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詞句,用於高考似乎同樣貼切。山東省高考模式從“3+綜合”走到“3+3”,從高考的考試形式到錄取形式,都在發生看得見的變化。與此同時,夏季高考升學路徑已經變得更加多元,正幫助合適的人找到適合的出路。在這種多元升學通道的背後,高中和高校也陷入更多的思考,以真正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
途徑更廣>>
高考選才模式不再走獨木橋
繼我省2020年正式新高考後,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也來了,今年又有8個省市進入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國實施高考新模式的省份達14個,高考改革此刻似乎進入了規模化階段,由此也帶來更多對高考選才模式的思考。作為傳統高考大省的山東,一直推動高考改革逐步走向深入,一個顯而易見的變化在於,考生的升學路徑正逐步走向多元,尤其是進入新高考的招生模式之後,高考生升學的“獨木橋”正成為“立交橋”。
回顧我省高考歷史進程中的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省開始試點保送生、自主招生、單獨招生等多種錄取模式,多年下來,幫助一批高考生實現了高考升學夢。其中自主招生從2003年開始招生,選拔具備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偏才怪才”,但在高考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自主招生面臨着不得不進行調整的境況,自2020年起正式退出歷史舞台。與此同時,強基計劃接過了人才選拔的接力棒,由教育部確定的36所一流高校試點,特點鮮明地為基礎學科選拔優質人才。
夏季高考熱度頗高的綜合評價招生,從2016年起作為新招生方式加入,第一年僅在山東大學等9所高校試點,當時招生計劃也只有754人。但近年來綜招試點院校範圍不斷擴大,招生計劃也是隨着有了大幅提升。截至今年,在我省試點綜招本科院校達到11所,更增加了華南理工大學的新選項,與此同時,本科綜招計劃達到2008人。與第一年試點時相比,綜招計劃數實現了倍數式的增長。
目前,對於我省夏季高考生的升學來説,有強基計劃、綜合評價、統招計劃、專項計劃、藝術升學、體育升學等主要途徑,其中還有公費生及委培生、軍事院校、公安政法高校、校企合作、中外合作辦學等選擇。最早只能通過高考分數來升學的道路,到如今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分數也不再是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加入了對全面評價綜合素質的考量。
成長百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才出路
在這種多元的升學路徑之下,特色更加鮮明的升學故事,正在高考學生中不斷髮生着。耿玘琳是通過強基計劃升學的,目前就讀於中國海洋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她告訴記者,2020年是山東新高考首次亮相,當時正在學校全力備戰高考的她,得知了強基計劃開始招生的消息。那時候她對強基計劃的瞭解不深,只是在腦海中大概知道國家在支持,招生方向上多為一些基礎學科的專業,但高校將會提供本碩博銜接培養模式。此前一直計劃通過自招升學,但強基計劃的出現取消了自主招生,推着她以試一試的態度報了名,最終以642分的高考成績被提前錄取,成了海大第一屆強基班當中的一員。
與耿玘琳的強基計劃升學路徑不同,在青島科技大學讀大一的李同學説,是通過綜合評價招生升入大學的。他至今還記得參加綜招時的經歷,在高考之前提交了相應的報名材料,並順利入圍了學校面試的大名單。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學習成績不能説非常突出,報考綜招算是增加了一條出路,恰好此前參加競賽獲得一定獎項,比較適合通過綜合評價升學。當時,為了儘可能增加入圍的機會,他在媽媽幫助下一口氣報了三個學校,其中有兩個進入了面試範圍,最終從中選擇了青島科技大學的校測,幸運地通過綜合評價實現了升學。
記者瞭解到,高考呈現出來的多元錄取機制,使升學由競爭激烈的“獨木橋”變為多元選擇的“立交橋”,更多家庭開始思考個性化成長方案,在能夠保證孩子順利升學的同時,更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成長。有的考生選擇繼續夏季高考,在眾多的招生類型中尋找可能;有的則調轉船頭奔向了春季高考。一位高中家長告訴記者,雖然勉強升入了普通高中,但孩子成績在班級並不突出,關於未來升學一直憂心忡忡。在高考前瞭解到高職綜合評價,只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進行招生,讓他彷彿找到了一條適合的出路,跟孩子在升學上達成一致,提前從夏季高考的列車下了站。
高中實踐>>
圍繞個性升學定製成長方案
在新高考搭建的多元立交橋下,高中學校也因勢利導,提前幫學生定製成長方案,以儘快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出口。尤其是新高考政策落地後,我省按照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基本原則,依據學生高考成績、高中學業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等,即“兩依據一參考”的基本方式選拔優秀人才,打破高校招生單純的“以分取人”,轉向注重對人才的綜合性、發展性評價。
“長期以來,高中教育的應試傾向越來越嚴重,創新型人才培養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常態機制。應試教育的背後是唯分數錄取的理念,一方面束縛了考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不利於滿足學校對多樣化人才的選拔需求。”在省教育廳相關專家看來,新高考下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錄取,就是要將“唯分數論”錄取,變為綜合、全面評價學生素質,真正意義上促進考生全面發展,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發現和培養。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2017年新高考開始之前,高中學校的探索就走在路上,全員育人、選課走班等探索不斷。“新高考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個性成才的需要,背後賦予了更多選擇的幸福。”在青島六十七中校長李作從看來,等級考“六選三”模式下,高中生擁有了20種學科組合,不同專業面對不一樣的選科要求,這對學校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量身定製方案,幫助他們找到最合適的成長方向。
“在升學路徑多元化的背景下,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為了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的方向,學校實行了全員育人導師制,在班級推行了ECM班級企業化管理,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體驗團隊組建、制度建設和團隊管理。”青島六十八中一位老師説,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確立目標,激發自主發展的動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更漸漸明晰未來發展方向。此外,教育集團化的發展,讓學校向上對接高校資源,向下對接初中等學生,更早地銜接人才成長路徑,以更好適應多元成才的需要。
高校思考>>
在特色發展下選拔真正適合的人
“在高校發展的過程當中,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並快速向普及高等教育階段邁進。高等教育層次、類型、辦學主體發生了重大變化,高校的辦學定位越來越有特色。”在省招考院相關專家看來,高校的特色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形成了研究型大學、行業特色大學、地方綜合院校、應用技術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樣化辦學格局。
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雙一流”建設成為國家戰略,鼓勵不同類型高校圍繞特色提升質量和競爭力,在不同領域和方向建成一流大學。此前耳熟能詳的211、985等,統籌為“雙一流”建設。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其中自定學科44個)。
在國家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我省也在加快佈局,開展了高水平大學和高等學校高水平學科建設,確定省屬高校“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15個,確定省屬高校“高水平學科”建設項目51個;參照省屬高校學科建設標準,從駐魯部屬高校和省屬高校中,確定“高水平學科”建設項目51個。在省屬高校“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中,確定了青島大學等7所高校為“衝一流”建設高校,青島科技大學等8所高校為“強特色”建設高校。
“雙一流”建設打破高校過去“千校一面”的格局,給高校特色辦學、差異化發展帶來了新契機,正推動着高校走上特色化的發展之路,同時也推動了高校在選才上的變化。目前,新高考賦予了高校更多自主權,其中在等級考六選三的設置上,可以根據辦學定位和專業要求,提前明確不同專業的選科限制,以真正吸引到適合學科、對學科有興趣的人才。在“專業+院校”新志願填報模式下,一條專業即對應着一條錄取線,專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也倒逼着高校專業不斷優化調整。
高校與高中之間簡單的分數對接,正在高考綜合改革中發生變化,從單一的分數對接走向多元對接,不再只是看冷冰冰的分數那麼簡單。在山東大學數學學院教授張天德看來,在高考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高校對人才的思考也更加深入。高校對於考生的選拔正傾向於多方位發展、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顯而易見,“死讀書”“讀死書”不再適合需求,用“一張試卷考人”“一考定終身”“一個分數選人”的考試招生模式,已經走在了不斷深化改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