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是否放養以及孩子的天性需要成長的空間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是否放養以及孩子的天性需要成長的空間

絕對放任的童年並不可取,放養並不代表不培養,而是從孩子感興趣的地方,引導孩子進入一種自發的學習狀態,不以父母的意志或考級的目的去強迫孩子學習。

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孩子出類拔萃,前途光明,因此呢能上的培訓課都上,能考的級都考,徹底貫徹“藝不壓身”之理。安排得滿滿的課表,讓孩子總是處於不同的課堂上,完全沒有了遊戲的時間,童年的記憶恐怕留下的除了作業,就是作業了。

在孩子的教育中,並不需要這樣的童年,那反過來,是不是實施放養的方式?如何放養?讓孩子徹底玩耍?

放養的觀念並不是只讓孩子玩,不學習任何技能和特長。如果這樣,等慢慢長大後,沒有半點特長,也沒有什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在生活交往中會比較痛苦,很難融入某個興趣去結交朋友;當自己遇到煩悶的事情,無法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來疏解情緒,平復心情。

都説每個孩子各有自己的天性,天性的發展與發揮更多需要依靠家庭教育,通過父母的引導得以充實。父母在引導過程中的作用,並不是直接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情,以提前介入的形式獲得優勢。而是對應孩子的生長年齡做出合適的訓練,讓孩子得到鍛鍊並做好準備。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是否放養以及孩子的天性需要成長的空間

比如寫字,在上學前就塞書寫工具給孩子,讓他們開始練習橫、豎、撇、捺、折,可能讓孩子感到乏味且痛苦。父母的引導是鍛鍊孩子的手部力量與活動。首先,孩子都喜歡畫東西,拿起什麼都會找個地方塗塗畫畫。父母不妨準備一些有多種幾何形狀的模板,讓孩子用不同顏色的畫筆去描邊。

作業過程留下孩子手部運動的軌跡,能夠練習握筆姿勢,鍛鍊手部運動能力,圖畫的結果是各種不同顏色的幾何體,作業的難度不大,不同的色彩避免枯燥,引起孩子的興趣。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組合,會產生看一看其他顏色組合的慾望,物品與色彩的多樣性促使孩子自己去完成更多的練習,從而為書寫做好了準備。

引導作用讓父母成為孩子探索未知領域的積極而富有智慧的嚮導,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迷失前進的方向。家庭教育為孩子確定了一個環境,父母在環境中提供合適的方法和技巧,更好的發展孩子的天性。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是否放養以及孩子的天性需要成長的空間

孩子的生長就像一顆種子發芽從孕育的土壤中努力伸展出來,迎接陽光、的滋潤,慢慢茁壯成長。孩子長大的過程,離不開父母的參與,需要父母一直進行引導與愛護。

孩子的生長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如同一棵幼苗需要扶持,需要澆水、施肥,同時也需要自己生長的空間。我們都清楚栽種樹苗時需要保持一定的間隔距離,好讓它能夠在自己的空間中自由向上;想必也知道,一棵大樹下是長不成另一棵大樹的。

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呵護自然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離感,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無所不在,時時刻刻都盯着自己。作為父母隨時準備給孩子提供幫助,但是在保證安全、健康的前提下不要阻礙孩子自己動手實踐。

孩子想要完成一項任務,可能會碰到困難,父母只要保持尊重孩子的選擇,冷靜且耐心地對待孩子,在他們行動時注意安全,然後任由其發展,無須採取過多的干預。因為孩子本身有着極力向外擴展的天性,他們內心想做的事,總會努力去探索,靠自己克服困難。

行動的過程讓他們專注、結果令他們興奮。而父母最好能靜靜地等待,在開花結果的時刻積極並熱情地回應他們的分享,展現父母的熱心與興奮,讓他們知道父母愛着自己,一直與自己在一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1 字。

轉載請註明: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是否放養以及孩子的天性需要成長的空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