為他娶妻生子,即使是這樣,張騫心中仍舊不忘大漢的使命,十年之久仍未改變張騫的大漢之節,他也在處處尋找可以逃出去的機會。果然在一次匈奴鬆懈之時,他與甘父等人逃了出去,繼續前往十年前心中所要到達的目的地大月氏。如果換了他人,也許會在匈奴的地盤同妻子孩子安然的度過一生,然而張騫卻不是這樣。這樣的愛國之情也是無人能比的。第三,張騫還是個重信義的人,他對各國使者的禮儀之風贏得了西夷各國的愛戴,張騫的名聲在那時可謂是響徹一時。

張騫怎麼死的

著名的歷史外交家張騫最後逝世的原因是病死的。張騫第一次鑿空,開闢了絲綢之路,從他啓程去大月氏到他回漢,共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出使西域之前沒有人知道西域的任何概況,道路有多麼艱辛無從得知,西域之路必經風沙乾涸之地,夏季忍受源源不斷的熱浪,冬季忍受大雪紛紛的嚴寒。

張騫雕像

可想而知,張騫在鑿空期間遇到的困難是如何之大。即使張騫身強體壯,心理素質超強,然而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度過這麼多年,身體也會被環境摧殘。常年的風餐露宿足以把一個健康人的身體弄垮,張騫也不例外。

從大月氏回來的張騫把鑿空的事蹟告訴了漢武帝,漢武帝大喜,封他為中郎將。並且在後來依舊派遣他第二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的是烏孫國,當時伴隨的人員大概三百多人,帶着牛羊等牲畜以及玉器絲綢等貴重之物作為禮物前去烏孫國,烏孫國的國王收下張騫帶來的厚禮。但因為對漢朝還不瞭解便沒有冒然答應張騫説要一起攻打匈奴。後來張騫派人又去烏孫國周邊的地區進行了外交談話。歷時四年後,張騫回到漢朝,帶回了十來位烏孫國的使者以及幾匹上好的馬匹,張騫被封為大行。第二年,張騫便逝世了。但是張騫的外交策略與事蹟便被傳到了中亞各國,各國貴族人士也前來朝貢漢武帝,無疑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張騫的故事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故事聞名遐邇。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命一共出使西域兩次。第一次出使西域,張騫帶着胡人堂邑父等一百多號人出使大月氏,堂邑父在途中剛好做張騫的翻譯。但是在去大月氏的途中不幸被匈奴發現,隨後被擄去軟禁起來。匈奴單于為了拉攏張騫,進行了各種誘惑,還給張騫娶妻生子,但是依然沒有動搖張騫出使大月氏之心,他不改漢節,堅定忠臣之心,就這樣在匈奴部落生活了十年。

張騫雕像

終有一日,張騫趁敵人監視有所鬆懈,便趁其不備逃離匈奴的魔爪。但是沒有帶上妻兒便離開了,這裏就説明大漢之命在張騫心中的地位是不能撼動的。逃亡的道路十分艱難,但是張騫等人畢竟在匈奴的地盤生活了十餘年,這為他的逃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而他們非常順利的避開了匈奴的監視。他們一直向西逃難,路上飢寒交迫,物資缺乏,人煙稀少,困難重重,就這樣張騫等人來到了大宛國。大宛國的國君聽聞張騫的經歷後,派人將他們送到康居,康居王又派人將其送到大月氏。

事後,張騫動身回漢。在回去的途中不巧有遇到了匈奴,匈奴再次將他們帶了回去,就這樣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在匈奴內亂的時候,張騫趁亂又成功逃出了匈奴的地盤,回到了漢,這便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一一九年,這次出使西域帶了三百多人,帶了絲織品以及牛羊等牲畜,這一次出使烏孫王國很是順利,因為匈奴那時候已經投降漢朝,所以路上已沒有了障礙。

絲綢之路張騫

眾所周知,張騫是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冒險家。他所開闢出來的絲綢之路為大漢與西域之間的往來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條件。沒有張騫的絲綢之路,就不會那麼快促使中西文化交流。陸上絲綢之路最先形成於西漢,張騫則是其道路形成的鼻祖。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商業貿易渠道,是後來中國連接歐洲各國進行往來貿易的重要交通道路。

張騫雕像

這條絲綢之路將阿拉伯等於中原連接在一起。經過好幾個朝代,逐漸拓展到地中海地區。也就是説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再由後人繼續開拓發展到像今天這樣東到達日本朝鮮西到法國。今天的海上絲綢之路還可以到達意大利,埃及等國家。無論是海上絲綢之路還是陸上絲綢之路,從古代影響到現代都影響着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絲綢之路起着商業交流的作用。絲綢是中國古代極具文明象徵性的物品。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瓷器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各個國家。各個國家的物品也隨着絲綢之路流進了古代中國,文化與文明的碰撞在絲綢之路的作用下日益生輝。

絲綢之路還起着文化交流的作用。中國古代的科技也是很發達的,它們則通過絲綢之路傳遞到西方,比如四大發明的向外傳播。印刷術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亞,考古學家發現在敦煌等地均有印刷品的痕跡。此外宗教之間的交流也是絲綢之路所帶來的影響。如今各國文化經濟日益強大,最早也要歸結於絲綢之路的開拓,張騫的貢獻是值得載入史冊的。


張騫妻子

歷史書籍上對張騫妻子的描述非常少。只知張騫的妻子是匈奴人,併為其生下了一個孩子。很多野史説到,張騫出使大月氏的時候,在途中被匈奴發現,帶回去當俘虜。張騫成親後,其妻子對其是忠心耿耿,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正是這個道理。在匈奴之地生活了十年之久的張騫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出逃,若不是在其妻子的幫助下,張騫恐怕是很難逃出的。

張騫

張騫逃出之後,在大宛國國君的幫助下順利到達大月氏。當他啓程回漢的途中又遇匈奴,他再一次被匈奴抓走,回到了原來所生活的部落。張騫又準備第二次逃出部落,於是在匈奴單于死後發生內之時,在其妻子的幫助下再次逃脱,併成功回到了漢朝。據説在回到漢朝後不久,張騫的妻子便死了。無疑,張騫的妻子是一個在他成功背後的女人,但是卻被歷史所遺忘了。

也許真是張騫的妻子在匈奴中地位身份較高,張騫才不會向其他人一樣活動受限制,他成功出逃兩次,説明匈奴對其戒備已松。而張騫的妻子能夠對張騫死心塌地也説明了張騫也具有自己的個人魅力。他與匈奴交往時不拘禮節,寬闊的胸襟,為西夷人所愛,也為她妻子所愛。隨後才有其妻的忠貞不渝,追隨張騫回漢之事。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被深深地記錄在歷史書上,他的豐功偉績也為後世所稱讚,但是歷史書中卻少了記錄他妻子的一筆。

張騫後代

作為絲綢之路的開通者,張騫在歷史上的地位顯著,同時他的豐功偉績也被後代世人所傳頌。那麼張騫的後代現如今如何呢?張騫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他的家鄉固城千里流傳,世世代代綿延不絕。據考古學家講述,現住在固城縣的張騫的後代還有五百多個。

張騫

為了紀念張騫,村裏的人還未張騫修建了一座張騫祠堂,每日祠堂前的香火總是不間斷的延續。祠堂內張騫的雕塑高大威武,牆上掛着一幅壁畫,其中寫着一副對聯。這樣小小的祠堂被張騫後代供奉至今,後代們對張騫的崇敬與愛戴之情全都表現在祠堂香火的不間斷。

村裏的第六十五代孫介紹説,張騫的後代主要分佈在城固的各個小村落裏,全縣大約有一千多個人,大部分都還在從事農業生產,也就是説張騫的後代幾乎都是農民,勤勤懇懇,帶着祖輩的踏實樸質的精神延續到現在。

再張騫的陵墓旁守着一對石虎,這對石虎對張騫後代來説算是他留下了的一件寶貴的財富。據説這對石虎是張騫乘槎時偶然從織女那裏所得的。當地的人供奉着它,求雨拜神,世世代代祈求它保佑當地人民。

其實在兩千多年前,張騫也不曾想到自己會開通絲綢之路,打開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也不曾想到,當初的一個勇敢的決定促就了今天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今天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有一部分原因要歸結於絲綢之路的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