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基於西方優越的“英語憂患”是多慮了

新華時評|基於西方優越的“英語憂患”是多慮了

近期,有西方媒體又開始“擔憂”,隨着“雙減”政策的推行,中國孩子們的英語學習會受到影響,英語水平會有所下降,甚至會影響對外開放。近年來,這樣的論調不時出現,慣常以居高臨下的態度,質疑中國的教育改革舉措。這樣的“英語憂患”其實大可不必。

“雙減”,強調的是解決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從嚴治理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顯而易見,這既非針對英語一科而言,更不是要降低外語學習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則進一步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雙減”和考試招生改革等舉措,都是為了落實這一根本任務,這要體現到各級各類學校的各科課程之中,減的是課業負擔,不是教學質量。對外語,同樣如此。

語言文字學習關係到對文化和文明的認知,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學外語,更要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來説,始終是語言的基礎,是“立身之本”。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於其他學科包括外語的學習,也至關重要。“中國許多學貫中西的文人大家,如嚴復、王國維、陳寅恪、林語堂、錢鍾書等,都是先有深厚的中文底藴,後有高深的外語水平,才能做到中西互鑑,準確、生動且高雅地用中文和外文表達思想。”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研究員張靖説。

語言文字不僅是交際溝通的工具,更是認識世界的鑰匙。掌握不同語言,可以使不同文化、種族、國家的人相互認知、理解,從而拉近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促進世界文明的彼此包容、和諧共生。改革開放以來,按照“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我國全面普及外語教育並逐步提高國民外語水平,外語人才培養的規模與質量不斷提高,中國人掌握運用外語的能力極大提升,中國青年用兼容幷包的開放精神,面向世界、走向未來。

中文和外語共同架起了中外雙向溝通的橋樑。進入新時代,中國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中國人學外語、外國人學中文都已經成為常態。“十三五”期間,我國新簽署11份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已累計覆蓋54個國家和地區;國內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在讀學生已超過30萬人,我國成為不少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合作方。

同時,隨着中國影響力的加強,中文在海外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全球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學中文、用中文已在海外蔚然成風。

教育沒有固定模式,語言不分高低貴賤。一些西方媒體的議論,實際反映的是他們內心所謂的“西方優越”。“雙減”是正常的教育改革,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對此擔心質疑,乃至生髮出“英語憂患”,實在是沒有必要。(記者胡浩)

來源:新華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4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華時評|基於西方優越的“英語憂患”是多慮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