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深港“雙非”兒童入學難?國際學校或成“最優解”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經典

來源:網絡

*來源:新學説,作者Joan

在粵港澳大灣區,有這麼一個特殊的學生羣體:他們每天往返於深港兩地,清晨過關去香港上學,下午又過關回到深圳的家,朝六晚六、一週雙休......

他們是“雙非”兒童,也被稱為“跨境學童”。

2020年底,一篇名為《3萬跨境學童, 凌晨5點從深圳到香港上學,如今怎樣了?》的文章讓不少人關注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這個羣體面臨的特殊困境。是繼續“堅守”香港教育,還是迴流到深圳的學校?這些“雙非”兒童及其家庭需要做出全新的選擇。

特殊時期,被放大的“雙非”兒童就學困境

“雙非”兒童,指出生在香港、擁有香港永久居住權,但父母屬於內地非港籍身份的一個特殊羣體。

因為不願意放棄香港户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或者考慮到內地升學困難等因素,這些“雙非”兒童從小便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因此又被稱為“跨境學童”。

據報道,深港“跨境學童”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在香港迴歸之前,這一羣體僅有數百人。但隨着2003年港澳自由行的開放,深港兩地人員、經貿往來日益頻繁,非香港人在香港所生的孩子人數也日益增加。

統計數據顯示,從2003年截止到2013年1月香港政府全面實施“零雙非”政策(所有香港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均不再接受非本地孕婦的分娩預約),10年間有超過20萬的“雙非”兒童在香港降生。

這些兒童逐漸成長到學齡階段後,便開始了穿梭於深圳和香港兩地的獨特求學生活。根據海關數據,每天有超過3萬名學童每天湧入口岸,跨境入學。

來源:網絡

奔波的上學路,給 “雙非”兒童帶來的不僅是體力方面的挑戰。種種調查表明,由於活動範圍幾乎僅限於深港往返路途,“雙非”兒童難以深入參與香港的社區活動,也缺少同香港本地人相處的機會,導致他們面臨自我身份認同的困難,甚至是家庭矛盾的升級。

即便如此,大批“雙非”兒童仍然長年重複着往返深港的求學之路,直到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出現。自疫情發生,深港多個口岸關閉、香港中小學不止一次宣佈停課、香港和內地不同的檢疫要求等,都讓“雙非”兒童上學面臨重重困難。

於是不少家長開始動搖,有部分家長更是堅定了讓孩子“迴流”到深圳學校的想法。然而,真正做出這個選擇並不容易,因為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承擔起“迴流”的成本。

國際學校成為“雙非”兒童就學的“最優解”?

在外界看來,選擇迴流深圳的“跨境學童”擁有眾多選擇,就讀深圳公立學校、國際學校/國際班、或者專門的港人子弟校或港籍班都可行。但事實上,優質的教育由優質的師資、課程等構成,不同的選擇都存在對優質資源進行競爭和篩選。

深圳公立學校學位不足,課程難以與香港課程銜接

2017年,深圳出台了政策,“雙非”兒童可憑積分入讀深圳的公辦學校,這使得上學難問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解。

但客觀現實是,深圳公立學校本身就存在學位嚴重不足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2021年,深圳有4個區發佈小學與初中一年級的學位預警,學位缺口近3萬個。此外,2020年深圳公辦普高入學率僅為34.9%,明顯低於北京地區的80.1%和上海地區為70.0%。

此外,深港兩地的教學、課程設置“大相徑庭”也是“雙非”兒童選擇就讀深圳公立學校面臨的巨大挑戰。迴流後是否可以跟上內地課程,將來是否可以參加內地高考(目前並沒有明確政策規定),對他們來説都是個未知數。

國際學校入學門檻較高,收費不菲

“雙非”兒童還可以選擇就讀深圳的公辦學校國際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和民辦國際化學校。但一般來説,優質的國際學校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較高。

另外,高昂的學費也讓不少普通“雙非”兒童家庭“望而卻步”。新學説統計發現,深圳國際學校的平均學費普遍在10萬-15萬,學費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相對便宜,越到高年級學費越貴,部分學校高年級已經高達30萬。其中深圳曼徹斯通城堡學校的學費最貴,2021-2022年12至13年級的收費已經高達34.2萬/年。

來源:各大學校官網 製表:新學説

港人子弟學校數量有限,需收取學費

為方便在內地生活及接受教育的港籍學生,日後回港升學及銜接香港的教育制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以下簡稱香港教育局」) 及深圳市教育局同意,在一些具備素質的深圳民辦學校,開設港籍學生班。另外,深圳還有兩所港人子弟學校。

目前深圳有兩所港人子弟學校及九所開設港籍學生班的學校 來源:香港教育局官網

新學説發現,這些港人子弟校與深圳公立學校相比,可以收取學費,每年收費也在1.5-4.0萬不等。

深圳官宣引入更多名校保障符合條件的港澳子弟在深入學

在香港,不少香港本地人將“雙非”兒童稱為“入侵者”,抱怨甚至抗議他們佔用了香港本地學生的入學名額。結果是近年來部分學校一度縮減跨境生名額。

實際上,隨着中國內地經濟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雙非”兒童的家長開始希望能讓孩子回深圳公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深圳教育局允許“雙非”兒童憑積分入讀深圳公辦學校為其提供了一定的窗口,但進一步解決 “雙非”兒童上學問題,還需要深港兩地教育部門的努力。

在2021年開春,新學説也留意到,深圳教育局在新一年的工作計劃中已經提出“引入更多名校,保障符合條件的港澳子弟在深入學”。另外,深圳官宣即將落地一所新的港澳子弟學校。

深圳將新改擴建10.37萬個公辦中小學學位

2021年2月,深圳市教育局官網發佈《深圳市教育局2021年工作要點》,官宣2021年深圳將推動成立包含九大子聯盟的粵港澳大灣區學生藝體聯盟。深入推進粵港澳姊妹學校(園)締結計劃。推動深港校(園)長教師和學生開展常態化交流。保障符合條件的港澳子弟在深入學。

來源:深圳市教育局

此外,深圳還將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學位10.37萬個,新增幼兒園學位2.5萬個;將做好義務教育消除大班額和控輟保學工作,出台《深圳市中小學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實施意見》,引入更多國內名校落地深圳辦學。深圳也將優化教師招聘制度,推進符合條件的港澳籍人士參加教師資格認定和參與教師招聘。

深圳將建成一所深港教育直接融合的示範性學校

在新建校方面,2月,由香港著名愛國名校培僑書院與信義集團聯合開辦的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簽約暨啓動儀式在深港兩地同時舉行,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第一所深港教育直接融合的示範性學校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據悉,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是深港直接教育融合的第一所寄宿制K12學校,將主要面向港澳籍學生招生,採取深港雙軌制、小班化教學模式,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擇內地或香港課程。

來源: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宣佈落地的國際學校中,也開始由學校表示將積極探索國際化教育4.0方案,採用“國內+國際”升學雙通道。例如,容閎公學以中文授課為主的高中,就預計開設普通高考、香港中學文憑試( DSE)及港澳台聯考三個升學方向。

港籍學生可以通過香港DSE考試升入內地、香港、澳門及海外高校;其他户籍、國籍學生可以通過DSE考試去到香港高校、澳門(除內地)及國外高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學説(ID:NSI-cm)”,作者Joan。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