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學生有很明顯的厭學情緒,不願意上學,即便有的學生到學校去,也是心不在焉,人在學校,心卻飛到了九霄雲外,甚至有的學生從學校出走,不願意在學校停留下去了。為什麼會有這些逃離學校的學生呢?他們到底是怎樣的一些人呢?
這樣的學生不是一個兩個那麼簡單,而是一羣,是一個有心理問題的羣體,但絕不是有心理問題那麼簡單。他們的厭學情緒並非一日形成,而是長期得不到關注,學習方面遇到了很大的苦難,得不到解決,自己又不願意請教同學和老師的結果,久而久之就不願學習了,進而不願到學校去了。古人“愛屋及烏”,這些學生是“恨屋及烏”,恨學習,附帶着也就恨學校了。他們遠離學校,以此達到遠離學習的目的。學校畢竟只是學習的地方,並不是厭學學生的天堂,對他們來説,可能就是地獄。
還有的學生被家長寄予了厚望,自己卻並不愛學習,整天混日子,得過且過,也就不願意學習了。可以説,家長的期望值與學生自己的能力形成強烈的反差,致使他們形成了逆反心理。他們就是不學了,也就漸漸被同學落遠了。很多厭學的學生整天在學校無所事事,上課發呆,要不就做小動作,要不就睡覺,讓老師無可奈何。即便家長到了學校,他們耍起了二皮臉,家長也沒辦法。
還有的學生控制不好青春期的情緒衝動,一激動就要做些出格的事。他們在學校並不安分,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除了上課不專心之外,就是不寫作業,有時候還要故意遲到、早退,藉故上廁所等等,要是遇到脾氣好的老師就更了不得了,非得折騰歡了不可。他們的心思沒在學習上,但他們也很辛苦。整天坐在那裏聽七八節課,一節課也聽不懂,竟然能坐下去就算是有毅力的了。要是有一天,他們突然從學校逃離,老師也不會意外,畢竟他們就是那些經常犯錯的人。
那麼,這些學生是不是天生就笨?當然不是,而是他們自己不學習了,就顯得成績差了,但他們並不笨。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制的,不專注於學習就會轉而專注於其他的,有的學生什麼都好,就是學習不好,也是一種逃離。除了不到學校去的或從學校逃走的,大部分逃離的學生在課堂發呆,不專注於學習,成績比較差,也不違反紀律,就是跟着大家一起走。那麼,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會消解他們的熱情,讓他們對自己有了成績差的刻板印象,再想提高也就很難了。
人在學校,心不在學校。老師們也很為難,畢竟面對全班同學生上課不能面面俱到,哪個學生意識遊離了,他們並不能完全知道。總不能像《大話西遊》中紫霞仙子那樣鑽到至尊寶的心裏,聽聽他在想什麼吧?有的學生看着書發呆,老師是發現不了的。還有的學生一邊寫作業一邊聊天,就是不聊天,有時候心思也沒在作業上,那麼不但做作業的效率很低,而且長此以往會形成意識分散的不良習慣,也就不容易改正了。
網絡的影響也讓一部分學生轉移了注意力,開始逃離學校了。畢竟在網絡中,很多學生輕易就能獲得了存在感和成功感,而這些感覺在學校學習中是不容易獲得的,而且在同學競爭中唯成績是舉的評級機制讓更多的同學得不到重視,得到重視的只有有限的幾個尖子生,那麼,一方面面臨網絡存在感和成功感的吸引,另一方面面臨學校學習的漠視感和失敗感,有幾個學生能作出正確選擇的?況且現在的學生普遍沒有接受過吃苦教育、挫折教育,還會有幾個學生選擇定期吃苦呢?
就業的壓力也讓很多學生看不到出路。即便努力學習也不一定能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找到工作了也不一定能買得起房子,買得起房子也不一定能結得起婚…… 父母看不到希望,孩子也就沒了希望。由此來看,他們逃離學校是有原因的,並不能只怪他們自己。
説到底,學生逃離學校是因為學習不好,沒有存在感和成功感。學校單一的評價機制讓大多數學生有了厭學情緒,而網絡的吸引、就業的壓力等等只是外部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説,學生要逃離學校了,首先是厭學了,其次才會有其他的原因。而厭學的歸因應該在教育本身,在維持着虛幻教育神話的所謂人才培養機制————早就該改革了卻一直不改,苦了一大幫孩子,卻還要埋怨孩子們,怎麼看都有一種賊喊捉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