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長城在山西右玉縣境內有一座關口名叫殺虎口。

“走西口的眼淚,流不盡祖輩的柔情,黃土坡駝鈴傳來的時候,口外的哥哥牽掛着故鄉的親親”。一首非常動聽的北方民歌《西口情》所唱的走西口,就是這個殺虎口。它位於山西、內蒙古交界處,是長城上的一道關隘,古代的軍事要塞和邊貿重鎮。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2013年8月和2021年4月,時隔八年,又一次匆匆過客,走馬觀花造訪了殺虎口,帶着懷舊的情感,試圖尋覓心中的邊關明月。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殺虎口主要由殺虎堡和平集堡組成,兩堡之間相連接的部分被稱為“中關”,三位一體整個要塞呈“目”字型佈局。殺虎堡駐地軍營(左),平集堡是百姓商客聚集區(右),中關則設有“户部等八大衙門”(中),所有進出關的通關手續都在這個區域辦理,可謂佈局講究,壁壘森嚴。殺虎口,既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皇朝重要的税關,是中原開展與蒙古、俄國等國貿易的必經之路。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如今,平集堡城門外遺留的小段西口官道,是條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寬度可供一輛馬車和幾位行人並行,現在看有些簡陋,但當年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的兵馬就是從這條路浩浩蕩蕩出發,凱旋後也是在這裏痛飲慶祝。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西口古道同時承載着晉商商幫的光榮與夢想,銘寫了山西人為謀生西口移民的血淚悲情。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一曲悲涼的走西口小調,在這貧瘠荒涼的西口古道上傳唱了一代又代人,衞戍要地殺虎堡已無蹤影,黃土夯建的城牆破損已經非常嚴重;中關內八大衙門只剩下幾處舊屋殘院,幾乎找不見當年金戈鐵馬,兵家之地的影子了。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保存較為完好的是平集堡,只是一座孤零零的空城,當年住户及後代大多走了西口。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從明末到清末的四百年前間,無數山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走西口”,打通了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化的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同一時期,山東人“闖關東”,廣東、福建人“下南洋”。成千上萬的農民離開土地,到口外去謀生的中原人越來越多,清政府索性在此設税關,殺虎口由此成為了一條重要的商賈貿易關口。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古堡南門門額石匾依舊城門上的平集堡三字雖歷經風吹日曬已不太清晰,但仍還是有跡可尋,隱約可見,不失剛陽之氣。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平集堡現存北門,南門和西門,已經改為影視基地了。當年街頭巷尾牌樓林立,學堂遍佈,商鋪相連,住户擁擠,一派繁華景象已看不見。可以看見的是以西口邊貿集市為原型建設的一條街道。艱苦創業、白手起家的晉商故事;縱橫馳騁、保家衞國的軍人故事;無數無名無姓的晉北人闖蕩口外的故事,如今在這裏只是傳説。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出了南門,南門的甕城也只剩殘垣斷壁了。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出城門往前不遠處,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橋,名叫廣義橋,又名永濟橋。石橋全部用條石築砌,嚴絲合縫,純然一體。橋欄圖案精美,石頭獅子歷盡滄桑栩栩如生,擁守着一條石頭棧道,朝向路的遠方。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歷經幾百年仍完好無損,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造橋技術。心裏總在想:得有多少人從中走過,踏石留印才能把堅硬的石頭磨成這樣光滑?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9 字。

轉載請註明: 時隔八年再次走西口,殺虎口依舊雄關漫道,永濟橋值得一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