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簡介,老子是哪裏人.老子,姓李名耳,根據歷史記載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前470年左右,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出生在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又名老聃,有傳聞説他一生下來毛髮就是白色的,所以當地的人稱他為老子。
老子雕塑
老子大約活動在春秋時期,曾經在東周國都洛邑擔任守藏史這一職位,這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老子博聞強識,據傳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向老子問好並請教問題。老子晚年時期在函谷關乘坐青牛向西去,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道德經》又名《老子》,可惜的是《道德經》真跡最後不知所蹤。
《道德經》富含豐厚的辯證法思想。在現代,老子哲學和古希臘哲學一起形成了人類哲學上的兩座不可比擬的高峯,老子也因為他深奧的哲學思想而被後世尊稱為“中國哲學之父”。
後來莊子傳承了老子的思想,並且和儒家、佛家思想等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在道教出現之後,老子被後人尊稱為“太上老君”。甚至從漢代開始,歷代皇帝會去河南鹿邑祭拜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張是"無為而治",他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用“道”來解釋萬物的演化過程,他的學説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他的思想主張主要體現在在《老子》這本書中。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關係
老子,(約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區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的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被後世稱為“道教始祖”。
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圖
孟子,(約公元前372-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人(今山東鄒城),是孔子的孫子的弟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和孔子並稱“孔孟”。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學説。並且反對楊朱,墨翟。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巴邑(今河南商丘市巴邑縣)。他的祖先和墨子一樣,都是商湯後裔,是歷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受業於老子,完整的構建了“德道”思想體系,主張“仁禮”,體現了人道精神,最高理想是“大同”。並且堅持“克己復禮”。被後人稱為“孔聖人”,“天縱之聖”。
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詳,相傳是魯國人,長期在宋國居住,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自立門户,創立了墨家學説,並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張。
老子的思想主張
老子雕像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分開來講,老子的思想主張分為政治上和權術上。
其中最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無為而治了。他認為國家應該消極應對敵國的戰爭,不應該積極發動戰爭,最好的進攻是防禦。覺得即使和其他國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不過這一主張受到的支持並不多,因為當時處於戰爭時期,羣雄都是積極的開拓疆土,保家衞國,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張不受歡迎也很正常。
而在權術上,老子主張物極必反。覺得凡事都有雙面性,不能過於強求,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加不好的後果。這個主張比較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時至今日依舊值得人們研究。
當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張遠遠超過上面所列舉的一些,所以説,老子被後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很多主張已經超過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即使是拿到現在這個社會也依舊是比較先進的思想,難怪後世人會將老子神話,甚至連歷代皇帝也會特意去祭拜。
老子的故事
老子有很多故事流傳於世,下面我們就説説其中的一個。在司馬遷的《史記》裏面,記載有孔子向老子求教的事情。
老子銅像
有一次孔子帶着眾弟子走到東周時去拜訪老子,老子喜歡清靜,面對一羣“遠來之客”,有點不知所措,但他沒有怠慢,立即走出門外,向這羣人問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見到門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這個老者就是老子,於是上前恭敬地請求賜教。
老子最煩繁文縟節,所以對孔子笑了一聲,答道:“先生説重了,我沒有什麼可以教導您的。不過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裏簡陋,倒是可以閒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時日。”
孔子一貫是比較拘謹的,看到老子的灑脱,他非常向往,不過依舊還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禮行事。雖然老子的態度非常謙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禮儀行事,點點舉動都不敢逾矩,所以顯得十分拘束。兩人在屋中談了一陣,老子便覺得孔子太過嚴肅,十分無味,於是就對孔子問道:“您千里而來,想要向我討教所謂的‘禮’,是吧?那麼我請問您,您所説的‘禮’,是根據什麼而説的呢?”
孔子一愣,隨即回答:“大抵是先聖周公‘制禮作樂’而來。”
之後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對於孔子的古板實在是不敢苟同,兩個人的談話也頗為尷尬,後面也就沒有再繼續聊下去。
老子故里
老子故里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的名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欽賜。鹿邑是道教鼻祖李耳的出生地。隱山遺址、太清宮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故里
鹿邑是元朝至元二年,改名鹿邑縣,縣名一直沿用到今天。春秋時期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宋朝初期的著名學者、道家的修士陳摶,都出生在這裏。
根據記載,太清宮開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名字為“老子廟”。從此以後,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典籍中均有皇帝親自或派大臣拜謁的記錄。
唐朝帝王,視老子廟為家廟。唐高祖李淵,把老子廟建造的好像是帝者居住的地方。高宗李治,來到老君廟,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建紫極宮。武后武則天,擴建了李母廟,後為洞霄宮,也就是俗稱的後宮。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兩次親臨老子廟,並親自為《道德經》作批註,親筆書寫全文並立《道德經注》碑一個。天寶二年,李隆基下旨改紫極宮為太清宮。
宋朝皇帝愛好向道,宋真宗趙恆親自率領大臣朝拜太清宮,加封老子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樹立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
老君台,在鹿邑縣城東北一角。是我國現存比較有名的老君台之一,另一處在老子最後修行地,河北沙河渡口村,老君台是為了紀念老子修建的,它的歷史非常悠久,意義非凡。
傳説中老子修道而成仙,就是在這裏飛昇,也稱“昇仙台”或“拜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