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小説當歷史,《三國演義》中的魏延之死,並不是真相
其實殺魏延跟諸葛亮沒太大關係,畢竟當時諸葛亮都死了,至於死後的算計這些,倒有些過於神奇了。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應該是死於諸葛亮死後蜀軍內部的分裂鬥爭中。就好比是老大死了,老二老三們都想當老大,結果魏延輸了而已。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演繹”小説,書中的故事情節、歷史背景、存在着一定的“虛構性”,比如“關羽温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這些耳熟能詳的小説情節都是《三國演義》虛構出來的,歷史中並不存在。
個人認為,《三國演義》將“魏延之死”這段歷史情節刻畫的過於戲劇化。
《三國演義》給人的印象是魏延和諸葛亮關係不好。實際上在諸葛亮主政蜀漢的時候,魏延是非常受諸葛亮重用的。比如建興八年,魏延大破郭淮、費瑤等人,於是他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南鄭侯是蜀漢中侯爵最高級別,可見,此時魏延的官職是非常高的,而且他還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
《三國演義》中説,劉備當初收容魏延時,精通相人之術的諸葛亮發現魏延的腦後長着一塊若隱若現的“反骨”。
“反骨”乃是自古以來“罕見”的兇險之相,諸葛亮推斷魏延極有可能會傾覆蜀漢王朝,所以命人將魏延五花大綁,準備將其斬首。劉備得知此事之後,以“人才十分難得”為由,阻止了諸葛亮,魏延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從此以後,魏延便和諸葛亮結下了樑子。
諸葛亮對“反骨”的事情耿耿於懷,於是時時刻刻派人監視魏延的一舉一動。諸葛亮死前料定了魏延會謀反,故命令馬岱將軍在魏延喊出“誰敢殺我”這句話之後將魏延斬首。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在行軍之時大喊“誰敢殺我!”馬岱將軍遵照諸葛亮遺命,手起刀落,將魏延殺死。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只不過是一個用來襯托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二流角色,魏延的命運早在他登場時便已經註定了,所以説這段小説情節經不起推敲,並且拍諸葛亮的馬屁拍的有些過頭了。
《三國志》中所記載的“魏延之死”,則真實的多。
建安十六年,魏延帶着自己的部隊投靠了劉備,然後跟着劉備入蜀作戰。
由於魏延驍勇善戰,立下了很多戰功,因此他深得劉備的信任。劉備當上了漢中王以後,便把自己的大本營遷到成都,這個時候需要選一個大將來鎮守軍事重鎮漢中。
誰都沒有想到劉備居然會選擇魏延做漢中的都督,這在當時可以説是震動三軍。
不得不説,劉備有識人之明。魏延在鎮守漢中時期,蜀漢岌岌可危。特別是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意失了荊州,而其後劉備在夷陵被擊敗,蜀漢可以説是元氣大傷。
漢中作為當時蜀漢的重要屏障,魏延治軍有方,表現非常出色。哪怕是後來魏延死後,王平等人在漢中沿用魏延鎮守漢中的方針,依然成功的擊退了曹魏的進攻。
歷史中的魏延是劉備的一員愛將,劉備非常欣賞魏延的作戰能力,因此劉備對魏延性格方面的缺陷幾乎視而不見。
劉備過世後,諸葛亮成為蜀國的一把手。由於魏延的政治野心極高,所以諸葛亮時常刻意打壓魏延的氣焰,即便如此,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依舊不錯,而且魏延也沒有謀反的心思。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想代替諸葛亮成為“輔政大臣”,於是便企圖除掉自己的政敵“中軍師”楊儀。
諸葛亮在死前下令全軍撤退,並把撤退的具體事宜交待給楊儀辦理,並且命令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考慮到魏楊二人平時積怨極深,又遺言説若魏延不聽統籌,大“軍便自發”回川,大局為重。
諸葛亮此話,他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他感覺魏延有投降曹魏的可能,意思名他斷後,如果魏延投降曹魏,那麼咱們也不必追擊,自顧自的回師就好;第二個意思是魏延可能會不聽楊儀的話,不會為楊儀斷後,如果魏延不執行這樣的軍令,那就不要難為他了,你們率領大軍自己回師即可。在這裏,我覺得第二種可能比較大,因為魏延在蜀國深受重用,沒必要投降曹魏。但是魏延與楊儀一直不和,楊儀下令,魏延可能不會聽,而且會使性子。諸葛亮知道魏延不會造反,只是會楊儀有矛盾,所以就給他們下了“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的命令,這樣可以使大軍安然退去,又不至於鬧出什麼大亂來。
果然果然諸葛亮一死,魏延不服楊儀總領大軍,更不願斷後,説丞相死了,讓他府裏的官員扶靈回去安葬就行,我還在還沒死可以繼續北伐,怎麼能因一個人就荒廢國家大事呢?這一席話,極為抗命和無大局觀。於是楊儀他們便不管魏延而按照孔明遺命,和姜維一前一後的率令大軍井而有序的撤退。
魏延沒辦法,只好吃啞巴虧,跟着楊儀一同南撤,南撤途中,魏延率領一隊人馬放火燒燬了棧道,企圖阻止楊儀撤軍。楊儀依舊對魏延的行為不理不睬,另尋了一條路向南方撤退,後來暴跳如雷的魏延率領自己的部隊和楊儀、姜維所率領的蜀軍對峙,內戰一觸即發。
蜀軍的大將何平在兩軍陣前高呼:“丞相為蜀漢鞠躬盡瘁,操勞而死,如今屍骨未寒,你們竟然謀反作亂?”何平聲淚俱下的“演講”讓魏延的部隊紛紛潰散,魏延被馬岱將軍追殺,最終被楊儀誅滅三族。
《三國演義》為了使故事更加具有戲劇性,所以將魏延叛變的重點放在了“反骨”上。而《三國志》則側重於描述魏延與諸葛亮之間複雜的關係,和與楊儀之間的仇恨。這便是兩者之間的差別。
很顯然,《三國志》是正史,咱們當然按照正史的來。即歷史上魏延之死,不是什麼諸葛亮所説的反骨。只是魏延與楊儀在諸葛亮死後的一次權力鬥爭而已,魏延輸了,成了別人的墊腳石,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