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男孩不能用粉色?打破性別角色固定認知,雙性化孩子更有潛力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經典

最近,3歲半的兒子對“男生”、“女生”這兩個詞使用的頻率非常高。

早上洗刷好,我順手就拿起一條毛巾幫他擦臉,他非常抗拒:“男生用藍色,女生用粉色,媽媽用錯。”像唐僧唸經一樣,叨叨了幾十遍,最後只得又重新洗一次臉,用藍色毛巾擦臉才結束。

剛學會爬的妹妹,喜歡爬到哥哥旁邊,啃一啃哥哥玩的奧特曼、小怪獸,兒子看到後就會抗議:“不,妹妹是女生,不能玩奧特曼。”然後丟給妹妹一個布娃娃玩,認為妹妹應該女生的玩具。

兒子這種把玩的玩具、生活用品和性別關聯起來的行為就是性別角色行為。性別角色行為的定義,是指遵從文化成見,把活動、物品、角色或特質與性別相關聯的行為。

生活中,孩子關於性別角色的固定認知

兩歲左右的孩子,就能正確使用“男孩”、“女孩”這類詞彙,確定性別後,孩子就開始區分和男女有關的行為活動。比如説,孩子把玩具、衣服、生活用品、顏色、職業等和男女相關聯,女生才能穿裙子,打敗壞人的英雄只能是男生,長頭髮是女生,短頭髮是男生……

到了4歲左右,孩子對性別角色的觀念越來越固定。當被問到能否打破關於性別的世俗觀念時,超過一多半的孩子對穿着、髮型、遊戲給出了否定答案,比如女生不能當警察,男生不照顧孩子。

在個人特徵上,男生比較主動、有自信,女生比較膽小,敏感、依賴性強。

但是這些看法,都是由於世俗的成見和孩子認知的侷限性造成的,大部分孩子沒有認識到,髮型、穿着、職業這些外在的特徵,並不能決定這個人是男還是女。

哪些方面,會影響孩子的性別角色行為

一、遺傳因素

人類的祖先,和大多哺乳動物一樣,成年男性的生活是爭奪配偶,成年女性的生活是撫育後代。所以,男性在遺傳特徵上更主動,女性更負責、協作。雄性激素可以增加攻擊行為,並抑制母性的照料行為。

激素也影響着孩子的遊戲方式,男孩喜歡吵鬧、粗野的遊戲,女孩喜歡安靜、温和的遊戲。與同伴玩耍時,男孩喜歡奔跑打鬥、爬高上低,女孩喜歡安靜、需要合作的遊戲。4歲的孩子,和同性夥伴玩的時間是和異性夥伴一起玩的時間的3倍,6歲時,則是11倍。

二、環境因素

在遺傳的基礎上,家庭、學校和同伴有力的促進了孩子的性別角色行為。

(1)父母的影響

孩子出生,父母對兒子和對女兒就抱着不同的期望,父母希望兒子有所成就,充滿競爭意識,對女兒的期望則是温和、聽父母的話。

父母買給兒子的玩具多是槍、車、球類,買給女兒的玩具多是布娃娃、首飾、廚具,父母在養育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強化男孩的獨立性和女孩的聽話。

相對於女兒像一個“假小子”,父母對兒子像“娘娘腔”容忍度更低,總的來説,父母對兒子的要求更嚴格,男孩的性別角色行為更明顯。

(2)老師的影響

在幼兒園,老師常常也會擴展性別角色的學習方式,強調男女之間的差異:“排隊啦,男孩站一隊,女孩站一隊”、“男生們,希望你們像女生一樣安靜下”。

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圍繞在老師身邊的大多是女孩,男孩則喜歡在沒有老師的地方探索。老師在教育男孩時,用的最多的方式是控制,教育女孩時多用商量和探討的方式。

(3)同伴的影響

與同性別的小夥伴玩耍,是孩子學習性別角色的有效途徑。用更多的時間和同性別夥伴一起玩的孩子,在入園後表現出更多的性別角色行為,表現在選擇玩具和玩的時候離老師的遠近等方面。

孩子會通過模仿同伴或者加入符合自己性別的遊戲,來正向強化其他孩子的活動。比如説男孩玩布娃娃,會遭到同伴的嘲笑,慢慢地,孩子就開始相信遊戲也是分性別的。

如何降低幼兒期,性別角色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雖然現在孩子生活的環境發生了改變,但他們仍然面臨着很多性別角色行為的榜樣,如果孩子通過這種“性別偏色鏡”來看待社會和自己,將會錯過很多學習的機會,也會大大限制自己的興趣。

兒童在形成性別角色觀點方面,也有一定的差異性。看到同樣的布娃娃,有的男孩認為“男孩可以玩布娃娃”,那麼他就會去接近探索,而有的男孩認為“男孩不能玩布娃娃”,那麼他就會拒絕玩這個和自己性別不符的玩具。

如果一個孩子,是一個不受性別因素影響的孩子,他只這樣問自己:“我喜歡玩這個玩具嗎?”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出行為。

父母想要幫助孩子打破那些,限制他們行為的刻板的性別觀念,並沒有簡單的方法。因為生物因素影響着孩子的行為,男孩更活躍,女孩更安靜,男孩喜歡競爭,女孩喜歡親密關係的活動。但是對性別角色的觀點,並非與生俱來的,生活中父母可以這樣做:

  • 削弱自己行為中的傳統性別角色

比如説,在家裏父母雙方都參與做飯、為孩子洗澡、照顧小嬰兒、開車出門等活動,為兒子和女兒都買布娃娃和汽車玩具,穿粉色和藍色的衣服,在生活中為孩子提供非傳統的選擇。

父母要少發表關於表達性別世俗成見的話語,比如説“車都開不好,肯定是女司機”、“不知他怎麼想的,選了護士這個專業”等,讓孩子少接觸世俗成見的信息。

  • 為孩子糾正關於性別的世俗成見

如果孩子已經注意到了,社會上存在的關於性別的成見時,父母要為孩子指出例外。比如説,當孩子認為男人不可以做護士,女人不能做警察職業時,父母可以安排孩子看一下,女人也可以做好一名警察,男人做護士的情況也存在。並告訴孩子,決定一個人從事什麼職業的因素,是興趣和技能,而不是性別。

  • 融合兩種性別特質,發展雙性化

我們成年人,評價自己在行為特徵上相對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概念,就是性別同一性。“男性化”同一性得分高的,在傳統男性項目上得分高,比如雄心、競爭。“女性化”同一性得分高的,在傳統女性項目上得分高,比如關愛、輕言細語。而在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質上得分都比較高的,這種性別同一性稱為雙性化。

雙性化個體適應性更強,他們根據不同的情境表現出男性的獨立和女性的敏感。雙性化的孩子,融合了兩種性別的積極特質,可以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潛力。舉個例子,在外打拼有事業心,在家心思細膩照顧家人,這樣的男人有沒有心動?照顧孩子時充滿母愛,回到職場後充滿自信的女人,有沒有動心?

總而言之,從兒童早期就開始進行無性別教育,不過分強調性別差異,淡化幼兒的性別角色行為,對形成性別雙性化是有利的。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小天寶大玉兒看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