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我國古代,有着許多忠義的刺客,他們為報答國君的知遇之恩,哪怕明知是死,也會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如刺殺秦王贏政的荊軻就是這種忠義刺客的代表,但我今天要説的這位歷史人物的名字叫做——豫讓,小編願稱他為古今無雙的忠義刺客。
豫讓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他從小時候起就習文又習武,在他長大之後成為了一名文武全才。當時晉國的朝局已經被六卿掌控,這六卿指的是智氏、範氏、中行氏、韓氏、魏氏和趙氏,晉國六氏互相明爭暗鬥已經形同水火了。
春秋時期,有勢力的名門望族皆有養士為己所用的規矩,最初豫讓投靠了名門之中的範氏和中行氏兩家,由於兩家關係極好,所以範氏和中行氏在世人眼中算是一家勢力。
當時範氏和中行氏所養門客眾多,豫讓能文能武卻始終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而範氏和中行氏的家主根本不拿豫讓當回事,他們給豫讓的門客待遇是最低標準。
豫讓感覺自己的才能被埋沒了,但他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繼續在範氏和中行氏家做着最低標準的門客。過了沒多久,範氏與中行氏兩家率先跳出來作亂,而智氏提前得到了消息,與韓、趙、魏三家,共同舉兵消滅了範氏與中行氏,而兩家的地盤也被其餘四家瓜分了。
當時智氏的家主是智伯(即智瑤,因智氏源自荀氏,稱為荀瑤,因為是智氏家主,史書上將荀瑤稱為智伯),智伯聽説了豫讓這個人很有本事,於是就將他招到了自己麾下做門客。
豫讓來到智伯府中做門客時,智伯待他很好,上來就將豫讓的門客待遇提到了中級,之後智伯又分配給了豫讓一些任務,豫讓都完成得很好,僅僅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智伯就將豫讓的門客身份提到了高級。
豫讓有一次負責保護智伯,在路途上智伯遇到刺客襲擊,豫讓挺身而出,將刺客悉數擊殺。智伯看到豫讓有如此本事對他更加看重了,於是吃的、穿的和用的都是府上最好的待遇,還將豫讓的薪資翻了一倍,並且為他説了門親事。
當時的豫讓對着智伯感恩地説道:“大人,豫讓以死士之身,視節義重於性命,今日蒙大人成全,豫讓感激不盡,當今天下知豫讓者唯大人是也。”
兩個人雖名為主僕,但私底下關係如親兄弟一般,但沒過多久,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上演了。
當時的智氏是晉國最大的勢力,朝堂上的晉國國君只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而歷史上著名的韓、趙、魏三家分晉,與其説是三家分晉倒不如説是三家分了智氏更為符合歷史。
智氏被韓、趙、魏三家聯合所滅,智伯的土地被三家瓜分,智伯因為與趙襄子有仇,於是智伯的頭顱被趙襄子砍去,將頭骨取出漆上黑漆做成了一個盛酒的器皿,而智氏的門客們也都樹倒猢猻散式的各奔前程去了。
這個聽上去很殘忍,但在古時候,因為趙襄子和智伯有仇,古人認為報仇血恨是可以這麼做的。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三國,三國裏馬騰被曹操所殺,馬騰的兒子在軍前叫陣時大聲衝曹操喊道:“曹賊,吾要食汝肉,寢汝皮!”
這個“食汝肉,寢汝皮。”和趙襄子將智伯的頭顱製成酒器是一樣的,都是表示和這個人有着深仇大恨。
可在當時,豫讓聽説了這件事情,心裏接受不了,當即立下誓言説:“我這輩子士為知己者死,大人待我如知己,哪怕丟掉性命,我也要殺了趙襄子為智伯大人報仇。”
豫讓自己一個人做這件事怕是成功刺殺趙襄子的幾率很小,於是他開始聯絡起曾在智伯手下做門客的人,請求他們一起為智伯復仇,可這些人都是牆頭草,如今智伯和他的勢力都已經不復存在了,誰又肯為了智伯的仇而白白丟掉性命呢?
因此,除了豫讓沒有任何一個曾經的門客願意與他聯手,豫讓沒辦法,只得自己一個人想辦法去殺掉趙襄子。豫讓知道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想要刺殺趙襄子,肯定不能硬拼,只有偷襲才有一絲機會成功。
想了許多方案,豫讓最終定下了一個可行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花重金賄賂了智伯手下曾經的門客,現如今投身到趙襄子府上做門客的韓武,韓武給他出了個主意,要豫讓裝扮成被判刑服役的人,然後悄悄混進趙襄子宮中的茅廁內服役。
豫讓覺得這個辦法可行,於是到了宮中做了一名負責打掃廁所的服役人員,等着趙襄子如廁之時趁機刺殺他。
但這件事情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韓武在給豫讓出了主意後,立馬將府內混進刺客的這件事情告知了趙襄子。趙襄子聽了韓武的話,當即帶着許多高手護衞,陪着他去如廁。
豫讓看到趙襄子前來如廁,見到仇人就在眼前,立即從身上掏出了刀子就要上前刺殺趙襄子,但在趙襄子身邊保護的都是一些如豫讓一樣的高手,豫讓寡不敵眾,沒過一會兒的功夫就被眾人按在了地上。
豫讓見自己行刺不成,知道自己是被韓武這個小人給出賣了,當時的韓武要殺了豫讓好在趙襄子面前再立一功,但趙襄子卻説:“智伯已經死了,這個叫豫讓的人還肯為智伯報仇,肯定是個忠義之人,要是殺了他傳出去名聲不好聽,於是將豫讓給放走了。”
豫讓被放走以後,面對趙襄子的厚待,豫讓報仇的心卻絲毫沒有受到動搖,他覺得智伯這個仇非報不可。但他現在的容貌和聲音已經被趙襄子身邊的護衞們記住了,他只要一露面肯定會暴露自己。
豫讓為了能夠替智伯報仇,不惜將臉上和身上塗了生漆,生漆將臉部腐蝕後,直接毀了容貌,使人無法認出,又吞下爐火中燒紅的炭,讓自己的嗓子變成嘶啞的煙嗓,改變了自己原有的聲音。
豫讓成功改變了自己的音容,裝成乞丐去街上討飯,他的妻子從豫讓身邊經過時,卻根本沒有認出豫讓。但在這時,韓武這個小人再一次出現在了豫讓的身邊,也不知怎麼的,他一眼就認出了豫讓。
而韓武那日將豫讓行刺之事告知了趙襄子,本以為可以在趙襄子面前立功,到時候他就能夠得到趙襄子的重用。可沒想到趙襄子在放了豫讓後,當天夜裏便下令將韓武趕出去,因為趙襄子查出了是韓武故意放豫讓進來行刺的。這下好了,韓武非但沒有得到趙襄子的重用,反倒因為這件事情被趕了出來,失去了門客的身份。
韓武找到豫讓對他説:“我現在恨極了趙襄子,不如你假意投靠於他,以你的忠義,趙襄子必定會器重你,到時你就可以近身殺了趙襄子,替智伯報仇了,這不是比你想方設法的刺殺他要容易許多嗎?”
豫讓立即冷聲怒道:“既然投靠趙襄子,那是趙襄子信任自己,反過來又去殺他,是懷有二心的表現,我為智伯復仇本就很難實現,而我選擇漆身吞炭這種復仇的方式,就是要讓那些不忠於自己主君的小人感到羞愧!”
説完此話,豫讓冷哼一聲不屑與韓武這等小人為伍,雖然在我們看來豫讓做事很迂腐,但豫讓重名節,不詐降欺人復仇是一個做事講原則的人,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完全是兩種境界。
豫讓繼續執拗地按照自己的方法進行復仇,經過仔細研究後發現,趙襄子進府出府都會走一條固定的路線,而這個固定路線當中有一座橋,趙襄子一旦外出和回府時都要從橋上經過,在橋的兩側都是坦蕩的大道,根本無法藏人,只有橋底可以隱藏自己的身形。
一旦趙襄子從橋上經過,豫讓就可以瞬間從橋底下翻上來藉機行刺趙襄子,就這樣豫讓白天藏身於橋下,夜裏回去睡覺。終於有一天豫讓等到趙襄子外出公幹,在經過這座橋的時候,趙襄子騎着的馬忽然發出了鳴鼻的警示音。
趙襄子所騎寶馬極有靈性,一旦遇到危險境地就會提前鳴鼻來警示主人。在新三國影視劇中曹操兵敗赤壁逃跑後,路經埋伏區曹操大笑,曹操的坐騎忽然鳴鼻來提醒曹操有危險,這段寶馬鳴鼻示警的典故正是借鑑了趙襄子橋頭所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
趙襄子聽到寶馬鳴鼻,立即停止不前,命令手下士兵前往橋的附近查看。果然,一羣士兵很快就在橋底下抓住了豫讓。
趙襄子根本不認識這個行刺之人,只覺得形體有些像豫讓,於是問他是誰,豫讓見自己敗露,索性直接報上了自己的名字。
趙襄子對於豫讓屢次刺殺自己的行為感到有些不解,於是指着豫讓的鼻子問他:“你之前在範氏與中行氏他們手下做門客,可範氏與中行氏都是被智伯所殺,為什麼你不為他們復仇?反而因為我殺了智伯,你反倒幾次想要殺我,我不明白!”
面對趙襄子的質疑,豫讓直接大聲反駁道:“我在範氏和中行氏那裏做門客時,他們都不待見我,所以我只能像一般人那樣對待他們,而我在智伯手下做門客時,智伯待我為國士,我自然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豫讓説出此話,無論是趙襄子還是身邊的侍衞都非常佩服這位忠義無雙的豫讓。但這一次趙襄子不打算再放過豫讓了,因為這種人不計生死、不為利益所動的人如果做兄弟那是自己的福氣,可若是做了敵人,那就是十分危險的存在。
趙襄子之所以上次放過豫讓是因為他想通過放走刺客這件事情為自己換來一個愛忠義之士的美名。於是趙襄子説道:“上次放你走,我已經寬容你一次了,這次你只能死,我不會再放你離開了,但你是個忠義之士,臨死前你還有什麼請求麼?”
手下的兵士團團圍住豫讓,豫讓知道自己今天必死無疑,於是説道:“我知道現在無論如何也殺不了你,在我臨死前,我希望可以得到你穿着的衣袍,讓我以劍刺之,以解我心中之憾。”
趙襄子聞聽此言,將穿着的衣袍解下,扔給了豫讓,豫讓對着趙襄子的衣袍連刺三劍後,便提劍自殺了。
趙襄子看着如此忠義之士死在自己的面前,不禁感嘆道:“豫讓真乃天下第一義士也。”
結語:豫讓死得極其悲壯,他的這個歷史事件也被史官給記錄了下來,豫讓這種忠義之士,為後世人們所敬仰,而趙襄子為了感念這個忠義之士,於是下令將這座橋改名為“豫讓橋”。而其他的刺客或者是俠士們在得知豫讓的事蹟後,都為其忠義的精神所感動。
歷史典故
“漆身吞炭”是指故意毀壞自己的形貌和改變原有的聲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比喻捨身忘死都要復仇的人。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指的是甘願為欣賞自己和栽培自己的人獻出生命。女人願意為喜歡自己和自己喜歡的人而打扮。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如果君主用對待國家棟梁的待遇對待我,我就要為他做出國之棟樑應該做的貢獻。
事物解析
“門客”是春秋時期豪門貴族府上養的人,平時沒事時只是在府上吃喝領取薪資,到了主人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會被臨時安排做一些事情,門客通常是保鏢和刺客一類的工作,但雞鳴狗盜之輩也可成為門客。
門客的等級分為若干級,最低一級的門客只能混個温飽,而最高級別的門客,食有魚和肉、出門有車坐,還有每個月很高的薪資。
史料原話
“漆身吞炭”:“豫讓又漆身為厲(癩),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出自《戰國策·趙策一》。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始事範中行氏而不説,去而就智伯,智伯寵之。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吾其報智氏之仇矣。”出自《戰國策·趙策一》。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中行眾人畜我,我故眾人事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歷史文獻
《史記》、《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