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教育”?鮑鵬山黃玉峯從《論語》裏找到線索
什麼是“好的教育”?“回顧傳統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從兩千多年前孔子創辦私學,到隋朝時科舉制度;從1912年首次提出德、智、體、美‘四育平均發展’教育方針,到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國教育發展迅速備受矚目。”新開張的上海書城九六廣場店,上海報業集團上海新華傳媒旗下“申學課堂”之“閲讀與教育”直播新場,學者、浦江學堂創辦人鮑鵬山,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峯探討教育之道。
鮑鵬山教授關注教育近40年的思考結晶《好的教育》一書,近日由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出版。全書從教育、教師、素質、經典和教材五個方面,回應了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焦慮,並對“教育的使命是什麼”“我們該向孔子學習什麼?”“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讀元典和經典?”等熱門話題展開討論。鮑鵬山用孔子的“興、觀、羣、怨”四個字來闡釋其教育觀,講到了孟子的教育目標——安心,“安的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好的教育”看似簡簡單單,卻內涵豐富。在他看來,既要重視知識傳授與技能教育,更要重視喚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價值判斷力和審美鑑賞力,使其成為有道德認知和社會責任感的人。只有瞭解“好的教育”是什麼樣的,我們才能有清晰明確的目標去尋找抵達的路徑。鮑鵬山以古希臘的柏拉圖學院為例談到,“雖然核心教育是數學,但教的不僅僅是計算,更是思維方式,從而讓人獲得思考世界的能力。”
他進一步解析:“好的教育”一定是有“好的結果”的。這個“好的結果”是要給受教育者豐富的人生,“讓孩子受了教育之後,有了主心骨,可以從容地過他的人生,遇到問題,很好地面對、分析、認知,通過認知自己、認知世界,去處理好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關係。”
黃玉峯的教育觀始終落在“人”上——好的教育培養好的人。“有時我們講了很多五花八門的事,卻不講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做厚道的人、善良的人。”他從《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拆解出教育應該要培養人的五大能力——學習力、實踐力、社交力、反省力和幸福力。
不好的教育是怎麼讓“人不見的”?鮑鵬山希望,家長不要看子女一時一地、看一次考試沒考好,而是要關注孩子的終身幸福。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副總編劉佩英以第一次參加馬拉松長跑的經歷分享認知:“我跑步時,心裏只有終點。而身邊的跑友,時不時看看街邊的風景,和啦啦隊合個影。學習也像跑步,不能只盯着目標,還要懂得欣賞路上的風景,同時要去關心自己的感受。相比成績,過程才是更重要的。”在她看來,好的教育應該培養終身的學習者、優雅的生活者、問題的解決者和責任的擔當者。
圖片來源:主辦方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