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教培人的下一站在哪裏?

熟悉通識知識、高中英語知識點……8月23日開始,朱茜茜又忙了起來。如果一切順利,在經過為期三至四周的培訓並通過答辯之後,她的“教師生涯”將在一家教培機構重啓。

一個多月前,在高途課堂做小學英語教研老師的朱茜茜就收到了被裁的通知。彼時,她加入高途課堂才4個月。

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公佈,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時間、培訓對象等作出諸多限制。

此前,“雙減”政策將落地的風聲不時傳出。朱茜茜所在的高途課堂在7月上旬開始了裁員,入職時間尚短的她成為了第一批被裁的對象。

“雙減”政策下,眾多教培企業紛紛調整業務線謀求轉型,也由此帶來了部分教培人的工作變動。主動或被動離開,換個賽道或徹底轉行,成為擺在大部分教培人面前的現實問題。

裁員潮下的年輕教培人

7月底,在學而思鄭州分部做培訓顧問的顧盼接到了公司的裁員通知。“其實在接到通知之前一兩個月差不多就知道了,當時公司也給了選擇,要麼去外地,要麼離職。”

從入職到離開,顧盼在教培行業滿打滿算也就待了10個月。1992年出生的顧盼畢業於石河子大學,本科專業是人力資源管理,在2020年9月轉到教培行業之前,他一直從事員工培訓相關工作。

“雙減”政策落地後,“轉”和“停”成為整個教培行業的大勢所趨。新東方、學而思、猿輔導、大力教育、掌門教育、豆神教育、豌豆思維等多家教培機構被爆裁員,涉及銷售、運營、培訓師、教輔老師等不同崗位。

顧盼所在部門從事的業務屬於學齡前兒童培訓,是此次政策嚴管的領域之一。“雙減”政策要求,不得開展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思維訓練班等名義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等。

調整業務板塊之後,顧盼所在地區的員工被大量調整到外地。因為不想跟妻子分居兩地,顧盼選擇了離職。

相較於很多仍在教培企業但內心早已搖擺不定的從業者,在一家知名在線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從事市場運營工作的80後李楠,坦然接受了要麼被裁要麼主動離職的現實。

“雙減”政策規定,嚴禁聘請在境外的外籍人員開展培訓活動。對李楠而言,這意味着她工作的機構原來主營的在線外教培訓業務被徹底叫停。

“8月初的時候就已經通知我們了,要麼自己主動離職,要麼跟機構一起並肩作戰。”李楠打算等到8月底離職,“一部分原因是要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完,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現在也還在找工作。”

與顧盼、李楠不一樣,90後的銷售莫北北在轉型這件事上動作迅速而決絕。“雙減”政策正式落地前兩個月,她就已經主動離開了剛剛工作一年的某在線青少兒英語培訓機構。

收縮的行業招聘規模

“我3月份找工作的時候,差不多一天能有仨線上面試的機會。這次找工作,一天有一個就不錯了。”朱茜茜明顯感受到了教培行業招聘規模的收縮,“教師的崗位很少,有的掛着在招聘,但是投遞簡歷都沒有反饋。”

從7月12日接到裁員通知後,朱茜茜就開始在各大招聘網站海投簡歷,“光是在BOSS直聘上海投的簡歷就有130份左右。”

智聯招聘日前發佈的《2021教培行業人才市場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7月進行求職的原教培從業者中,51.4%已為離職狀態。從崗位結構看,從事“教師/教務”崗的求職人羣佔總體的70%,且這一比例比3月提高6個百分點。“教師作為行業的核心羣體,對政策及行業形勢的變動更為敏感,更多的人開始求職或者看機會。”《報告》分析。

一面是求職的人越來越多,另一面則是整個教培行業招聘規模的漸漸收縮。與全平台2021年6月和7月發佈職位數環比增長趨勢不同,教培行業6月和7月的發佈職位數分別環比下降9%、6.5%,整體招聘規模小幅收縮。

《報告》顯示,從區域來看,聚集了大量教培機構的一線城市招聘收縮幅度大。智聯招聘平台大數據顯示,2021年7月一線城市教培業發佈職位數比3月減少了38.2%,其中北京降幅達49.3%,居全國首位。

為幫助教培機構的員工順利再就業,北京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持續3個月至半年的“教培行業人才專項服務季”,第一場專場招聘會已於8月18正式上線。“通過對相關崗位梳理分析,明確了教學教輔類、技術支持類、運營職能類、市場銷售類四大類崗位儲備方向。”在8月17日舉行的北京“雙減”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二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陸曉播介紹。

與此同時,教培人也紛紛開啓了自助式求職的新模式。“K12想轉型職業教育的銷售小夥伴私聊我”“在線撈人,高中各學科老師大量招人”……在職場社交平台脈脈上,類似的招人帖不時出現。

記者注意到,部分企業的HR專門發佈了招聘直播帖,彙總全國各地的招聘需求,並牽頭組建了“教培行業求職招聘羣”,在羣裏分享招聘信息。

轉崗還是“留守”?

翻譯、運營、遊戲策劃、培訓師……朱茜茜想過很多轉崗的方向,她甚至想過去學習一段時間前端再轉到相關行業。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教培行業,只是從小學英語換到了高中英語。

《報告》顯示,7月求職者中,61.6%的求職者依然期望能夠從事教培行業,比3月(57.7%)有所提高。記者發現,在脈脈上發佈的招聘帖,還是集中在教培行業,只是轉換到了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賽道。

有專家分析,一方面,政策實施初期,很多業內人士仍處於觀望階段,且對下一步擇業規劃較為迷茫,留在自身較為熟悉的原行業,繼續觀望行業走勢和同伴選擇是更為可靠的應對措施;另一方面,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潛力賽道讓業內人士對教培行業依然保有信心。

朱茜茜考慮的還有薪資,“我之前差不多税前有17K,但是很多行業提供的工資有的都到不了10K。”

在鉅額資本不斷湧入教培行業的同時,從業者的薪酬也一度水漲船高。中信證券於2020年2月28日發佈的《在線K12課外輔導行業專題報告》統計顯示,由於機構平台和教師資質的不同,在線K12主講教師薪酬範圍跨度較大,一般來看普遍高於18萬元/年,薪資20萬至40萬元/年的居多。

2021年1月23日,在央視財經頻道關於教育培訓就業調查節目中,某職業教育培訓學校負責人袁東曾表示,這個行業的名師、頂級名師年收入都是百萬元以上的,部分名師還有股權激勵等,“剛加入公司的新人,如果能完成基本課時量,年薪大約在15萬到30萬元之間。”

對於清北等985、211高校的畢業生而言,教培機構開出的薪資更高。“首年年薪40萬至100萬元,其中‘高中大班課主講老師’職位年薪50萬元起步,優秀者年薪可超過100萬”,以高薪吸引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生,類似的術語曾佔據不少在線教育機構的招聘宣傳欄。

當狂奔的資本大戰被摁下停止鍵,薪酬的落差也是教培行業從業者在求職時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8月18日,北京人社局第一場專場招聘會正式上線。記者在招聘頁面看到,參與招聘的企業五花八門,提供的主要為招聘崗位,薪資水平多為5000元左右。

在8月20日開始的海淀區教培行業人才專場招聘會中,62家各類型幼兒園提供了416個崗位,其中招聘的主要對象是教師、保育員,較高的教研員崗位工資水平在1.2萬元左右。

不過,仍有人選擇跳出“教培圈”。

此前在培訓機構工作時,莫北北的主要工作是售課和幫家長報名,工作時間從上午11點到晚上9點。“我一個月平均下來大概是1.5萬到2萬收入。”莫北北進入教培行業不長,收入不算很高,“有的同事特別努力,一個月平均有三四萬元。趕上報名旺季,銷冠一個月能掙10萬。”高收入的背後是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要不停地打電話,趕上續費期或者是月底,經常會被要求早上10點到公司,晚上12點才下班。”

今年3月起,政府部門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不斷加碼,也不時傳出“雙減”的風聲。恰逢家中有事需要長期請假,莫北北索性主動離開了,“那時‘雙減’政策雖然沒有正式出台,但是已經有影響了,感覺以後在K12也好,Pre K(學前)也好,都不太好做。”

“只能順着潮流往前走”

最終,莫北北決定離開教培圈,在房產中介公司找到一份銷售的工作,雖然工資跟之前相比有波動,但她對目前這份工作挺滿意。

小小還在尋覓合適的工作。曾任學而思小學部語文老師的小小預感到行業的爆冷,在6月底主動離開了學而思。除了重回教培圈,小小也想過考公務員,“但各地區要求不太一樣,比如年齡、專業、是否為應屆生,挺難的。不過我也會試試的。”

“待業快一個半月了,總結一下,字節商業生態與安全,一面掛;科大訊飛教育系列,一面掛;京東,職業經歷不匹配……”8月19日,顧盼更新了自己的求職進展,留言區有人諮詢“科大訊飛教育線怎麼樣”,也有人留下一句“加油”。

粗略計算,顧盼已在脈脈、boss直聘、獵聘、智聯招聘等不同平台投遞了二三十份簡歷,“有的是直接反饋説工作經歷不匹配,簡歷關都沒過。有的是去面試了,但是聊下來發現不太適合。”

顧盼也在關注新能源等“朝陽行業”的招聘機會。關於找工作會有困難這件事,他有一定的心理預期,“我給自己的底線是兩個月。”

李楠投遞了京東、阿里、華為等企業的市場運營崗位。3C的招商模式、售賣模式跟教育完全不一樣,對李楠來説是個全新的領域。儘管同是市場運營,但從教育產品線轉到3C線並不容易。

“我覺得跟三年前相比,找工作還是很有難度的。跟大環境有一定關係,無論是從準備面試還是從專業角度來講,都不太一樣了。”李楠説。

不過,李楠依然很有信心,“畢竟這三年我也有過一些很成功的案例,市場運營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總體上來説,這份經歷也會給我加彩。”

有專家分析,教培行業轉型大幕已拉開,培訓機構積極調整業務板塊,職業教育、素質教育將成為熱門賽道。對於從業人員而言,公共事業機構、主播等新興職業都是他們的未來選擇。隨着政策落實的推進,行業未來發展將漸趨明朗,新業務模式、新職業類型都在萌生,業內機構和人才都應積極佈局、早做規劃,抓住下一個新機遇。

談及未來,李楠笑着説,“到了這一步,只能順着潮流往前走。”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採寫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校對 劉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47 字。

轉載請註明: “雙減”之後,教培人的下一站在哪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