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伍子胥諫吳王成功了嗎 春秋名將之一伍子胥的資料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伍子胥諫吳王成功了嗎

伍子胥在吳王夫差即位後,由於政見和軍事方面的不和,兩次進諫出差,這兩次都是以伍子胥的進諫失敗而結束。

伍子胥諫吳王

伍子胥第一次進諫是要夫差殺死越王勾踐,因為在他的眼中,一個男人如果能夠忍受對自己尊嚴的侮辱,那麼他必定有着很大的圖謀。而早已被勾踐哄得開心的夫差根本就不停伍子胥的勸告,他認為像越國這樣的小國,國君被俘和被滅沒什麼區別,再加上勾踐進獻了美女西施,把夫差迷得神魂顛倒的,哪裏聽得進伍子胥那逆耳的忠言。

伍子胥的第二次進諫是和夫差在軍事上的分歧,夫差在滅越之後,有了爭霸天下的決心。他先是起兵伐魯,打敗魯國,和魯國簽訂了和約。夫差聽聞齊國新立國君,國家不太穩定,就有了討伐強齊的主張。伍子胥根據當時的大勢,沒有同意夫差的想法,但是後來夫差跳過伍子胥,任命大將討伐齊國,大敗齊國十萬大軍。在慶功宴上,伍子胥建議夫差見好就收,應該先掃平離吳國最近的越國,這樣吳國攻齊的時候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吳王夫差沒有聽信伍子胥的勸告,仍然決定繼續伐齊。伍子胥意識到了吳國將不久存矣,在出使齊國的時候,伍子胥自己的獨子託付給了齊國好友鮑牧。有人將這條消息告訴了夫差,並污衊伍子胥之所以不同意滅齊是因為他早已投靠了齊國。夫差居然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懷疑教導自己多年的恩師,下令賜劍伍子胥,讓他自殺。

春秋名將之一伍子胥的資料

伍子胥,本名伍員,字子胥,生於春秋楚國椒邑,後又逃到吳國生活,並在吳國擔任高官,春秋名將之一。

伍子胥影視形象

伍奢之子伍員和伍尚,少有才氣,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兩人都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兩人的才名不僅流傳於楚國之內,也流傳到了春秋各國之中。後來,伍奢被費無極誣陷,伍奢和伍尚父子二人雙雙被殺,獨留伍員一人逃走。楚平王為了抓住伍員,開出了五萬石糧食外加大夫之職的高價,來懸賞伍員的人頭,可見楚平王對待此人是多麼的重視,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説明了伍員是非常有才能的。

伍子胥逃到吳國之後,幫助那時還是公子的闔閭奪得王位,後又輔助闔閭爭霸春秋。吳國在伍子胥和闔閭的治理之下,漸漸的強大起來,有了爭霸春秋天下的資本。吳國強大起來之後,馬上開始進攻楚國,春秋大國楚國沒能阻擋吳國大軍前進的腳步。最終,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聯手之下,楚國國都郢城被攻破。伍子胥鞭屍楚平王三百下,報了父兄大仇。

攻破楚國國都之後,伍子胥又幫助闔閭平定了國內的叛亂,穩定了吳國的局勢。之後,闔閭又命令太子夫差領兵攻楚,打敗楚國。楚國害怕吳國還會再來攻打他,決定將楚國的國都由郢城遷往鄀城。闔閭死後,伍子胥繼續輔佐吳王夫差,此時的吳國在春秋的地位直追當時的霸主晉國。後來晉吳爭霸,吳國失敗被滅。

伍子胥以一人之力,改變了整個春秋格局,使得一個本來在春秋大國的夾縫中生存的小國,一躍成為一個爭霸的大國,要不是後來的夫差賜死了伍子胥,春秋的格局可能還會被改寫。

伍子胥到底是哪國人

伍子胥,本名伍員,字子胥,本是楚國椒邑人,後又逃到吳國,在吳國達到了自己人生的巔峯。

伍子胥塑像

伍子胥的父親姓伍名奢,是楚國太子建的太傅,後來太子建受到太子少傅費無極的陷害,被牽連處死。伍家兄弟二人只有伍子胥一人逃脱楚兵的追捕,他的兄長和父親都被楚平王處死。歷經艱難逃出楚國的伍子胥來到吳國,剛來吳國的伍子胥苦於沒有人引薦,再加上生活艱辛,只能上街頭賣藝求生,在賣藝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專諸,兩人性情相投,隨後結拜為兄弟。

後來,伍子胥被公子姬光收為門客,伍子胥幫助公子姬光奪回了本屬於自己的王位,姬光即位後稱為闔閭。闔閭當上吳王后,重用伍子胥和孫武二人,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終於在十幾年後,吳國開始強盛起來,隨後吳軍在孫武和伍子胥的指揮下,攻入楚國的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下,報了父兄之仇。

吳國滅越之後,俘虜越王勾踐,他和吳王夫差在勾踐的處理上發生了分歧,夫差主張留下勾踐,伍子胥則極力主張立刻殺掉勾踐,君臣之間開始有了間隙。後來兩人又在先滅越還是先滅齊的問題上發生了巨大的分歧,夫差認為越國被滅,會一蹶不振,不足為慮。而伍子胥則認為越國離吳國太近,吳國要想滅掉強齊,就必須先掃平周邊的障礙。恰巧此時有讒臣誣告伍子胥投齊,夫差聽到了大怒,立刻賜死伍子胥。

農曆五月初五,伍子胥在吳國自刎而亡,可以説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吳國大地。


 

伍子胥後人後來怎樣了

伍子胥在苦諫吳王夫差失敗後,又被夫差派去出使齊國,預感到吳國將不久存於世的他將自己的獨生子託付於齊國的好友鮑牧。對於他的後人的姓氏問題,有三種説法,一説姓伍,一説姓王孫,一説姓員。

伍氏祭祖圖

“伍”一説起源於黃帝身邊的大臣伍胥,伍胥本為皇帝部落的大臣,後來他的後人就以“伍”字為姓,楚國貴族伍氏也尊伍胥為祖先。還有一種説法是“伍”這個姓氏來源於楚國的大夫伍參,伍參是伍子胥的祖父,伍家的楚國貴族身份就在伍參的時候確立起來的。當時伍參當上大官之後,就以伍胥為祖先,後人就以伍為姓,伍姓就這樣的流傳下來了。

當世很多姓伍的家族族譜中都有伍子胥的名字,所以很多伍姓後人都以伍子胥的後人自居。這種説法不太準確,姓伍並不代表就是伍子胥的後人,當時身為楚國貴族的伍家,是有着很多的旁支的,有些本不姓伍的人為了榮華富貴,改姓伍的也有很多,所以姓伍並不一定是伍子胥的後人。

相傳伍子胥在將自己的獨子託付給齊國好友鮑牧之後,讓他的兒子伍封拜鮑牧的兒子鮑息為兄長,並囑咐他的兒子以後要以王孫封為自己的名字,不能再用伍封。所以後世,將王孫氏的人當做是伍子胥的後代。

伍子胥本名叫伍員,伍子胥在吳國發跡之後,有人開始投靠依附於他,伍氏在吳國又重現了在楚國時的鼎盛之況。後來,伍子胥的旁系後人以“員”為姓,後人將員氏看做是伍子胥的後世子弟。唐朝時著名詩人,平原郡公員半千就自稱是伍子胥後人。

伍子胥兒子伍封生平簡介

伍子胥的兒子名叫伍封,也被叫做王孫封。伍子胥在苦諫吳王夫差先滅越再伐齊無果之後,被吳王夫差派出出使齊國,心灰意冷的伍子胥已經預感到了吳國不會久存,自己的生命恐怕也所剩無幾了,於是他將自己的兒子伍封託付給齊國好友鮑牧。

伍子胥巡城

伍子胥出使齊國之後,見到了齊國的大夫鮑牧,鮑牧是伍子胥的至交好友,兩人可以説是互為知己。鮑牧在見到伍子胥的時候,就向吳國詢問國內的情況,伍子胥一想到自己努力的吳國將要面臨被滅的命運,就淚流不止,不能言語,他讓人叫來自己的兒子伍封。伍子胥對鮑牧坦言道:“如今,吳國境內小人當道,大王被美色和權力模糊了雙眼,恐怕會很快滅亡,而我可能也會快要死去了,我不想兄長的命運在我身上重演,所以將我的孩子伍封託付給你,不求他能出人頭地,只求能平平安安的過完一生”。

説完,他讓伍封拜鮑牧的長子鮑息為兄長,拜鮑牧為父親,讓他寄居在鮑牧的家中。伍子胥又對自己的兒子説:“我死後,你不要想着為我報仇,是為父自己求死的,你以後不能叫伍了封,乾脆改名叫王孫封吧,以後的生活不要強求出名,要安安心心的做一個平常的百姓,有一個富足的生活就行了”。伍封就隨着鮑牧生活在齊國,父親伍子胥死後,他遵循父親的囑咐,沒有為其報仇,在齊國過着平常的生活。

但是,也有人説伍子胥的兒子就是秦國的大將伍封,這個伍封曾經幫助秦國打下了大批的疆土,為大秦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實,這個秦國將軍伍封是一部小説的虛構人物,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伍子胥的兒子伍封后世應該是叫做王孫封的。

有關謀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關伍子胥的故事,現在廣為流傳的有三個,分別為伍子胥一夜白頭、伍子胥與漁夫和伍子胥與洗衣女。

伍子胥銅像

伍子胥一夜白頭,講的是伍子胥過楚昭關之時,住在東皋公的家中,東皋公答應幫助伍子胥過關。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幾天之後,沒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頭髮在一夜之間變得雪白如雪。後來,伍子胥靠着這一頭白髮,混出了昭關。

伍子胥與漁夫的故事,講的是伍子胥在過河的時候,被一名漁夫所搭救,來到對岸之後,漁夫看到伍子胥飢腸轆轆的樣子於心不忍。漁夫讓伍子胥呆在岸邊的大樹之下,他回去給伍子胥準備飯食。等了漁夫好久的伍子胥開始懷疑漁夫是不是騙自己的,他怕漁夫引來官兵,於是藏進了旁邊的蘆葦叢中。

過了一會兒,漁夫端着豐盛的飯食來到樹下,發現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樹下呼喚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從蘆葦叢中出來。吃飽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價值百金的佩劍,要送給漁夫,漁夫拒絕了,他説:“楚王的賞金比你這把寶劍值錢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貪念財富就不會救你了”。伍子胥聽後,感到非常的慚愧,向漁夫道謝之後,他又叮囑漁夫不要將自己的行蹤泄露出去。漁夫為了讓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漁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與洗衣女的故事,講的是伍子胥逃難到一個山間的一個小水潭旁邊,看到潭邊洗衣女子的身邊有一個飯盒,飢餓難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洗衣女將自己的飯食送給了他吃,吃完後伍子胥對她説:“你放心,等我發跡之後,會以千金報你的一飯之恩的,但是請你不要將我的行蹤泄露出去”。洗衣女對她説:“既然你懷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最後,洗衣女抱着一塊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伍子胥後來在吳國當上大官後,曾攜千金在山邊的村落中尋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沒有找到,伍子胥就將千金扔到洗衣女自盡的那個水潭裏。