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琳琅滿目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裏,靜靜躺着一張薄薄的學位證書,白紙黑字,簡簡單單,在眾多稀世珍寶中,似乎顯得有點“弱”,這也不由得讓人好奇:究竟是什麼證書,才能在這裏佔據一席之地呢?故事還要從一個叫馬中騏的人身上説起。
1940年3月,馬中騏在上海一普通家庭呱呱墜地,他從小就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入學以後更是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成績,16歲那年,聰慧的馬中騏就考上了蘭州大學物理系,畢業後便留校任教,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不過熱愛學習的馬中騏並沒有停止自己腳步,他一邊教書,一邊利用業餘時間繼續學習專業知識,3年後,便考上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而且他當年的導師,是鼎鼎大名的胡寧先生(兩彈一星重要參與者)。
若是按照這樣的路繼續走下去,馬中騏在未來定會成為我國的優秀人才,然而造化弄人,研究生才讀了1年,那段不可描述的日子便來了,馬中騏的學習被迫中斷,許多北大學生都去了農村,而馬中騏則選擇回到蘭州大學繼續工作,卻不料學校原來的部門都解散了,他沒辦法,只能跟着大家一起勞動。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很多學子的意志也被逐漸消磨,但馬中騏卻始終不願放棄,他還想繼續讀書!憑藉着這股精神,馬中騏每天都擠出時間偷偷看書,1978年,他終於等到了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的消息,但裏面的一項規定,讓他心涼了——年齡限制35歲以下才能報考。而這一年,他已經38歲。
就在馬中騏心灰意冷的時候,老師胡寧先生站了出來!他表示,當年入學的研究生裏,有無數優秀人才,他們被迫中斷學業,沒有學完,所以建議將報考年齡放寬。後來,國家便將研究生報考年齡放寬到40歲,馬中騏無比欣喜!同年,馬中騏就考取了北大研究生,並再次成為胡寧先生的學生!
馬中騏知道,這次機會得來不易,而且他一定要好好學習,作出成果,為新中國的前進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1982年,馬中騏即將畢業,説來也巧,這一年恰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博士生答辯,而馬中騏也剛好成為第一個通過答辯,第一個拿到博士證書的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馬中騏的博士論文,可是由楊振寧和李政道親自把關,由此可見,其學術水平之高。而後來為他頒發博士學位證書的,是時任中科院數理學部主任的錢三強先生,當馬中騏接過這本紫紅色封面、印有金色國徽,並醒目地寫着“10001”編號的博士證書時,內心無比激動,他告訴自己:“我是國家選拔出來的第一批博士,我絕不能給國家丟臉!”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馬中騏一直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並發表190餘篇研究論文,涉及規範場理論,大統一理論,磁單極理論等等領域,後來更是和楊振寧取得合作,從事冷原子方面的研究工作,並獲得若干可喜的成果。1991年,馬中騏還被國家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成為博士導師,直到2005年退休。
如今的馬中騏雖然已經退休,但仍然沒有放棄學習,他還想再研究些物理問題,最近幾年,他正在全力以赴地寫英文版羣論書,馬中騏先生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