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落實“雙減”要做好素質“加法”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經典

每天下午4點半後的課後託管服務,孩子們都在做什麼?“雙減”政策落地,“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成為基礎教育改革新的發力點。本學期以來,我市多數小學從課後服務時間、服務內容、服務保障等方面建立了機制,全面提升校內服務品質。教室裏寫家庭作業、社團裏發展興趣、隨老師研學實踐……“菜單式”課後服務,讓孩子們有了更多選擇,在形式多樣而有温度、有特色的課後時光中,釋放天性,全面發展。(《太原晚報》11月3日)

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內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為主要內容的“雙減”政策,已經全面落地執行超過3個月。衡量其成效,固然需要時間,但從當下來看,孩子們課後託管的質量如何,無疑是檢驗的重要標準。

延長孩子們的在校時間,才可能真正為其減負,這是多年改革留下的經驗。道理很簡單,教育部門能管住學校和老師,卻管不住“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因此只要還是3點半放學,校內減負就會轉化為校外培訓這一更重的負擔。因此,把課後時間仍然還給學校,便成了“雙減”的發力點。畢竟,課後託管後的放學時間較晚,幾乎已經不允許家長們再把孩子送到輔導班去了。

減輕負擔,留下時間,這兩三個小時當如何度過?毫無疑問,這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大好時機。一者,孩子們有時間,不至於被家庭作業填滿;二來,學校有條件,完全可以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以“小眼鏡”“小胖墩”現象為例,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們走出教室,進行充分的體育活動,延長接受日照和體能鍛鍊的時間,從而扭轉中小學生“個子越來越高,體能越來越差”的趨勢。當然,全都課外活動也不現實,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興趣課程,如泥塑、圍棋、機器人、武術、硬筆書法等,也可以讓每個孩子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最愛與特長,發現更好的自己。退一步説,即使只是留在教室裏做作業,也有助於減輕中小學生的課後負擔,並通過及時反饋教學。

可見,衡量“雙減”成效的關鍵,在於如何做好課後託管的素質“加法”。客觀來説,對於習慣了傳統義務教育的學校而言,這是不小的挑戰。是消極應對,只讓老師確保“不出事”,還是有擔當、敢作為,將其作為開展素質拓展的良機,效果迥異。譬如,有的學校開展了研學實踐活動,走出校門進行項目式學習,無疑拓展了學生的眼界,讓“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真正結合起來。而類似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對於城市裏的孩子而言,恰恰可能是最需要的。(宋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